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新建宮門路19號,身上擁有眾多光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外遊客到了北京後必到的打卡之地。
1998年,當頤和園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世界遺產委員會如此評價頤和園:「(頤和園)始建於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遭到嚴重毀損,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橋樑等人工景觀與天然的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傑作。」
然而,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裡,頤和園這個「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傑作」與普通老百姓無緣。頤和園是皇家園林,裡面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枝一葉,都被用一圈圍牆封鎖起來,供皇族成員欣賞、把玩。普通老百姓別說走進去欣賞裡面的風景,就是靠近圍牆近了幾步,都會遭到宮廷守衛人員大聲呵斥。
1912年,清朝滅亡了,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但這時候,頤和園依然戒備森嚴,不對外開放。直到1914年,頤和園才被開辦成公園,公開出售門票,向社會開放。
從昔日的皇家園林,到今日的開放公園,促成這一改變的人,正是我們熟悉的末代皇帝溥儀。
溥儀,字曜之,號浩然,生於1906年。1808年,未滿3歲的溥儀繼承了皇位,成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1902年,在辛亥革命的潮流衝擊之下,溥儀被迫退位。溥儀退位後,按照《清室優待條件》的規定,暫時居住在故宮。在他身邊,還有內務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機構存在,儼然一個「小朝廷」,為他提供服務。
民國政府每月撥付400萬銀元,供給溥儀及其「小朝廷」使用,用於生活開銷等。
在民國初年,400萬銀元是一筆很可觀的數字,足夠溥儀及其「小朝廷」使用。然而,民國政府成立後,一直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囊中羞澀,的確拿不出錢來足額、按期撥付這400萬元。幾年下來,出現了拖欠情況。
「小朝廷」沒有其它收入,完全指望著每月400萬銀元過日子。現在,民國政府拖欠了這筆費用,讓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怎麼辦?
那時候,民國政府規定,溥儀等人要遷出故宮,居住在頤和園。因此,頤和園是溥儀的私有財產。既然一時半會兒不會真的搬到頤和園去居住,為什麼不把頤和園利用起來,比如開辦成一個公園,向公眾出售門票,來賺取一點零花錢呢?
1914年,內務府找到民國政府步軍統領衙門,商量將頤和園售票開放,「於開放遊覽之中,寓存籌款之意」,既滿足了普通老百姓遊覽頤和園的需求,又通過出售門票獲得了一筆款項,可謂一舉雙得。步軍統領衙門同意了。雙方商定了《頤和園等處售券試辦章程》,於當年5月6日正式向社會售票開放頤和園。
其實,在這之前,步軍統領衙門曾經在1913年4月24日出台《瞻仰頤和園簡章》,有條件地向社會售票開放頤和園。《瞻仰頤和園簡章》規定得非常嚴格,只允許各政黨及軍學界人等入園參觀,不允許女士參觀,也不允許普通老百姓參觀。
現在,頤和園正式向所有人售票開放了。它的門票價格如何?按照《頤和園等處售券試辦章程》規定,頤和園門票為1元2角。另外,參觀園中的排雲殿5角、南湖3角、諧趣園2角、玉泉山5角,其它地方不收費。頤和園內開設一些供遊人休息的茶坊,也實行收費。清宴舫上層每人4角,石丈亭每人2角,魚藻軒每人2角。
在昆明湖裡,游弋著當年皇帝、皇后使用過的御舟,提供遊客乘坐。御舟按照遊程計價,從1元到10元不等。
在民國初期,一個工人的月薪只有幾元錢,普通軍官的薪水也只有十幾元。由此可見,頤和園的門票價格不是一般的昂貴。
頤和園開放之初,就有導遊出現了。一位參觀過頤和園的遊客在《群強報》上刊登文章說:「予等入門後,即該雇園中二役為前導(導遊),不僅可以指途徑,並可以備諮詢。其人皆甚襤褸,面有菜色,蓋即以此為生活者……」導遊衣著「襤褸」,「面有菜色」,估計屬於貧困階層吧。
頤和園的門票收入頗為可觀。1921年,頤和園全面門票收入共計3.8萬元。其中一半提交給內務府開支,一半留在頤和園供維護、修繕、運行費用。溥儀見有利可圖,在1924年5月23日派英國師傅莊士敦管理頤和園。可是好景不長。當年底,溥儀就被趕出了故宮,《清室優待條件》里「移居頤和園」的規定也被刪除。
1928年7月1日,國民政府接管了頤和園,標誌著從皇家園林正式成為國家公園。頤和園繼續向社會公眾開放。然而,由於社會動盪不安,頤和園年久失修,缺乏管理,日益殘破,票價卻居高不下,導致無人問津。
1949年,解放軍進入北京接收頤和園時,帳面上只剩下2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