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漢奸」的書法,專家認為遠勝趙孟頫,啟功、沙孟海也這麼想

2023-11-18     書法網

原標題:這個「漢奸」的書法,專家認為遠勝趙孟頫,啟功、沙孟海也這麼想

這個「漢奸」的書法,專家認為遠勝趙孟頫,啟功、沙孟海也這麼想

書法史上,像顏真卿這樣人品、書品都出類拔萃的太少了,如果非要信奉「字如其人」,那恐怕百分之九十的作品都不值得學。不論是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還是趙孟頫、董其昌,他們的品格都遭受過質疑。趙孟頫並沒有做過危害百姓的事,但也因在元朝做官,落得個「二臣」之名。

王鐸《臨聖教序》

明末有一位大書法家,也是吃了氣節的虧,否則他的地位和口碑將超過董其昌,此人就是王鐸。我們知道,董其昌就是一個大惡霸,他欺男霸女,導致鄉民群起激憤,一同抄了他的家。即使經歷了這樣不光彩的事,在後世文人看來,董依舊比王鐸強。

原因無他,王鐸深受明朝厚恩,官至尚書高位,不求他以死報國恩,但王鐸面對八旗兵時,竟然毫不抵抗獻出南京城,跪迎清軍,投降後的他依然身處高位。後來連乾隆都看不下去了,將他和錢謙益等人一起編入《貳臣傳》中,禁絕他的詩文書法。

所以,我們會發現王鐸書法在清初還頗有影響力,到了清中期就銷聲匿跡了。在明則言明,在清則言清,王鐸的行為在當時遭人唾棄,但在今天,我們可以暫時拋開王朝更替,好好了解一下這位大佬。

書法筆法的傳承整體呈現出衰落的趨勢,尤其是南宋以後。元代趙孟頫打出的「復古」旗幟,雖然復興了魏晉古法,但也一定程度上精簡了過去豐富的用筆特徵。趙氏一生謹小慎微,他的字滿是華貴之氣,但創新不足。明代董其昌雖「得王羲之筆法虛處」,以禪入書,但也只是進行了有限的改造。

趙孟頫《臨聖教序》

而王鐸則不然,他遍臨秦漢以來諸家碑帖,融百家之法,實現了「入古也能出古」,打通了碑帖、古今的隔閡,而他的漲墨法營造出的立體筆畫和塊面感,也比董其昌的淡墨更加深刻。王鐸在晚清被重新「發現」,而當我國書法家留學日本時,發現王鐸書風早已盛行島國。

啟功、沙孟海、吳昌碩等名家都對王鐸讚不絕口,他們認為:「(王鐸)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林散之甚至稱讚他是「自懷素後第一人」。書界經常將他和趙孟頫臨摹的《聖教序》作對比,得出趙氏「崇古而難變古」,而王氏「崇古而不嗜古」。

趙孟頫無論是在用筆、結字還是筆勢、氣韻上都極力追摹羲之,筆鋒中側並用,方圓兼備,但終有幾分拘謹;而王鐸在臨摹時體勢俯仰向背不離原作,但在筆畫遲澀、折鋒、絞轉、呼應上有了不小的改變,相較於原碑更顯活潑,而且將漲墨法運用其中,將古法與個性相統一。

王鐸的漲墨法頗有視覺衝擊力,墨點滴落紙張上本是失誤,但他化腐朽為神奇,竟用此營造出滲漲之美,令人嘆服。

大家對王鐸書法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e4d92e008e9d58c230b60ec29bcc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