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一位上海老教授的一篇《牛蛙之殤》刷爆朋友圈,為了讓外孫按照著名民辦小學——著名民辦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華北大交大復旦和海外常青藤的「牛蛙」式路線成長,在孩子3歲時,家人就讓他在各個培訓班念起了ABC,孩子卻在幼升小戰爭中敗下陣來,並患上了抽動症。
其實,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牛蛙,最好的辦法不是使勁給他灌輸各種知識,而是教孩子去熱愛和渴望。
如果你是家長,還在為孩子的教育問題焦慮不已;
如果你是老師,還在為讓吵鬧的孩子安靜下來或提高孩子的成績找方法;
如果你是校長,還在為如何提高學生整體素質以更好地育人尋路子。
那麼,你可以先看看以下三個成功的美國案例。
ACT(美國高考)考試得滿分的男孩
一位叫克里斯多福的學生在40萬名學生參加的ACT(美國高考)中,獲得了滿分。消息一經傳出,他家立即被《紐約時報》等媒體包圍:「你上過哪些課外班?」不可思議的是,他從未參加過任何考試培訓,不過從嬰幼兒到青少年時期,他的父母每天都堅持為他朗讀30分鐘。
非傳統高中的問題學生不再遲到
我有幾年在一個非傳統高中任教,許多學生是緩刑期的罪犯。我們課間有5分鐘休息時間,在上下一節課時每天都有人遲到。為了激勵他們按時進教室,我就嘗試在課前3分鐘朗讀故事書。響鈴後我會繼續讀,直到讀完一章。一開始,教室里一個學生都沒有;幾天之後,孩子們回教室早了一些;一星期後,再也沒有遲到的學生。而且缺到學生一回來都希望能聽到落下的故事,迫不及待想聽接下來發生了什麼。
「瘋人院」變成招生「網紅」
歐尼爾擔任了美國一所被譏為「瘋人院」、成績幾乎倒數的中學校長。他在改革時把「閱讀推廣」作為課程的核心,重點是不僅要讓學生每天看到還要聽到大人讀書。於是,每位老師負責一間教室,以10分鐘的教師朗讀開始每天的學習,以每天最後10分鐘的默讀結束學習。
朗讀開始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在默讀時間則讀各種新書,甚至在等公交時還在看默讀時間看的書。第一年,這個中學的成績突飛猛進,第二年,不僅分數提高了,而且入學人數明顯增加,到了第三年,該校的閱讀成績在波士頓高居榜首,在招生名額之外等待入學的名單有15頁之多。
從以上三個例子可以看出,「朗讀」是理想也是最實惠的輔導方法。正如美國綜合排名第一的威廉士學院前招生主任告訴焦慮的家長:
世上最棒的SAT輔導課就是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為他們進行睡前朗讀。久而久之,如果孩子們覺得這是一種美好的體驗,他們也會開始自己閱讀。
朗讀真有這麼神奇嗎?父母、老師該如何給孩子進行朗讀?孩子大了還需不需要給他朗讀?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和推廣專家吉姆·崔利斯在大量案例和研究基礎上總結出的一些有關朗讀的觀點、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為什麼要給孩子大聲朗讀?
我們都知道閱讀的重要性,每一科的學習都離不開閱讀。鑒於此,美國閱讀委員會耗時兩年,詳讀了過去25年關於閱讀的研究報告,評估哪些方法對閱讀有效。在主要的研究結果中,有兩項簡單的論述震撼人心:
給孩子朗讀是建立孩子必備的知識體系,引導他們最終踏上成功的閱讀之路唯一且最重要的方式;
「朗讀應該在各年級都進行。」證據顯示,朗讀不只在家庭中有效,在課堂里也成果非凡。
專家口中的「唯一且最重要的方式」意味著,朗讀比試卷、家庭作業、評估表等更重要,在家裡或教室里使用再好不過了。那麼,朗讀有什麼好處呢?根據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出朗讀的好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豐富孩子的詞彙量,幫助孩子自然習得語言
造就孩子不同人生的並不是房間裡的玩具,而是他們頭腦中的詞彙量。美國的一項研究在跟蹤記錄了42個家庭的對話後發現,日常的交談不會對孩子的詞彙量增長產生差異。造成差距的原因是一些家長知道應該將單詞放到有意義的句子和問題中,反覆地說給孩子聽。
而朗讀就是一種把單詞放到句子中的有效方法。印刷讀物中含有1萬常用詞之外的大量生僻詞,當你給孩子朗讀時,就開始涉及生僻詞。而且,越早為他們朗讀,效果越好。研究發現當孩子開始上小學時,反覆為他朗讀同一繪本(至少3次),孩子的詞彙量將提高15%~40%,學習效果相對持久。
朗讀還能幫助孩子自然習得語言,並且比在課堂上學會的要多得多,通過經常聽到某種語言的正確表達,人們會模仿句子的結構,從而學會說和寫正確的語句。
語言的四大能力發展次序是聽,說,讀,寫。「聽」排在第一是有理由的,因為它是所有語言元素的輸入環節,孩子對於一門語言的第一認知也是通過「聽」這個動作完成的。 因此最初的詞彙也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積累的,量也必然是最大的。我們把這些詞叫做聽力詞彙。
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聽力詞彙會不斷向口語,閱讀和寫作詞彙三個大的分支進行轉化。同時還會遵循以下循環:沒有聽過的詞肯定不會說;沒聽過,不會說的詞意思肯定不懂;沒聽說過,還讀不懂的詞,肯定也寫不出來。
因此需要大量朗讀的原因就是能夠幫助孩子提供儘量大的聽力詞彙量。
2---為孩子創建背景知識
閱讀量大的孩子可以將大量的信息運用到課堂中,所以對於老師和書本傳授的知識,他們能夠理解得越多,這就是背景知識的作用。我們帶孩子去旅行、參觀博物館,不就是為了給孩子增加背景知識嗎?如果沒有時間或精力帶孩子走出去,那麼,讓孩子自主閱讀以及我們為他們朗讀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方法。
3---植入閱讀的渴求,幫助孩子愛上閱讀
很多人都知道閱讀的重要性,但是為什麼我家的孩子就是不喜歡讀呢?那是因為你忽略了兩項有關閱讀的基本「人生事實」。
閱讀定律一:人類是追求快樂的。
閱讀定律二:閱讀是積累漸進的技能。
對於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人們會自願反覆地去做。閱讀也是如此。我們給孩子朗讀,會讓孩子認為我們自己就喜歡閱讀這件事,就會發送一個愉悅信息到孩子的腦中,讓孩子把書本與愉悅關聯起來,進而製造出一種閱讀的渴望。而且,閱讀就像騎自行車一樣:為了要做好,你必須去實踐。你讀得越多,就讀得越好,成績也越高。
朗讀一方面是引導孩子自己想要閱讀的催化劑,另一方面,朗讀也豐富了孩子的聽力理解,從而提供了閱讀的基礎。一項對15萬四年級學生的全球調研顯示,父母經常在家給孩子朗讀的學生比那些父母只是偶爾為他們朗讀的學生,成績要高出30分。這表示父母為孩子朗讀的次數越多,孩子聽到的單詞就越多,孩子能夠理解的也就越多。這樣孩子才更可能將閱讀和每日愉悅聯繫起來。
如何給孩子朗讀?
1---何時開始(結束)朗讀
「孩子幾歲時就可以聽/不聽大人讀書了呢?」這應該是眾多家長、老師關心的問題。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什麼時候開始和你的孩子說話?是不是從孩子出生那一天甚至還在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了呢?
既然你可以對初生兒說話,就一樣可以讀書給他聽。我們一起來看看艾琳的例子,作為小學教師的媽媽在她出生時就給她朗讀:
艾琳出生第一天接觸的第一本書,是《永遠愛你》,我們用這種方式迎接她的到來。
到她10個月時,我將她放在兒童椅上聽我讀故事書(防止她撕書),這麼做效果令人驚訝,我們沒有出現過吃飯大戰,往往最後她還會用手指著書架,要求我讀另一本書。
艾琳差不多1歲時,我在日記里寫著:「早餐後9本書,午餐後10本書、4首詩;晚餐後7本書。」而這樣的閱讀量已成為家常便飯。
這對母女的親子閱讀時光滋養了孩子對書籍的熱愛。到了4歲時,除了繪本,艾琳還可以聽長達100頁的長篇故事。這樣的閱讀持續到孩子上大學之前。艾琳在SAT考試中獲得詞彙部分滿分,並獲得「美國優秀學生獎學金」(0.57%)。
艾琳是從出生開始接受朗讀了,那麼什麼時候就可以結束朗讀了呢?
太早停止給孩子朗讀就跟一點都不給孩子讀故事一樣,都是大錯特錯的。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把朗讀描述為「孩子中學畢業之前都應該保持的一種習慣」。就像麥當勞的廣告一樣,即使麥當勞已經做到了家喻戶曉,但是每年花在廣告上的費用都比前一年有所增加。每當我們在給孩子朗讀時,我們就像在為閱讀的樂趣做廣告。
其實除了上面說的朗讀能傳達愉悅的信息外,還有另一層原因。
因為孩子的聽力理解程度和閱讀理解程度是有差異的。研究兒童聽力的專家表示,孩子的閱讀能力和聽力能力在八年級時才會達到相同的程度。在這之前,通常聽力比閱讀強。因此,孩子能夠聽懂並理解自己無法看懂的複雜、有趣的故事。大聲朗讀時,除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交流外,你同時也將程度較高的詞灌輸到孩子的耳朵里,最終他們會記住這些詞,進而增強他們的閱讀能力。
2---如何給孩子朗讀
一、朗讀的階段
不同年齡階段以及水平的孩子,當然要讀不同的書。我們先來看看朗讀的不同階段可以讀什麼書。
在孩子4個月之前,你讀什麼書給孩子聽其實沒有很大差別,重點在於朗讀這件事本身。當你朗讀時,孩子會漸漸熟悉你讀書的聲音及韻律,進而產生安全感。《鵝媽媽童謠》一直都是適合孩子們的作品。
當孩子一歲時,挑選的書應該能夠刺激他的視覺和聽覺——有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彩色圖畫和活潑的聲音。
當孩子到了學步階段,他對周遭很多事物感到新奇,是孩子認識各個事物的階段。繪本是這個時期最好的教學工具。
慢慢地,可以轉移到系列繪本,系列繪本的每一本就像是整本書的一個章節。一旦孩子可以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你就可以輕鬆為孩子朗讀長篇故事——可以是篇幅較長的繪本,也可以是60~100頁的短篇小說,最後才是100頁以上的長篇小說。
P.S 選書宗旨:要選擇情節性強的書,不建議選擇描述性語言較多的書。
二、朗讀過程示例
一旦孩子開始對書上的圖畫和你的聲音有所反應,你就可以開始和孩子談書,而不只是照著念而已,儘可能更多地讓孩子和你以及書本互動,可以通過提問、插入些評論來和孩子交流。下面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一位母親給她2歲大的孩子朗讀《小塞爾采藍莓》這個故事。(文中劃線的部分才是原書的內容)
在這段簡單的交流里,通過對話完成了幾項非常重要的事:
- 家長和孩子一起分享了讀書的樂趣
- 母親既使用了自己的詞彙,也使用了書中的詞彙。
- 對話是互動性的,即家長插入一些小問題,引起孩子的回應。
- 當孩子回答時,家長應該肯定孩子的回答(對),或者糾正孩子的回答(如是don』t know而不是D-no)。
當孩子問了有關故事背景的問題時,家長應儘快解答,以便讓孩子對故事內容更了解;而當孩子提出與故事內容毫無關係的問題時,你可以說:「這是個很好的問題,等我們看完故事再來好好討論吧。」而且家長必須記得住這個承諾,千萬不能因為忽略了孩子的問題,而扼殺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
Ps:如果家長水平有限,不能給孩子讀故事,那可以放錄音。家長應該陪在孩子的身邊,一起聽一本書,而不是看電視或刷朋友圈。這給孩子傳遞了一種信息,即父母非常重視讀書。
每一個孩子,無論是幼兒,還是其他年齡段的,都像一塊海綿,吸收著周圍其他人的行為。所以,你想讓孩子愛上閱讀,成為終身閱讀者,你首先要自己閱讀,並通過給孩子朗讀,將閱讀的火炬傳給他,就像下面這首詩所說的,給孩子朗讀是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
你或許擁有無限財富,
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
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史斯蘭克·吉利蘭
所以,家長老師們,無論你們的孩子處於什麼年齡階段,無論你的社會經濟背景如何,都開始給他們朗讀吧,一起享受讀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