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是我們人類經常體驗的一種經歷,在睡覺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並不會一直處於休息狀態,在有些時候,它會活躍起來,編織出各種各樣的夢境,其中有一些夢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夢中出現的場景和人物都是我們熟悉的,仿佛是白天經歷的延續,也有一些夢境中充滿了亂七八糟的元素:奇異的場景、未曾謀面的面孔、稀奇古怪的情節……
那麼,人類為什麼會做亂七八糟的夢?夢境中那些從未去過的地方、從未見過的人,究竟從何而來呢?對於這個問題,人們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解釋,其中不乏一些堪稱腦洞大開的觀點,例如有人認為,這些夢境可能與前世的記憶的有關,也有人認為,這可能是我們在夢境中與某個平行宇宙中的「另一個自己」產生了微妙的聯繫。
儘管這些觀點很是迷人,但實際情況卻是,我們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前世或平行宇宙的存在。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應該如何解釋呢?對此,科學家其實也給出了一些合理的推測,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其中的幾個認同度相對較高的觀點。
一、隨機生物電信號
人類睡眠的時候,大腦的很多區域其實依然保持活躍狀態,其中就包括了與視覺、情感和記憶相關的區域。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自發地產生生物電信號,這些信號並不是有序或有目的的,而是隨機的,這種隨機活動可以觸發大腦中儲存的各種記憶片段,而大腦則會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夢境。
這種夢境只是大腦在處理隨機信號時,從記憶庫中隨機提取和重組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儘管大腦會通過「腦補」來填補其缺失的信息,並試圖將這些片段整合成一個連貫的情景,但由於沒有經過有意識的過濾和組織,夢境中的場景就往往會是混亂和不連貫的,於是就形成亂七八糟的夢境。
二、大腦對記憶的整合所產生的「副作用」
人類大腦的記憶系統是一個複雜且高度組織的結構,總的來講,記憶可以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負責存儲和處理即時信息,而長期記憶則保存著重要的信息,例如我們長期積累的知識、經驗、技能、行為習慣以及重要的人生經歷等等。
該觀點認為,睡眠在記憶整合和鞏固中起著關鍵作用,在睡眠期間,人類的大腦會對已有的記憶進行分類、重組和強化,不必要的記憶可能會被「清除」,重要的短期記憶則可能會轉化為長期記憶。
在此過程中,一些「記憶碎片」就會進入我們的夢境中,由於這些「記憶碎片」是斷斷續續和不完整的,大腦也會對它們進行「腦補」,如此一來,就可能會出現一些我們在真實世界中從未去過的地方,或者從未見過的人。
三、人類的自我保護
遠古人類生活在充滿危險和不可預測因素的自然環境中,為了生存,他們的大腦在睡覺時也需要保持一定的活躍度,以便迅速應對突發情況。
在這種自我保護機制下,大腦會隨機讀取記憶片段,並進行「腦補」生成夢境,這個過程有點類似於電腦的「螢幕保護程序」,這可以確保系統在需要時能夠迅速響應,而在大腦隨機讀取記憶片段並進行重組的過程中,就可能在夢境中「腦補」出亂七八糟的場景。
雖然現代人類生活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但我們的大腦仍然保留了這種遠古機制,即:通過夢境來保持警覺以應對潛在的威脅。
四、大腦的「自我試煉」
人類的大腦具備強大的場景模擬能力,這不但可以體現在我們清醒時的思考和決策中,也可能會延續到睡眠中的夢境。
所以亂七八糟的夢境可能是人類大腦的一種「自我試煉」,即:大腦會在夢境中模擬出一些從未去過的地方、從未見過的人或者從未經歷過的場景,以便在未來可能遇到類似情況時能夠更好地應對,也就是說,這種夢境可以看作是一種心理上的「演習」,從而幫助我們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未知的突發事件做好一定程度的心理準備。
結語: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述都只能說是一些合理的推測,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儘管科學家已經對人類做夢的生理機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人類做夢的更深層次的原因,仍然是一個充滿未知的研究領域,期待在未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研究方法的不斷進步與完善,科學家能夠揭開人類夢境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