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碑學」和「帖學」,分別指的是什麼,你能分清嗎?

2023-06-29     書法網

原標題:書法中的「碑學」和「帖學」,分別指的是什麼,你能分清嗎?

書法中的「碑學」和「帖學」,分別指的是什麼,你能分清嗎?

從介質上來劃分,書法被分為了兩個大類:碑學和帖學。相信熟悉書法的朋友對這兩個詞並不陌生,比如我們經常說清代中後期帖學逐漸衰微,碑學逐漸興起,但大家對這兩個詞的概念界定可能不是那麼清晰。

歐陽詢《皇甫君碑》

首先來講碑學。唐代陸龜蒙的《野廟碑》對「碑」的解釋是:「碑者,悲也,古者懸而窆(下葬)用木。」意思是下葬時所用的一種沒有文字的豎木,此後由此逐漸衍生為刻有文字的功德碑、墓碑、祭祀碑等等。

現在書法意義上廣義的「碑」指的是各種形質的石刻文字,摩崖、塔銘、造像記等等都包含在其中。

魏碑《張猛龍碑》

狹義的碑指的是被精心打磨的,有一定規制的長方形豎石,概念相對來說要狹隘很多。

書法史上的《元思墓誌》《鄭文公碑》《張猛龍碑》等等這些經典作品,都屬於碑學的範疇。

《元思墓誌》

其次講帖學。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帖」從「巾」,原本指的是在帛書上的文字,後來範圍逐漸擴大,演變為書寫在素、帛、紙上的小篇幅書跡。

比如米芾的《蜀素帖》就是寫在一塊製作工藝已經失傳的蜀素上,所以被稱為《蜀素帖》,屬於帖學的範疇。

《蜀素帖》

我們尋常所見到的王羲之的信札比如《十七帖》《快雪時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這些作品都是屬於帖學的範疇,後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確立,絕大多數的書家學書法都是以「二王」為宗,帖學一直都在書法史上占據著主導地位。

直到清代中後期,碑刻作品不斷增加,帖學逐漸失去活力,走到過於理性的死胡同之後,碑學才逐漸興起,在一些特定的時間段內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帖學。

趙孟頫《臨十七帖》

我們熟悉的一些近現代的書法大家,比如于右任、康有為,都是在碑學的滋養下成長起來的。

在碑學之中,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門類: 刻帖。在古代印刷技術有限的情況下,古人為了傳播一些經典法帖,將帖本摹刻上石,再經過拓印製作成墨跡本,就形成了刻帖。

趙孟頫《朱子感興詩》

比如王羲之的草書經典叢帖《十七帖》,原本是王羲之的一些信札的合集,後來才被摹刻上石。現今真跡已經佚失,我們學到的也都是拓本,《十七帖》就是經典的刻帖。

歐陽詢《九成宮碑》

在唐代以後「帖學」這個概念中,就包含了我們平常所理解的「帖」和「刻帖」。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刻帖,是宋徽宗時期所刻的《淳化閣帖》。

分清碑學和帖學之間的區別,能夠讓我們對不同的書法作品有更清晰的認知,幫助我們更好地選擇學習範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a877d0b6942514e0d588cfce29598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