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中年男人的廣場舞

2023-11-11     市界

原標題:馬拉松,中年男人的廣場舞

作為最不受年齡約束的、號稱中年男人「最後倔強」的運動,馬拉松在被壓抑了三年後,勢能急劇爆發。

01、中年男人承包了馬拉松

剛剛過去的秋天,許多中年男人等回了闊別三年的精神盛宴。

追隨著中國由北向南染上的秋色,馬拉松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復燃。10月到12月,每個周末都有數十萬跑者,奔跑在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道上。

「在朋友圈裡,我10月15日這天就刷到了五六個北京的朋友分別到北京懷柔長城、雄安、天津、大連4個地方去跑馬。」一位跑友對「市界」說。

這一天,全國有32場馬拉松同時開賽。一直持續到12月,馬拉松都將熱度不減。「市界」根據賽事日曆不完全統計:10月22日、29日,11月5日、12日,分別有20場、19場、17場、14場馬拉松比賽。

(2023年北京馬拉松)

國人對馬拉松有多熱情?數字可說明一切——在今年得到國際田聯認證的238場馬拉松賽事裡,中國承辦了其中的67場,超過四分之一。這還不包括更多未經認證,或已滲透到縣級市乃至鄉村的馬拉松或者短程精英賽、「歡樂跑」比賽。

這些賽事背後的數百萬參賽人群中,中年男人占據了絕對比例。

(2023年廈門馬拉松各年齡段成績)

以在今年4月完賽、位列中國兩大白金標馬拉松賽事的「2023廈門建發馬拉松」為例:本屆廈馬有30397人參賽,在6小時關門時間內,92.77%的選手完賽。其中男子人數25108人,女子人數5289人,女子選手只占六分之一。

這其中,選手參賽平均年齡為42.4歲,男子最大年齡79歲,女子最大年齡76歲。

哪個年齡段的選手成績最好?從組委會數據看,年輕人被中年人完全「壓制」:45歲到49歲的男女成績雙雙排名首位,40歲到44歲位居第二,第三位為50歲到54歲年齡段。而29歲及以下年齡段,在9個年齡段中只排在倒數第四位。

原因何在?一直以來,馬拉松都是一項被調侃為中年男人「最後的倔強」的運動。

跑友王昊今年剛滿40歲,過去三年里,他非常想念跑馬帶給他的力量,還有那些在路邊歡呼的人群。今年,他報名參加了天津馬拉松,用4個半小時完成了全馬。

「馬拉松是一項典型的考驗意志力、長期投入與堅持、科學訓練的有氧運動。」王昊說。

他的跑馬體驗是從7年前的慢跑鍛鍊開始,逐步升級為半馬、全馬。「年輕人喜歡的競技運動,更看重爆發力、技巧。而跑⻢拉松,要比拼肌肉耐力、持續有氧能力。跑全馬更要保證每個月200公里左右的鍛鍊量級,我就得每天跑大約7公里,幾天不跑,肌肉帶氧就下降了。」

年輕人對這種枯燥訓練,基本難以提起興趣。「年輕人喜歡身體對抗,中年人需要對抗的是孤獨」,王昊說。

據《2019年中國馬拉松年鑑》顯示:在世界各大馬拉松賽事中,平均成績最好的人群基本分布在40歲到45歲。跑者的最好成績,一般在35歲以後逐步提升。一直到65歲年齡組,平均成績都會超越25歲以下年齡組。

這項運動有多麼不受年齡的約束,世界紀錄是最好的證明。

現紀錄保持者埃魯德·基普喬格1984年出生於肯亞,30歲以前,他主攻的是5000米比賽,並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獲得男子5000米銀牌。2013年逐漸步入30歲後,基普喬格才開始改練馬拉松,並刷出成績。

2018年,基普喬格在柏林馬拉松上以2小時01分39秒的成績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直到今年9月,他以接近39歲的年齡,又拿下了第五個柏林馬拉松賽冠軍。

對於普通中年男人來說,馬拉松意義何在?360創始人周鴻禕曾在2022年某財經論壇上一言以蔽之:馬拉松就是中年男人的廣場舞。

「它是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我問過很多跑馬拉松的企業家,為什麼要跑步,其實就是為了讓自己覺得自己年輕。我跑不了馬拉松,我就去攀岩。人生如果一直有目標、有事干,你就不會花時間天天去想,自己是不是老了、無用了。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吧。」

02、中籤靠運氣

不過,憋了三年的中年男人們今年想跑個馬拉松,除了要鍛鍊出好身體,還要有點好運氣。

在各類統計中,今年的頂級賽事普遍打破了報名和參賽人數的雙雙新高。而相應地,中籤率也便創下了「新低」。

多位參與抽籤的跑友告訴「市界」,今年跑馬中籤率很低,只能寄希望於贊助商的名額。「難中籤」的抱怨瀰漫在各種社交平台上。

馬拉松是「結結實實」地火起來了。小紅書馬拉松項目負責人契尼向「市界」介紹:2023年1月至今,小紅書上關於「馬拉松」的用戶筆記發布量同比增長了400%。

35歲的跑友小超家住保定,今年是首次跑馬,他準備先報一個半馬。「北京、天津這些熱門馬拉松肯定別想了」,他退而求其次,選擇了雄安馬拉松。小超與四位跑友一起報名,發現仍需要搖號,最後四人中只一人中籤。

「據說因為報名踴躍,中籤率只有25%」。好在雄安還安排了二次搖號,「這一次有三分之一的機率」,他幸運地被抽中了。

首次體驗馬拉松的過程非常快樂,小超順利完賽。他看到參賽者多為中年男性,年輕人很少。「很多跑友打扮得花枝招展,遇到拍照的觀眾就會停下來擺pose,像在玩休閒遊戲一樣。」

契尼也透露,如今馬拉松參賽選手的心態更輕鬆。「不只是曬獎牌成果,諸如分享備賽、參賽心情、賽道圍觀和賽後感悟的『體驗型』筆記數據量也會很好。躍躍欲試的人們更願意從別人的親身經歷的故事中,得到站上起跑線的勇氣。」

跑步人群中,小超也看到了不少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他們的姿勢未必標準,但速度並不慢。」

小超也表示,自己參加雄安馬拉松是為了未來「跑北馬刷經驗」。「沒有跑過地方馬拉松,在北馬很難中籤。即便跑過,想抽上北馬也要看運氣。」

至少到明年,想打卡精英頂級賽事,都毫無疑問將越發艱難。

10月29日,有「國馬」之稱的北京馬拉鬆開賽,有3萬多名選手參加,報名人數超過了13萬,中籤率僅為23%。

11月3日,「2024年廈門馬拉松」公布了將於明年1月開賽的預報名中籤率,中籤率已經低至5%,將很有可能成為最難被抽中的大賽。

隨著對馬拉松需求的暴增,地方賽事也為跑友提供了更多「平替」——北馬開跑當日,全國各地還有19座城市同時舉辦了馬拉松。

「跑步的用戶體量非常大,有明顯的分層。秋季時戶外愛好者們喜歡city run,會去專業地標打卡。也有到10月、11月的馬拉松賽季,就追求全國各地跑的專業跑者」,契尼說。

馬拉松漫長的奔跑路線,讓許多城市把賽事當成了一次結合旅遊資源、展示名片的絕好機會。相應地,選手們也從中體會到了更多參賽趣味。

「市界」在統計10月15日-11月12日短短一個月的日曆中,便看到了丹東鴨綠江、江西龍虎山、安徽黃山、新疆喀什、貴州黃果樹、甘肅敦煌、四川閬中古城等賽事,它們組成了一幅中國橫貫南北、東西的馬拉松旅遊打卡日誌。

同期想對自己有更高挑戰的跑友,也有昆明高原馬拉松、新疆克拉瑪依馬拉松等賽事供選。

(成都馬拉松設計路線跑進了四川大學。圖源/市界)

為了貼合馬拉松賽事熱度,各地主辦方也為跑友出台了多種服務和利好政策。例如,參加成都馬拉松的選手可以免費遊玩包括熊貓基地在內的成都六大景區和博物館。

更為誇張的是,在8月舉辦的哈爾濱馬拉松沿途,主辦方更準備了鍋包肉、豬肉燉粉條等「自助餐式」流水席。有網友評價:我跑最後一名,就為「炫飯」可以嗎?

(2023年哈爾濱馬拉松。圖源/小紅書截圖)

契尼介紹:在北京、上海、廈門等頭部馬拉松賽事城市外,大連、青島、襄陽、煙台等具備旅遊特色或海濱城市的搜索量也在暴漲。

「除了抱有減肥鍛鍊這種單純目的參賽的人群之外,其他場景也在增多。比如為了解壓、去跑步聖地打卡、參加跑團線下社交等等。」由此,契尼判斷馬拉松運動未來還有明顯的增長潛力。

03、「秀裝備」萬億產業鏈

在旺盛的需求下,跟隨賽事一同井噴的,還有馬拉松裝備、周邊消費等整條產業鏈——畢竟,中年男性是最痴迷於「秀裝備」的群體。

王昊表示,對於較為富足的中年人來說,「跑馬」省錢只是個傳說。

他給「市界」算了一下他每年花在跑馬上的消費:每天跑7公里左右,一年要購買3-4雙跑鞋,每雙在500元左右。他配套了一塊2000多元的華為運動手錶,幾套幾百元的運動服飾。

「不過大頭還是花在保健品消費上,維生素、運動補劑、能量膠、骨關節保健。如果算上健身房肌肉鍛鍊的開銷,每年可能消費在1萬元-2萬元左右。這還不包括到外地跑馬的報名費和當地食宿。」

據統計,從2014年到2019年,短短五年間,中國的馬拉松賽事數量增長了超過30倍。2019年全年,馬拉松賽事累計參賽人數突破了700萬人。

這些跑友中,有很大比例人群的消費實力和動力十分強勁。

據相關報告統計:2020年中國跑者平均每人花費超1.1萬元,其中包含日常訓練的裝備、服飾、營養品等花銷。在衍生旅遊方面,50%的跑者有外地參賽的經歷,平均花費為4598.84元。外地參賽的跑者,71%會品嘗當地美食、特色小吃,64%會在當地旅遊觀光。

這些消費潛能,讓馬拉松產業的經濟價值不斷抬升。

2019年年初,國家體育總局曾發布了《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規劃中說道,到2020年我國馬拉松運動產業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如果將周邊消費涵蓋進去,整條產業鏈被放大的價值將突破萬億。

據官方統計,2019年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帶來了直接經濟效益3.28億元,間接經濟效益達11.45億元,稅收收入6794.09萬元。

今年3月19日,據無錫馬拉松主辦方統計:本屆賽事吸引了超七成的外地觀眾到訪無錫。觀賽之餘,觀眾在餐飲、住宿、交通、旅遊、展廳銷售等方面為無錫貢獻了較大經濟效益。其中,估算產生餐飲經濟效益6960萬元、住宿經濟效益11661萬元、交通經濟效益600萬元、旅遊經濟效益209萬元、賽事展位銷售額50萬元。

許多運動品牌嗅到商機後,也在布局加緊入場。

據契尼介紹,此前小紅書社區里,搜索馬拉松的相關詞彙多是「慢跑跑鞋」,今年出現了更為精細的關鍵詞:「馬拉松跑鞋」、「半馬跑鞋」等,關聯詞彙包含材質、是否減震緩震等。

其中,關注入門款跑鞋的數據較好——這也側面證明了,「首馬」(首次參加馬拉松)人數在持續增加。

一位頭部戶外博主向「市界」表示,能感受到今年很多不同領域的品牌,都想貼近一下戶外這個大品類的熱度。比如美妝護膚,包括汽車今年都在與戶外項目尋求合作,做跨界傳播。

在最新財報中,李寧、安踏、鴻星爾克和特步四大運動國貨品牌皆強調了對於專業運動板塊研發投入的增大。在專業運動板塊中,跑步的占比穩居廠商的第一順位。

據第三方研究機構NPD的一份報告指出:2020年以來,跑鞋類別的銷售表現明顯優於其他類型的運動鞋,專注於跑步、遠足、步行品類的運動品牌成長迅速。「全球跑步市場的規模還有繼續擴大的潛力,未來幾年,跑鞋產品的多樣化將成為品牌產品設計的重點。」

不斷增長的市場,也推動了新運動品牌的湧現和參與。

瑞士高端跑鞋品牌On(昂跑)普遍定價在千元以上。它在2018年首次進入了中國市場。據天貓數據,昂跑在2019年入駐平台後,連續兩年以同比263%和125%的速度飛速成長。

今年,昂跑上半年凈銷售額同比更是大漲63.9%,達到8.6億瑞士法郎(約合70.88億元)。其中,中國所在的亞太市場表現最好,同比上漲逾90%。

(2023年廈門馬拉松)

而這距離中國馬拉松產業的全面爆發,或只是剛剛開始。

1981年,中國舉辦第一屆北京國際馬拉松賽時,只有12個國家和地區的86名選手參賽,為馬拉松提供賽事的服務商更是少得可憐。而到2019年前後,中國已形成了北京、上海、大連、廈門組成的「中國四大馬拉松賽」,體育賽事服務相關的企業迅猛增長。

據艾瑞諮詢估算,現在國內核心跑者和大眾跑者的人群已分別達到一億人和三億人。這也意味著中國市場正成為全球第二大跑步市場。

隨著賽事的不斷精英化與走向成熟,中年男人們還將為城市馬拉松和自己的男性尊嚴貢獻更多真金白銀。

(王昊、小超為化名)

(作者 | 趙子坤,編輯 | 李 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086026a9007aa6605a6252cb4c655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