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用最紮實的因,換最繁盛的果

2023-12-29   華商韜略官方帳號

原標題:vivo,用最紮實的因,換最繁盛的果

君子務本。

文 | 畢亞軍 陳樂高

2016年,vivo榮登國內手機出貨量前三,在公司內外的歡欣氣氛中,創始人沈煒卻很清醒:

「就像爬山,以前在兩三千米,不缺氧身體很好,發現落後還可以跑;現在不小心到五六千米,發現身體這不舒服那不舒服,犯個錯誤代價就很大。」

沈煒的預言,只用短短几年就成了現實。但讓身體「不舒服」的,不是vivo自己犯了錯誤,而是時代不一樣了。

科技脫鉤與卡脖子、核心技術與高端市場有待突破、勞動力等成本優勢削弱,市場從高增量轉向存量博弈時代,中國經濟更深度進入轉型陣痛期,行業競爭持續加劇……

大環境的變化,讓中國企業面臨大考,對於vivo來說,自然壓力不小。

大環境更具挑戰性,vivo卻讓自己更具確定性。到2023年底,其全球存量用戶突破5億,暢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連續多年穩居全球前五的中國手機品牌。

在幾乎人人談論如何穿越周期、如何基業長青的當下,vivo現象變得更具研究意義,因為它用實踐回答了一個關鍵問題:如何把發展命運牢牢握在自己手裡?

【方向要正確】

12月21日廣東東莞,在《vivo會客廳》的圓桌對談活動上,vivo執行副總裁、營運長胡柏山分享了一個觀點:

手機是科技領域裡最好的行業,沒有之一。

至今,依然有不少人把手機當成一部電話,把手機企業看成組裝廠,但胡柏山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手機不但是最好的行業,還是最重要的行業。

手機行業的好與重要,首先體現在巨大的市場體量,以及曾經的高速增長。

2007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首次破億;到2013年這一數字已達10.19億部,年復合增速高達42%;到2022年,全球智慧型手機保有量已增長到44.67億部,市場規模超過3500億美元,且仍有存量換新、增量提升的巨大空間。

手機是最普及普惠的科技產品,它連接了絕大多數人,承載著與人們緊密相關的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如今,手機和陽光、空氣、水和食物一樣,是人們最離不開的物品,只要人們離不開數字世界,手機就永遠被需要。

更重要的是,伴隨智慧型手機功能的持續多樣與強大,它發展出緊密關聯整個科技產業創新進步的巨大產業鏈,並作為產業鏈鏈主,強力拉動著科技產業的前進。

相機、MP3、MP4、錄音筆……據統計,智慧型手機誕生以來,已有超過40種產品被取代,這讓手機行業的產業鏈價值持續放大,說它是科技產業的創新入口也不為過。

從通訊技術,到顯示與影像技術,再到如今的AI大模型,從晶片研發設計到作業系統研發設計,廣闊的應用場景和需求,推動著手機企業不斷與整個產業鏈雙向奔赴,練就出強大的技術和體系能力。

在智能終端與人工智慧持續爆炸的今天,手機企業歷練出的這些能力,還將有巨大的價值釋放空間。以vivo為例,如今其技術研發儲備,就具備了進一步向虛擬現實、空間計算,以及人形機器人等前沿領域繼續邁進的基礎。

永續需求、高健康度、多產業融合、更大的商業可能性……這些特性加在一起,造就了手機行業最大的特殊性:經濟有周期,而人對手機的需求沒有周期。

用胡柏山的話說:好的行業具備穿越周期的天然屬性,手機行業就是科技領域裡最好的行業。

在企業價值觀中強調堅守本分、埋頭種因、長期耕耘必有長期收穫的vivo,給本分和種因設定的前提就是:在正確的方向上做正確的事。

選了手機這個好行業,就是埋頭種因里最大的「因」,堅守這個行業,就是在正確的方向上做正確的事,這就是vivo第一個成功之處。

但好行業,就一定會孕育出好企業嗎?業務具備穿越周期的屬性,企業就能穿越自己的生命周期嗎?

【做正確的事】

事實上,越是好的行業,越是競爭激烈,也越考驗企業的品行與能力。

手機行業的競爭,共識是用戶之爭,而用戶之爭的本質是產品之爭。只有好產品,才能成就好企業。

只有持續締造偉大產品,才能真正成就偉大企業。

在消費電子行業史上,很多企業都曾做出過一款或幾款爆品,但最後留下來的只是少數。

幾乎所有家電企業都曾將手機作為第二增長曲線,也創造出不少爆款,但如今基本都銷聲匿跡了,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研發和產品力沒有可持續性。

反過來,已經28年歷史的vivo能走到今天且越站越高,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越來越強的產品。

這得益於在正確的大方向下,始終如一、知行合一地做正確的事。

過去幾年裡,為了做出更受消費者青睞的產品,手機廠商在各條戰線全面競爭。拼硬體、拼參數、處理器更快、內存更大、攝像頭更多,機身更薄……以及持續內卷的價格,低價高質幾乎成為行業口頭禪。

但消費者最需要的是這些嗎?價格內卷可以讓企業贏得一時,然後呢?企業的發展與創新到底是拼掌握更好的產業資源?還是拼自己的核心邏輯與能力?

沈煒在公司內部潑出的冷水,引發了vivo率先做出了深刻反思,並提問:vivo到底能為消費者提供什麼不同價值,而且是被長期需求的核心價值。

比如,一次內部會議上,vivo就自我拷問:「兩三年前的vivo是什麼?是螢幕指紋、全面屏、升降攝像頭。但是這些東西能形成長期的差異化嗎?」

答案是否定的。

這讓vivo意識到,短期領先的產品賣點,無法幫助公司實現超越和可持續發展。單純靠堆硬體賣高價,也難以推動公司突破高端。

公司必須下決心回到消費者需求原點,超越行業現有格局去看自己、看未來,繼而建立為用戶持續創造價值的創新體系。

歸零和重塑,幫助vivo在2019年最終確立了設計、影像、系統、性能四大長賽道。這些消費者最剛性的長期需求,就是締造世界最好手機產品的突破口。

這讓vivo內部見證了一系列「不惜成本」的長期投入,也讓行業和消費者見證了一系列顯性的產品果實。

以影像為例:如今,vivo僅負責影像相關業務的團隊超過1000人,甚至設立了一個叫作「影像認知部」的部門,專門負責定義影像的「審美」,再由算法和硬體部門通過技術,把審美裝進產品,變成消費者能夠感知的功能。

比如在vivo X90系列內部,設定了人像場景、極夜場景、美食場景,就是從消費者在不同場景的影像需求原點出發而誕生的創新功能。

為了將影像做到極致,最大程度定義影像創新,vivo一方面投入巨資,選擇影像為自己的晶片研發著力點,如今,其自研專業影像晶片已經疊代至第三代V3,為在影像領域持續攀登打下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它開啟了與光學巨頭蔡司的合作,致力於傳統光學與計算攝影的技術融合,將世界最頂級光影技術引入手機,並重新定義手機影像新境界。

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讓消費者得到非凡影像體驗。基於這個出發點,vivo在影像層面實現了諸多行業性突破和創新,比如智能AWB技術、光學超分算法、仿生光譜技術等,顛覆手機行業鍍膜技術的0.4納米膜層厚度的ALD工藝,不但做到技術的更極致,也將體驗感做到更極致。

手機作業系統是聯接人和數字世界的樞紐,它關係用戶的體驗,也承載了最硬核的科技創新。

2020年,基於設計驅動的理念,vivo發布了Origin OS系統,如今已疊代至Origin OS 4,以一次次的革命性升級,持續為用戶帶來更簡單流暢也更人性智能的非凡體驗。

智能機時代,用戶對手機的性能更加挑剔。為此,vivo基於計算、存儲、顯示、充電、續航等方面能力,設計了高實時計算、智慧調度計算和高速追截三大引擎,同時持續加大對電池性能、能耗管理以及充電技術的投入,將手機性能做到極致的同時,最大程度在能耗上便利用戶。

在四大賽道上的持續精進,最終演變成了一款里程碑級別的產品——2023年11月13日,vivo發布了vivo X100系列。

作為首款搭載4nm全大核聯發科天璣9300晶片的手機,vivo X100的性能,相比前代理論速度提高了13%;

在影像上,它不但搭載了6nm的自研影像晶片V3,也搭載了蔡司APO超級長焦鏡頭,大跨度突破了長焦領域這個手機攝影的傳統痛點,甚至被一些用戶喊出了「vivo影像,世界第一」的口號。

更可貴的是,vivo仍對影像保持足夠的理性、敬畏和雄心。在這次交流會上,胡柏山在肯定vivo X100 Pro在拍照、尤其在長焦方面超越行業與蘋果的同時,也坦誠在攝像上仍與蘋果存在差距,在影像領域還有巨大進步空間。

作為四大賽道精進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vivo自主研發的「藍科技」矩陣,成為了vivo X100系列的強大支撐。

比如,在決定手機性能最關鍵的晶片領域,vivo推出的「藍晶晶片技術棧」,通過深入研究底層的晶片技術、產業鏈協同研發、軟硬體聯合調校等技術手段,實現了晶片的軟硬體一體化設計,可以提供更強大的性能體驗。

在電池續航技術領域,vivo打造了藍海續航系統。在硬體上,它採用了多項創新技術打造除「藍海電池」,實現了電池能量密度與快充之間的完美平衡;在軟體上,則通過對底層作業系統的優化,成功實現了功耗降低、續航延長與快速補電等功能。

這造就了vivo X100 Pro更強的續航能力,90%的用戶可實現「充滿夠用一天」,半小時內即可完成滿電。

vivo在四條長賽道的創新,使其產品具有了更硬核的競爭力,持續獲得市場的認可。vivo X100的首銷日,累計銷售額達10億人民幣,相比上一代旗艦產品銷量增長740%,打破了vivo歷史上所有新機首銷紀錄。

對四大賽道的持續投入,也讓vivo一步步形成了長效創新、創價值的能力體系。

2021年,vivo就進一步設立了中央研究院,致力於跟蹤、預判預研全球手機行業的前沿技術,為至少3年以上的產品和技術規劃和儲備指路、護航。

中央研究院之下,用戶創新實驗室、晶片實驗室、模擬網實驗室、千鏡安全實驗室等一批新技術發源地在vivo相繼被創建,最終在四大賽道之下,形成了從產品規劃、技術規劃到技術預研的「研發大底座」。

基於研發大底座對核心技術的持續積累,對未來趨勢的前瞻,vivo得以眺望整個科技產業的未來,並有足夠的技術和資源去擁抱更多可能性。比如,胡柏山在交流會上對XR、空間計算,以及人形機器人的一系列展望。

這讓vivo真正實現了從手機廠商到科技企業的脫胎換骨,從藍廠到藍科技的進階,也讓vivo在手機這個可穿越周期的行業之外,找到超越周期的更大空間——

與人類社會永無休止的智能科技進化,持續共生與共榮。

但選准賽道,選對了正確的事,就一定能夠完成這些超越嗎?答案,其實也是否定的。

在競爭激烈,但信息高度透明,甚至技術都快速同質化的今天,大方向對,然後選對正確的事,依然只是成功的前提。真正的功夫,還在於怎麼正確地做事。

在這方面,vivo給出的答案,有點不像一家科技創新企業。

【君子務本】

在vivo,有不少不像出自科技行業,更像是上一輩人、甚至古人先賢口頭禪的內部語言。

比如,毫無科技感的「埋頭種因」,「本分」都是創始人沈煒常常提起的詞。

因決定了果,埋頭種因,果就是水到渠成;反過來,因沒有種好,是得不到果的。在沈煒等管理層的潛移默化之下,埋頭種因,本分地做事,成為vivo人的價值觀,也不斷為vivo的科技進階種著「因」。

vivo所說的「因」,包括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何為正確,則需要回歸到本質、本原去思考,然後堅守本分。

本分則是先利他再利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消費者需要實實在在的好產品、好體驗,然後實實在在地投入研發與技術,去創造好產品和好體驗。

看準未來,然後實事求是做實事,就是最好的穿越周期,最好的面向未來,最好的種因。

看得遠,耐得住,抓緊干,讓vivo的四大賽道持續開花,而類似埋頭種因,以時間換空間——外界看來是爆發,內部其實是厚積的故事,在vivo還有很多。

2017年,AlphaGo震驚業界後,沈煒提出了一個觀點:人工智慧是所有技術創新的最底層技術,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應該去「過飽和」地投入。

這讓vivo種下了AI的「因」,其人工智慧全球研究院開始籌備,並在第二年正式成立,然後就是本分、實在地圍繞AI的四大要素:數據、人力、算法、算力,將基礎一一打牢。

6年後,vivo擁有了震動業界的藍心大模型。

它包含十億、百億、千億三個參數量級,全面覆蓋核心場景,從而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和算力條件,可以高效快速地將大模型技術轉化為用戶價值。其中最大的130億參量,是目前行業內首個在端側實現如此參量級別的AI大模型,也是可以部署在端側的大模型。

如今,長期主義被產業界置頂討論,而在vivo內部,這種長期主義早已置頂——想要有長期未來嗎?那就瞄準長期目標,埋頭種因,即便短期之內不會有收穫,甚至會錯過很多,只要是自己相信的,就埋頭去做,把答案交給時間。

比如對於vivo的影像認知部,vivo品牌副總裁賈凈東曾經有一個看法:部門需要的人才,全世界可能也就幾千人,所以需要儘快去搶。但搶的同時,也對預期有準備:即使有了人才,也不代表你馬上就能和別人拉開身位,可能要忍一代、兩代、三代四代甚至更久。

如果要找一句話來解釋vivo的本分,《論語》中的「君子務本」,或許是最恰當的。

「圍繞用戶導向需求的研發觀念」,是務本;把大模型的基礎要素打牢,是務本;用四大長賽道來規劃自己的方向,用「研發大底座」來構築公司的大未來,同樣是務本。

在《論語》中,「君子務本」的延伸,是「本立而道生」,vivo「埋頭種因」的本分價值觀,經過時間積累和經驗總結,不僅推動其業績持續成長,公司發展底座更加穩固,也沉澱出vivo獨特的管理哲學。

這是從立業經營的本分與本心出發,充分結合了現代產業經濟的實踐,西方經營管理理論和工具,最終形成的人文與科技、傳統與現代充分融合的中西合璧之道。

vivo在實踐中提煉出的ECR管理方法,就是這一融合的經典體現。

所謂的「ECR」,指的是體驗(Experience)、商業(Commercial)和心智(Recognition)這三大要素,以及對三大要素的閉環,它被用來指導和檢驗vivo企業經營健康狀況。

這三大閉環的內涵,就是「種因得果」、「本分」與西方經營管理的中西合璧。

比如體驗閉環,重視的是用戶的體驗與需求;商業閉環,看重的是為用戶創造價值後,企業在營收、利潤和市占率這些商業指標上得到的正向反饋;心智閉環,指的是長期以用戶為導向、為用戶創造價值後,建立的品牌認知。

這一切的實現,既需要從本心出發、洞悉本質、堅守本分去做,也需要經營管理理論乃至工具去支持和驗證。

靠著「ECR」等系統方法論,vivo把「種因」和「本分」從精神理念層面,化為了可落地執行的行為方式與方法,讓「種因」和「本分」的文化價值觀,變成行動本身和行動的結果,而不是寫在牆上的口號,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精神嚮往。

vivo將自己的願景概括為「成為更健康、更長久的世界一流企業」,沈煒的解釋是:世界一流更多指的是能力,而不是規模多大或者世界五百強。

在過去,大家往往將做出偉大產品看成是能力,在今天,當潮水不斷退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能夠在潮起潮落的跌宕中,堅守自己的信念和目標,堅守埋頭種因的本分,則是讓公司可持續經營的更重要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vivo這些年最大的成就,就是修身養成了這種埋頭種因的本分能力,並且親手證明了,沿著這條路,可以走向偉大。

能力的修煉是滴水穿石,它需要的不是水花四濺,而是靜水流深;不是瞬間爆發,而是溫潤燭照;不是在順周期里急速前進,在逆周期里唉聲嘆氣,而是無論順逆都埋頭種因的淡定與堅定。

它應當是君子務本,是埋頭種因,是靜靜等待花自盛開。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