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衝突影響運力周轉,事態延續或支撐運價上漲

2023-12-25     紅刊財經

原標題:地緣衝突影響運力周轉,事態延續或支撐運價上漲

本刊特約丨梁杏

受地緣衝突影響,近期多家航運巨頭宣布暫停經過蘇伊士運河的紅海航線,改由好望角繞行,若事態延續或支撐運價上漲。另外國內經濟復甦、國際航線逐步恢復,覆蓋航運、航空等交通運輸多領域龍頭公司的交運ETF,或迎來配置機遇期。

地緣衝突影響外溢 航運運力緊張加劇

近期地緣衝突影響外溢到紅海區域。而蘇伊士運河是全球航運大動脈,連通地中海與紅海,是歐洲與遠東往來的最短航線,全球近10%的海運貨物通過該運河運輸。

受事件衝擊,目前馬士基、赫伯羅特、地中海及達飛等全球龍頭的航運公司,均表態暫停其貨櫃船在紅海的航行。另外航道阻塞相關船隻將可能繞行,導致運距拉長及運輸效率下降;同時相關航線風險附加費將上漲,根據媒體報道,相關戰爭險費率已經有明顯上調。

對於集運來說,四大航運公司停航將使亞歐航線有效運力損失約12%。當前貨櫃船暫停紅海航線運行,並計劃改繞好望角,航行時間會增加10天左右,年均周轉次數下降約21%,將有利於淡季運價表現,以及2024年年度協議運價談判。

12月以來集運指數(歐線)期貨已經連續大漲,截至12月21日,2024年4月的主力合約累計漲幅超50%。該品種反映的是中國/亞洲出口到西北歐的貨櫃運輸的實際結算成本,涵蓋基本海運費和海運相關附加費。期貨行情也體現了市場對於事件擾動持續發酵的擔憂。

對油運市場來說,部分油輪船東已提出繞航,若事態延續、繞航比例增加,成品油輪LR2與中小原油輪直接受影響;同時VLCC不通過蘇伊士運河,但可能會一定程度受益需求部分外溢至長航線,從而推升行業景氣度。

供需關係改善 交運ETF迎來配置機遇期

地緣事件衝擊的持續性還有待觀察,不過從行業自身運行周期看,也將迎來供需格局的改善。

此前,2020-2021年航運船東下單積極,導致產能緊張,船廠手持訂單覆蓋年限較長,各類船型的新船價格處於高位。12月,1艘VLCC的造價較2020年低點增加51%;1艘156-158k載重噸蘇伊士型油輪的造價較低點增長52%。較高的船價抑制油輪船東下單意願。

同時2021年國際海事組織制定新法規,減少船舶二氧化碳排放,行業通過降低航速、改造設備等來符合標準。另外目前船隊結構老齡化,20年以上的油輪占比達到14%,20年以上的VLCC占比達14%,預計未來幾年或將出現老舊船舶拆解潮,從而導致供給出清。

需求端來看,去年受俄烏衝突和歐洲能源制裁影響,全球原油貿易平均距離的新一次增長開始。2022年俄烏衝突使得俄羅斯原油海運出口東移,歐洲轉由美國、西非和中東替代,原油貿易結構改變導致平均運距提升,預計未來該趨勢仍將持續。

隨著全球疫情影響緩解,海外加息逐步結束進入降息周期,各類商品消費將復甦,航距拉長帶來需求增量。供給側,行業有望迎來新增產能受限,以及老舊船舶出清的壓力,整體供需結構優化,2024年預計整體景氣向上。

交運板塊其他細分子行業方面,國內航空11月經營數據也迎來好轉,近期國內多家上市航司披露最新月度合併運營數據。11月,頭部航司在運力投入、旅客周轉量等主要指標上繼續同比提升。國有三大航司南航、東航、國航的客運運力投入(按可用座公里計)分別同比增長253.35%、271.05%、279.1%。

需求端,在運載量指標上,南航、東航、國航11月旅客周轉量(按收入客公里計)均呈現翻倍式增長,同比增幅分別達324.97%、334.52%、348.6%。

2023年1-10月國內旅客運輸量、旅客周轉量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但國內航司國際客運市場由於受到航權時刻協調、簽證辦理節奏等因素影響,恢復滯後於國內。隨著中國與新加坡將實施30天互免簽等利好落地,預計2024年國際航空客運市場也將加快恢復,航司及機場業績有望迎來反彈。

快遞物流方面,根據郵政局數據,11月快遞業務量136.4億件,同比增長31.9%,實現快遞業務收入1241.億元,同比增長26.9%。2023年受行業價格競爭影響,板塊估值普遍跌至較低位,整體預期相對悲觀。2024年隨著經濟進一步復甦,行業仍有望較快增長。

(本文已刊發於12月23日《證券市場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本刊立場。文中提及基金僅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22c19e4fff501badc16ed664c546b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