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cut精」泛濫,圍繞年輕人的新隱喻亟待被創造 | 社會科學報

2023-09-17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韭菜」「cut精」泛濫,圍繞年輕人的新隱喻亟待被創造 | 社會科學報

「韭菜」「cut精」泛濫,圍繞年輕人的新隱喻亟待被創造 | 社會科學報

關注

最近,某個擁有超4000萬名粉絲的「網紅」因違法擺拍直播被警方依法予以處罰,其帳號被平台無限期封禁。如今,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達10.12億人,短視頻應用已成為國民觸網的首要應用。以短視頻為代表的視聽產業發展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引發了新的問題。塑造更加健康的短視頻創作和評論環境尤顯必要。

原文 :當「韭菜」遭遇「cut精」

作者 | 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員 羅小茗

圖片 |網絡

在迅速變幻的社會情境中,人們需要時時藉助新的詞語和新的隱喻,來辨認社會生活、勾勒新的個人體驗、指認新的人物類型,據此建立乃至更新個人經驗、日常語言和社會現實之間的關係。比如眼前的這兩個詞語:「韭菜」和「cut精」。

相對而言,「韭菜」一詞的歷史要稍久一些。從純粹的家常蔬菜到一種新的人物類型,「韭菜」在日常語言中的含義變遷,是當前造詞運動中的一個典型。一開始,它僅被拿來比喻股市裡那些不明就裡的散戶,在跟風中被瘋狂收割卻不長記性。很快地,「韭菜」便因其生動的形象,迅速擴大了使用範圍;用以指稱所有搞不清狀況,缺乏更深入的理解力,在面對強大的權勢或資本時,勢必因強弱懸殊而毫無拒絕抵抗之力的人們。在這樣一個群體中,年輕人又往往因其在經濟能力、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本上最為匱乏欠缺,成為「韭菜」中的典型。

「cut精」這個詞則要新得多,既隨著短視頻熱,又因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得不以「up博主」的身份來謀生而出現。從構詞法上來說,它延續了「戲精」「槓精」「×精」的做法。如果說,「cut」不過是剪輯的英文單詞,那麼加上一個「精」,則並非形容如何精通於剪輯,而是徹底走向了它的反面,指專為追求流量,罔顧或歪曲被剪輯的原素材的含義,刻意製造噱頭的剪輯行為和如此行事之人。

在加速社會中,一切似乎都不得不是短平快的。當既有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使得人們難以維持長時段的注意力的時候,當所有的時間被以短視頻為最新代表的消費文化切得越來越碎,本應由個人「操持的閒暇」(亞里士多德語)變成了點擊與推送的外包服務的時候,也當依靠高質量的內容生產來維生在這個只賺快錢的畸形市場中變得格外艱難的時候,「cut精」的出現並不特別讓人訝異。因為在上述條件的合力作用之下,漫無目的、無所用心地投擲注意力的慣性,勢必形成這樣的人工窪地。「cut精」們利用和占據的便是這片窪地。更何況,在短視頻平台的審查標準、監管依據、算法推送和利益計算的既有組合之下,這樣的占領不僅成本極低,也更可以方便從容地繞開一系列的苛刻監管,來去自由,且有利可圖。

值得注意的是,「cut精」作為一輪新的隱喻,它隱含的現實並不簡單。人們自然可以從版權出發,進行利益的考量與舉證,對其加以否定;也可以從行政規範的角度出發,呼籲政府舉起大棒,加強監管。但這些做法,往往因不關心新出現的隱喻與現實之間的關係而緣木求魚,缺乏實際的效果,也由此錯失理解更為深層的現實的契機。

按照認知語言學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研究,隱喻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除了勾畫日常活動,建構眼前的現實之外,還具有創造一個新現實的力量。「當我們按照隱喻開始理解我們的經驗時,這種力量開始起作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因此,隱喻是未來行動的指南,增強並催生出經驗的連貫性。如今,在加速社會中,一個事關隱喻的新狀況是,它們成群結隊地湧現,以至於孤立地考量一個隱喻的力量及其連貫經驗的能力已遠遠不夠。我們需要在隱喻的系列組合中,發現它們創造現實,指導未來的力量。

比如,在「韭菜」遭遇「cut精」的時刻,我們迎頭撞上的正是這樣一組隱喻而揭示出的新現實。那就是,「cut精」所能收割的,永遠只是「韭菜」的注意力,而他自己也不過是「韭菜」的一員。這意味著,「韭菜」與「cut精」從來不是利益對峙、文化對立的雙方。在平台的「中立」之下,他們的遭遇只是一場弱者間彼此收割與相互剝奪的戰爭,一場只發生在「韭菜」之間的集體性悲劇。一方面,是文化領域的「精英」們的任意妄為,製造出越來越多「韭菜」。但另一方面,「韭菜」們在真正理解自身的命運,理解這種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剝奪之法前,也開始模仿和複製這種任性。短視頻也好,流量經濟也罷,卻獨獨為他們製造出了「任性也無妨」的幻覺。對沉溺於網絡世界的年輕人來說,鋪天蓋地的自嘲和「任性也無妨」的幻覺往往並行不悖,並由此吞噬他們,使其陷入更深層的文化剝奪中。於是乎,「cut精」式的模仿性自殘,乃至破罐子破摔式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頹勢,不可抑制地溢出了網絡,在現實世界中泛濫開來。

然而,隱喻不僅事關現實,同樣事關它的修正與取捨。如果說,當「cut精」與「韭菜」聯手推到眼前的是上述這樣的現實,那麼,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如常地使用「韭菜」、指摘「×精」,顯然不足以對這一集體性悲劇展開糾正與救助。也是在這一意義上,圍繞年輕人的新隱喻有待被創造,正如他們針對自身的自救行為,需要被更積極也更具創造性地尋找與確立。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9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關注 | 給生成式人工智慧「帶上緊箍圈」

社科人語 | 理清網絡暴力綜合治理的邏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963e6bca9d76a66c10be85ba8c10d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