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一兩年我撰寫關於全國城市發展的文章評論中,經常能看到部分本地市網友吐槽所在城市的整體收入水平低。那麼到底是網友們「無病呻吟」還是所在地人均收入水平真的低呢?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引入了人均可支配收入這一反應所在地實際收入水平的概念,其中我們不難發現諸如成都、武漢這些城市經濟總量排進全國前十的城市,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卻位列全國第20-40位,差距非常明顯;而諸如重慶這樣的直轄市,長春、石家莊、南寧這樣的省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然還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我們拋開了經濟總量看人均收入才發現誰在真正地「裸泳」。
不過影響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也較多,例如重慶無論從人口總數還是規模都不弱於我國部分省份的人口與面積,平攤到人均方面自然在全國排名上不占優勢。
部分網友也認為,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的背後並不能說明一個城市的高薪職位少,應該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白領收入分開對比。
近日,智聯招聘對外發布了《2020年秋季中國僱主需求與白領人才供給報告》,其中對我國38個主要城市的平均薪資進行了統計排名,通過這一排名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給城市白領人群收入以參考。
根據統計顯示,北京(11623元/月)、上海(11226元/月)和深圳(10453元/月)位列全國前三甲,也是月平均薪資超過1萬元的三座城市,排在4-10名的城市分別為:杭州(9812元/月)、廣州(9230元/月)、珠海(9011元/月)、南京(8928元/月)、烏魯木齊(8843元/月)、廈門(8750元/月)和寧波(8701元/月)。
那麼這十座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城市中又處於什麼水平呢?
其中北京67756(全國第2)、上海69442(全國第1)、深圳62522(第3)、杭州59261(第6)、廣州60124(第4)、珠海52495(第15)、南京57630(第7)、烏魯木齊40665(第37)、廈門55879(第9)、寧波56982(第8)。
對比了上述十座城市的白領求職平均薪酬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我們發現其中9座城市的白領求職薪酬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國排名基本沒有太大出入,都排進了全國前十及左右,但是烏魯木齊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0665元,位列全國第37位,並不算突出;然而烏魯木齊的秋季白領求職薪酬卻達到了8843元,位列全國第8位。
實際上烏魯木齊雖然平均工資水平一直表現不俗,可位列全國第8位這還是首次;同比我們可以從2019年智聯招聘發布的秋季求職薪資水平中發現,彼時的烏魯木齊雖然白領求職平均薪酬超過了8000元,但僅位列全國第21位,仍低於諸如廈門、寧波這樣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城市,以及低於武漢、重慶、成都這類城市經濟總量高的城市。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烏魯木齊白領求職薪酬一年時間在全國排名中躍升13位次呢?
在此前的求職行業競爭指數排名中,計算機軟體、網絡遊戲、IT服務、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等行業一直位列前三甲,而進入2020年秋季,求職行業競爭指數最高的三個行業中,房地產/建築/建材/工程行業位列第一,競爭指數達到了56.5;另外交通運輸服務競爭指數排名第一,造成了求職競爭激烈,質量管理/測試/配置管理排名位列第二位;還有在51個行業中,僅有24個行業薪酬環比有所上升,其中貿易/進出口行業的薪酬環比漲幅最大。
而在烏魯木齊的工業產業分類中,石油工業、電力工業和裝備製造業以及化學工業一直都是其支柱型產業,僅2019年烏魯木齊的電力工業和裝備製造業就分別增長了16%和21.5%,在煤炭工業維穩發展,鋼鐵工業逐漸下降的發展背景下,烏魯木齊的電力、裝備製造以及有色金屬工業取得了顯著發展和提升。而過去一年烏魯木齊共完成工業品出口交貨值57.82億元,同比增長了88.8%。
與此同時烏魯木齊工資高的原因還與其城市特性相關,因為歷史發展原因,烏魯木齊經歷了幾次重新劃分建立區劃,因此也被部分網友認為是一座新興城市,下轄7區1縣,轄區內城鎮人口占比極高,例如2018年烏魯木齊222.26萬戶籍人口中,城鎮人口達到200.37萬人,相對應的烏魯木齊居民受教育水平也位列全國前列,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受教育水平排名中,烏魯木齊位列全國第4位(公報給予說明為因為烏魯木齊代管農村人口較少)。
但即使如此,在烏魯木齊這座常住人口355.2萬人的城市中居然還誕生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而相較於人口3000多萬還近2000萬的重慶與成都依舊尚未有世界500強企業誕生。這兩家世界500強其中一家位列世界500強第75位,中國500強第24位,並穩居全球工程與建築業私企第1位;而另一家則是集「能源開發、汽車服務、房產置業」三大產業為一體的跨國民營企業。
兩家世界500強的主要經營業務與此次秋季白領求職報告中競爭指數和服務競爭指數第一的行業相吻合,在常住人口較少的城市中,五百強企業總部的薪資水平也極大地拉高了本地平均工資水平,造成了此次烏魯木齊白領求職薪資超越廈門、寧波、蘇州、成都、武漢位列全國第8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