山西,這次不一樣

2023-07-20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山西,這次不一樣

山西,這次不一樣

DA DI

01|大地

黃土層疊,兩壘夾一塹

在中國的三級地形階梯中,

山西屬於第二級階梯,

人們或稱之為山西高原,

或把它劃為黃土高原的一部分。

山西的地貌可以用「 兩壘夾一塹」來概括:

「東邊之壘」

是包括恆山、五台山在內的廣義太行山;

「西邊之壘」

是黃河東岸的管涔山一呂梁山。

請橫屏觀看

呂梁山雲海

攝影/翟鴻宇

兩壘所夾的地塹盆地帶,

由北向南依次為

大同盆地、忻定盆地、

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

總體上呈斜列的方式排列,

猶如空中的一排大雁。

以山西中部這一盆地帶為軸,

以由北向南穿越山西中部、黃河左岸的

大支流汾河定向,

習慣上稱山西地形為「左太行,右呂梁」。

請橫屏觀看

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的母親河

在以往的報道中,

我們通常採取上面的模式講述地理,

但是這次,我們關於山西的報道

不一樣

在中國,

山西是中國重要的 能源基地之一。

山西黃土堆積深厚,

形成了山西的顏色——

山西臨汾 壺口瀑布

攝影/呂鳳霄

山西大同 黃土上開墾的農田

攝影/呂鳳霄

山西忻州 韓莊長城

攝影/呂鳳霄

黃土下地質時代特殊的古地理環境,

孕育了極其豐富的煤炭資源,

造就了山西這個 化石能源的「天府之國」

在晚近地質時期,

山地斷塊上升、盆地斷塊沉陷,

山西山川的大開大合,

暴露出了山脈和盆地邊緣豐富的煤層。

山西朔州的安太堡露天煤礦

攝影/呂鳳霄

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

山西煤炭產量長期占全國總量的1/4以上,

並有70%以上的煤炭外運,

覆蓋全國2/3以上的省份。

對山西來說,

過去的輝煌、現在的痛苦、未來的希望,

都與煤炭息息相關。

全長653公里的大秦鐵路

(山西大同至河北秦皇島)

是我國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重載運煤專線,

也是貨運量最大的一條鐵路,

每天運輸煤炭超過百萬噸。

攝影/薛冬

隨著國家環保和碳中和戰略的實施,

中國正在走上綠色低碳能源轉型之路,

山西也在經過煤炭時代,

在地層中尋找面向未來的清潔能源。

黃土高原溝壑支撐著中華文明的悠久厚重,

大地下更潛藏著未來的希望。

那麼,山西有什麼呢?

SHENG FA

02|生髮

能源革命,尋找另一種可能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

也是關於能源的

開發、利用、革新、追求變化的過程。

從木材、煤炭、石油到天然氣;

太陽能、風能、核能、潮力;

還有未來可能的可控核聚變……

對科學的理解與揭秘,

對自然的責任感,

讓人類一步一步去探索

更新穎,更高效,更清潔的能源。

城市燃氣主要包括

人工煤氣、液化石油氣和天然氣三大類

煤層氣,俗稱瓦斯,

是一種賦存在煤層中的、

以甲烷為主要成分的烴類氣體,

是煤的伴生礦產資源,

其燃燒熱值與天然氣相當,

可與天然氣混合使用,

而且燃燒後非常清潔,

其燃燒幾乎不產生任何廢氣,

是工業、化工、發電和居民生活的最佳燃料。

煤層氣也是一種新興的

清潔、優質的能源化工原料,

可以從中提煉出石墨烯、金剛石等高科技產品。

眾所周知,

煤礦瓦斯事故曾經是最大的安全痛點。

隨著技術進步和安全意識提高,

從最早的主要靠通風吹散,

到井下瓦斯抽采,

到地面先採氣後採煤,

再到探索煤氣共采,

瓦斯治理走過了一條

從被動到主動、從粗放到科學的道路,

瓦斯礦難也越來越少。

煤層氣開採

供圖/中聯公司

同時,

開採的煤層氣可以彌補中國的清潔能源缺口,

減少採煤過程中甲烷溫室氣體的排放,

兼有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在推進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的當下,

頗具戰略性意義。

監測、檢查設備運行狀況

供圖/中聯公司

我國於1996年專門成立

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作為煤層氣業務的國家隊,

致力於煤層氣開採和非常規天然氣清潔能源發展,

是該行業 最早的開拓者,

目前是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我國煤層氣地質資源僅次於俄羅斯和美國,

世界第三位

主要分布於山西沁水盆地、

晉陝蒙接壤的鄂爾多斯盆地東緣

及新疆等區域,

中聯公司煤層氣主要區塊位於山西境內,

在晉南沁水盆地建成了

全國首個商業化運行的煤層氣潘河示範工程,

首個商業性開發的中外合作潘莊煤層氣項目,

並在多個煤層進行開發;

在晉西呂梁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實現

煤層氣與緻密氣同采

並向深部煤層推進。

晉城沁水縣嘉峰鎮東西兩側荒坡上常見的鑽井平台,

每一座平台都像一個小小的村鎮,

有著自己的居民、工人、設備和物資。

攝影/zone

目前,中聯公司煤層氣年產量

和增速均居於 行業首位

據山西省統計局統計,

2022年山西煤層氣開採總量

將超過 96億立方米

占同期全國煤層氣產量的 80%以上。

亮眼的數據背後,

是無數默默付出的能源工作者。

SHENG JI

03|生機

披荊斬棘的煤層氣人

起伏的黃土塬壟在大地上延伸,

高低錯落的旱作梯田

勾勒出黃土高原地貌的特質,

塬頂上矗立著的幾台紅色抽油機,

按照自己的規律律動著,

源源不斷地將地下深處的煤層氣抽取出來;

地下管網將分布在山野中的排采點連接,

將煤層氣收集到山下的壓力站進行處理,

輸送向遠方的民用、工業用氣終端。

在山西的梁峁溝壑之間,

總有一群人,

身穿醒目的橘色工作服,

跋山涉水,行色匆匆。

他們遠離城市的繁華,

紮根深山,

與磕頭機、管線、山風、草木為伴,

除了忍受遠離親人的孤獨,

還有烈日當空的炙烤和冰天雪地的酷寒,

他們,就是 煤層氣人

20餘年來,煤層氣產業由小到大,

離不開煤層氣人的付出和堅守。

供圖/中聯公司

因為採氣井分布在

高高低低的源壟上、溝壑里,

每逢下雨、下雪,

通向井場的道路濕滑,

井場設備需要用燃油,

越野車上不去,

工作人員便全員出動,

用25升的油桶裝柴油,

人工搬運上山。

會挑擔的用扁擔挑,

其他人就用手拎、用懷抱、用肩扛。

就這樣深一腳淺一腳,一步一滑,

硬是把一桶一桶的燃油送到井場,

一路摔上幾個跟頭實屬平常。

如今,現代化數據網絡將分布各地的

排采設備連接到一起,

工作人員在數百上千公里外

便可以感知並控制設備,

還能為鑽井提供

實時的遠程監管和技術服務。

但具體的排采管理,

與電網、管線、井台、壓縮站等

日常巡迴必不可少。

至今,

中聯山西公司都流傳著「6把柴刀」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薛志亮,

2013年,為了按時踏勘出46個可擴建井場,

他領命奔赴荒野。

盛夏時節植被茂盛,毒蛇出沒。

踏勘的井場基本上都在山區,

有的點就連羊腸小道也沒有,

他只能一路披荊斬棘前行,

硬生生用柴刀劈出一條人行小道。

當完成這項工作時,

他已經磨破2條牛仔褲,

砍壞6把柴刀。

煤層氣人最主要的工作場景就是山野之中,

山西的氣候雖然乾旱,但趕上雨雪,

黃土上的泥濘和濕滑就很嚴重了,

探勘、施工、巡線、維護都不能因為天氣而延後。

供圖/中聯公司

大多數煤層氣人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這群人的努力、堅持,令人感動。

他們的故事,

可以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光彩。

微小,但熠熠生輝。

JIANG SHU

04|講述

呈現大地之下的精彩與希望

《能源山西》特輯,

關注山西這片黃土之下的清潔能源故事。

這本特輯從山西獨特的地質條件出發、

探究這片土地上的能源生成和轉化機理,

梳理這個行業從無到有的歷程,

講述非常規天然氣的勘探、開採故事,

更深入追蹤採訪黃土丘壑和起伏山嶺之中

基層工作人員的日常,

呈現山野之中採氣人的工作和生活故事,

講述他們的創造和努力。

《中國國家地理·能源山西》特輯

將目光對準這一中國煤層氣勘探開發的國家隊,

編輯團隊深入黃土塬壟,

探訪煤層氣和緻密氣

從勘探、鑽井、開採、輸送的全過程,

呈現著大地之下的精彩和希望。

《中國國家地理·能源山西》特輯內頁

這本特輯,

一個行業故事的樣本,

是從科學視角出發,以理性分析,

講述有溫度的故事的一種嘗試。

希望這本特輯,

讓公眾了解山西、

了解山西為清潔能源做出的努力,

讓讀者從這本特輯中

讀到人的精神,

讀到一個行業的樣貌,

讀到中國的影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5e3b01bfc9eab0532c3b5b1e83594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