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地區有不少特色街頭小吃,喜歡吃甜食的你,可千萬別錯過這三款傳統糕點:缽仔糕、芝麻卷、白糖糕。
缽仔糕是一種用缽仔(即小碗)裝盛的糕點。傳統做法是將粘米粉、糖、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粉漿,加入紅豆,然後倒入缽仔內。以大火蒸熟後,用竹籤沿著碗邊挑出來就可以開吃了。
至於芝麻卷,因為它的外形好像一卷卷「菲林」,因而又名「菲林卷」。
製作芝麻卷時,先將黑芝麻炒香,再磨成芝麻粉,然後加入粘米粉、馬蹄粉、糖和水拌勻成芝麻漿。最後放入蒸盤上倒入薄薄的一層,蒸熟放涼,再捲起來,就成了芝麻卷了。
白糖糕是用發酵過的粘米漿蒸製而成的,它有一種藏得深但品得出的米酸味(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餿酸味哈~),風味非常獨特,是小汐極喜歡的傳統糕點。
記得小時候,去茶樓喝早茶每次都會點白糖糕,可惜現在已經是買少見少了。
白糖糕,又名倫教糕,是流行於兩廣及港澳地區的民間小吃。首創於順德的倫教鎮,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據說在清朝咸豐年間成書的《順德縣誌》中就有記載……
「倫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舟就之。」不過當時馳名的可不止一家,後人採用在煮糖時加雞蛋清去濁之法一直流傳下來,並且隨著華僑的足跡,倫教糕也傳遍東南亞各地。
至於它的起源,還有這樣的說法……
據說在明朝,順德倫教鎮一位粥店老闆,正打算把前一天賣剩的松糕再重新翻蒸,卻發現松糕已經發酵了,但是一聞氣味卻更加清香。其後他嘗試著加入白糖和白米漿,製作顏色晶瑩亮白的糕點,沒想到味道居然出奇地好,還大受食客歡迎。這就是白糖糕的雛形。
好吃的白糖糕可遇不可求。切開後看見一絲一絲的紋路,特別的愈。每一片都有著濃濃的米香味,清甜之中帶有點點微酸,多吃也不會膩。
在粵區,一般在市場裡的糕點檔就可以買得到,通常有賣白糖的地方都有兼賣黃糖糕,對了,黃糖糕你們喜歡嗎?
黃糖糕是以黃糖、麵粉、木薯粉和水製作而成。經發酵後口感Q彈鬆軟,散發著甘甜的黃糖香味,又有淡淡的酒香。其咖啡般的顏色和鬆軟的外形,常令人誤以為是未經發酵的「馬拉糕」。
不過相比起來,我還是更喜歡香甜清爽的白糖糕。雖然它製作有點繁複,因為正宗的白糖糕涉及磨米漿、制米糰、發酵、慢蒸等多種步驟。而且時間和分量都需要拿捏精準。發酵過度就會變酸。
所以,如果想要在家自製,你需要一張靠譜的食譜,比如小汐為大家找來的這一款食譜!
白糖糕的製作方法
粘米粉150g、白糖90g,溫水300g,乾酵母1茶匙、菜油1茶匙、泡打粉1/2茶匙。
做法:
1、用150g清水混合過了篩的粘米粉,攪拌均勻備用。
2、將白糖和150g清水放進鍋里煮至糖完全溶化並微微冒煙。
3、將煮好的糖水慢慢地倒入米漿中。
4、待溫度稍微降低後,將酵母加入混合了糖水的米漿中,攪拌均勻並蓋上保鮮膜。放在室溫下發酵1-1.5小時(視室溫情況而調整,25攝氏度以上只需1小時)。
5、取出發酵好的麵糊,加入菜油拌均勻,倒入盤子上放置15分鐘。15分鐘手用大火隔水蒸大約20分鐘。蒸的時候視盤子的厚度而加減三分鐘。就這樣,軟糯又有韌勁的白糖糕就完成了。
香甜清爽的白糖糕,再配上一杯熱茶,保證滿足感up up up!
今天分享的「買少見少的老式糕點,粵區人們:就喜歡它獨特的「酸味」!」到這裡。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