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珍海味到蛇蟲鼠蟻,人類「無所不吃」。
有人吃的是味道,有人吃的卻是虛榮。
八十年代,香港很流行一些炫富諺語「魚翅啷口(魚翅漱口)」、「魚翅撈飯」。
魚翅,因為稀有所以金貴,婚宴酒席上,沒有一道雞鮑翅撐場面就不算是體面的宴席,也幾乎成了錦衣玉食的象徵。
只是,這道飲宴常見的派頭菜背後,卻是一條充滿血腥的供應鏈。埋藏著多少殘忍的一面……
可能不是許多人知道,魚翅的獲得方式多數是來自「活體取翅」。意即從鯊魚身上直接割下其背鰭、胸鰭、臀鰭和尾鰭。至於魚身部分,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是拋回大海。
雖然在冰島、日本等地也有食用鯊魚肉的文化。但是鯊魚是通過皮膚來排泄尿液的,因此鯊魚肉含有尿素,嘗起來也會有一股「氨水」的味道,因此食用價值不大。幾乎所有漁民都會將鯊魚分肢後扔回大海。而失去了鰭的鯊魚也失去游泳能力,只會沉入海底,直至因失血過多致死。
雖然無論是陸地上的動物還是海洋生物,早在千年以前已淪為人類的盤中餐。但是由於「割鰭棄身」的做法太殘忍。南非、巴西、英國、委內瑞拉等許多國家都已立法禁止。部分國家或規定鯊魚在交易時必須完整無缺。
中國香港特區是世界上最大的魚翅貿易中心。交易量占全球的50%。其實早在2013年香港特區政府就曾宣布,不會在官方飲宴場合食用魚翅。但是儘管政府宴席上不用魚翅,保育成效仍然甚微,因為根據香港護鯊會在2018年的調查報告指出,全港有85%的中菜館會以魚翅為食材。
要收割1噸魚翅,就需要宰殺1500條鯊魚。有學者估計,全球現時每年平均有超過1億條鯊魚被宰殺,在人類肆意捕獵下,近50年來,鯊魚的數量已大幅下降了90%。而又因絕大多數鯊魚都是「活體取翅」的關係,令學者難以統計被宰殺的鯊魚屬於何品種,也使得部分受保護的品種數量日漸下降。
魚翅本身幾乎沒有味道,既沒有一般乾貨海味的咸鮮,也沒有魚類的鮮甜。魚翅的味道主要靠湯汁調味,和各種配料的加持,才能烹飪出一碗香濃的魚翅羹。而除了骨膠原之外,魚翅的營養價值也不大。
但是在許多地區,一直視「吃魚翅」為地位、富有的象徵。喜歡吃魚翅的人,到底是追求美味,還是多少帶有一點對虛榮的追求?那就只有食者自己才知道。
或許是因為許多地區已經有了「只許交易完整無缺的鯊魚」的條例。又或者是人類的自省和覺悟?市面上,也逐漸多了鯊魚的各種部位售賣。人們開始開發利用鯊魚的其他部分,比較常見的有鯊魚腸。某些火鍋店也會有鯊魚肉提供。
而鯊魚的軟骨,也會被用以製作成乾貨海味,或寵物的「磨牙零食」。
追本溯源,為什麼一開始會割鰭棄身的做法?主因很簡單,因為魚翅價值高。漁船每一趟出海的成本都所費不菲,割鰭棄身是為了增加運載量。因此,從相反的角度來說,「鰭不離身」就是希望壓縮捕撈量,從而讓鯊魚不至於被過度捕撈,若海洋失去大量頂級掠食者,生態失衡就是只是遲早的事。
今天分享的「魚翅,吃的是味道,還是殘忍的虛榮?」到這裡。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主動聯繫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cce0949f748b408916d9111cada3d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