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IPO丨電子元件公司集中排隊上市,細分領域個性問題相對突出

2023-11-28     紅刊財經

原標題:聚焦IPO丨電子元件公司集中排隊上市,細分領域個性問題相對突出

本刊編輯部 | 王宗耀

隨著需求的增多,電子元件類公司做大做強目標愈發明顯,若能獲得上市融資資格,則將使得公司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

作為電子電路中的基本元素,電子元件門類廣闊,既包括電阻、電容類電子元件,也包括電磁感應,壓電裝置、晶體諧振器,二極體、電晶體、顯示科技、開關等,目前在A股市場上市的電子元件企業就超過200家,而正在IPO排隊的企業也近30家(不包括暫緩審核、中止、終止、未通過審核等類型企業)。

就IPO排隊的電子元件企業看,多數企業位於沿海發達地區,其中隸屬廣東省的企業有14家,隸屬江蘇省的也有8家。在營收規模上,IPO排隊的電子元件企業中不乏收入規模過百億的公司,比如丘鈦微、通力股份等,它們在各自的細分領域中有著自己的特點,若能成功上市融資並迅速崛起,則將有利於國內電子元件產業的長期發展。

經營環境的影響不可忽視

在目前擬IPO的電子元件公司中,丘鈦微和通力股份的收入規模排名前列,兩家公司2022年的營業總收入分別達到129.03億元和100.31億元,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2.16億元和3.72億元。

丘鈦微選擇在創業板上市,其主要從事攝像頭模組的設計、研發、製造和銷售,是全球前三大智慧型手機攝像頭模組企業(舜宇光學、丘鈦微、歐菲光),報告期內主要產品為攝像頭模組。 主要客戶包括華為、小米、OPPO、vivo、三星等智慧型手機及IoT龍頭企業。 車載攝像頭模組產品已在賽力斯問界、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車、小鵬汽車、上汽乘用車等品牌車型中交付使用。

雖然產品線很豐富、客戶群體也很廣泛,但因近幾年全球經濟的不景氣,丘鈦微的經營還是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丘鈦微的營收和凈利潤出現了大幅下滑,其中在2022年,公司營收為129.03億元,同比下滑了24.45%;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2.16億元,同比下滑76.15%; 扣非後的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僅有5969.31萬元,下滑幅度達到了92.91%。 2023年上半年,丘鈦微實現營業收入51.64億元,同比下滑22.25%; 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683.37萬元,同比下滑66.38%;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出現虧損,金額為966.63萬元,同比下滑了110.03%。

丘鈦微在招股書中解釋稱,「發行人當前產品主要應用於智慧型手機市場,智慧型手機市場面對宏觀經濟疲軟及高通脹而陷入困局,該市場疲軟屬於暫時性、階段性情形,預計2023年智慧型手機市場將逐步復甦。 」

與此同時,公司在招股書還表示,若未來下遊行業受到宏觀環境、需求疲軟等因素影響,同時公司不能進一步提高市場份額、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生產效率,或IoT、車載行業客戶的開拓情況不及預期,則會存在因智慧型手機攝像頭模組市場競爭加劇導致盈利能力下滑的風險。

選擇主板上市的通力股份雖然同屬電子元件行業,但發展方向卻不同於丘鈦微,其是一家專業從事聲學產品和智能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及銷售的ODM平台型企業,產品主要包括音箱產品、可穿戴設備、AIoT產品和精密組件及附件等。 客戶包括哈曼、索尼、三星、Jabra、OPPO、阿里、谷歌、亞馬遜、安克創新、位元組跳動、聯想等。

相較於丘鈦微的經營受外界環境的拖累,通力股份的表現要明顯好很多。 2022年,公司營收和歸母股東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了2.84%和30.65%; 2023年上半年,公司在營收同比下滑14.35%的情況下,歸母股東凈利潤盡然同比增長了45.2%。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收入規模在擬IPO的電子元件公司中的遙遙領先,丘鈦微和通力股份的毛利率卻相對較低。 Wind數據顯示,在擬IPO的電子元件公司中,高泰電子2022年的收入規模雖然不足4億元,但其毛利率卻高達72.54%; 朝微電子收入規模雖然只有4.38億元,毛利率同樣達到了68.37%。 整體看,近30家擬IPO電子元件公司2022年毛利率的平均值為32.74%(剔除招股書中未披露2022年數據的公司)。 相比之下,丘鈦微2022年的毛利率僅為4.50%,而通力股份的毛利率雖然比丘鈦微好一些,但也僅有14.75%(見表1)。

對於自己毛利率不高的原因,丘鈦微在招股書中給出了解釋: 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智慧型手機特別是高端機型需求量下滑、智慧型手機品牌創新步伐暫時放緩等因素影響,全球手機市場需求疲軟,智慧型手機攝像頭模組市場競爭加劇; 發行人產能利用率下降,單位產品製造成本上升; 折舊、水電費等固定成本較高; 匯率攀升等。

通力股份的毛利率自2021年以來一直爬升,由2021年的13.78%爬升到2022年的14.75%,2023年上半年進一步爬升到17.27%,從原因看,主要系公司以境外銷售為主,且主要以美元結算,2023年1~6月美元對人民幣平均匯率較上年同期上升7.12%,導致整體毛利率的上升。

資金緊張成多數公司共同點

對於企業來說,要想成長壯大,充足的資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對於多數未上市企業來說,資金缺乏一直是繞不過去的話題,也因此,上市融資資格獲得往往決定了企業能否很好地生存。

就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像丘鈦微和通力股份的資金面還是較為充裕的,兩者2023年上半年末的貨幣資金就達到了42.65億元和10.77億元,但相比之下,貝隆精密、安培龍等收入規模相對偏小的企業,目前的資金狀況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熱敏電阻及溫度傳感器、氧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安培龍目前已形成熱敏電阻及溫度傳感器、氧傳感器、壓力傳感器三大類產品線,主要應用於家電、通信及工業控制領域,同時還逐漸在汽車、光伏、儲能、醫療等領域擴大應用。 隨著公司近幾年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做大的瓶頸顯現——流動資金相對緊張。 以2022年為例,公司期末帳戶上的貨幣資金餘額已不足4000萬元,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也高達3700餘萬元。

在「造血」能力上,2020年至2022年,安培龍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847.04萬元、1750.76萬元和1113.35萬元,雖然近兩年現金流已經轉正,但「造血」能力依然不是很強大,仔細分析可發現,預期回款狀況不佳是重要原因之一。

仍以2022年為例,安培龍當年雖然實現營收6.26億元,但當年形成的應收部分(包括: 應收帳款、應收票據、應收款項融資)卻高達3.23億元,應收部分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超過了一半。 過高的應收帳款無疑使得公司壞帳風險增加,比如其客戶佛山市中格威電子有限公司2019年就未能按時付款,而且該客戶付給公司的支票到期無法兌現,使得安培龍不得不與其約定分期償付貨款,最終仍有132.40萬元到期無法收回。

應收帳款過大帶來的另一大影響還有流動資金被占用問題。 大量收入以應收帳款的形式滯留在客戶手中,使得公司資金周轉效率大幅下降。 安培龍在招股書中坦言: 「由於公司應收帳款的回款周期較長,公司存在無法收到客戶回款的風險,若發生上述風險,公司的盈利能力、經營資金周轉、償債能力都將受到不利影響。 」

此外,存貨的大量存在也影響了安培龍「造血」能力。 2020年至2022年,安培龍存貨帳面餘額分別為1.41億元、1.49億元及2.11億元,這對於一家近三年收入規模在4億元至6億元左右的公司而言,這樣的帳面餘額還是較大的。 在2022年,當期近30家電子元件IPO公司存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均值為18%(剔除招股書中未披露2022年數據的公司),而安培龍的這一數據卻高達31.7%,是擬IPO電子元件公司中的最高值。

對於大量存貨的存在,安培龍坦言,公司存貨餘額較高,占用了較多的營運資金。 如果發生存貨滯銷或新增訂單不足預期的情形,公司存貨周轉率和營運資金周轉效率將降低,同時面臨存貨的可變現凈值降低、存貨跌價損失增加的風險,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正是上述情況的存在,為維持公司正常運營,安培龍2022年期末的短期借款金額就達到了2.11億元,此外還有2.9億元的長期借款。 大量借款及其他負債的影響,讓安培龍2022年的資產負債率達到了62.84%,相比之下,可比的同行業公司負債率均值僅有43.15%。

貝隆精密也存在與安培龍類似的情況。 2022年期末,公司帳戶上的貨幣資金僅有1034.66萬元,而其當年的營業總成本卻接近了3億元,也就是說,公司帳戶上的資金理論上還不夠其一個月的成本支出。 更重要的是,公司帳戶上的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還分別有1.28億元和1.18億元。 在大量借款下,資產負債率達到了51.42%。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個月,證監會已經同意了安培龍和貝隆精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註冊申請,這意味著兩家公司若能成功上市,目前所面臨的資金緊張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

費用率高低體現企業成本管控力

在擬IPO的工業電子公司中,丘鈦微、東方科脈等公司在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方面的控制表現比較優秀,相比之下,鈞崴電子的上述兩項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卻是相對較高。

招股書披露,鈞崴電子主要從事電流感測精密電阻及熔斷器的設計、研發、製造和銷售,其主要客戶群體涵蓋智慧型手機終端、電腦終端、家電、電池、PD快充、電源、工業等多個領域。 2022年,公司的營收和凈利率均有所下降,分別實現了5.46億元和8625.49萬元,同比下降3%和23.78%。

營收和業績雖然在下降,但公司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卻沒有相應下降,反而有所增長。 招股書披露,2022年,鈞崴電子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分別為4228.82萬元和1億元,同比增長了18.36%和33.60%。 相應的,其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分別達到了7.75%和18.36%,不僅是其招股書所選的同行業對比公司中最高,且也遠超行業均值(見表2)。

鈞崴電子超高的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引起了交易所關注,深圳證券交易所在問詢函中要求其說明,各期間費用率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的差異及合理性,是否處於行業合理水平,與發行人經營規模、生產特點的匹配性等。

對於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均遠超同行業公司的情況,鈞崴電子在問詢函答覆中也予以了解釋: 發行人控制範圍內存在TFT US、YED等境外主體子公司,從收入結構來看,2021年後以TFT HK為主的境外銷售主體所獲得的銷售收入占合併層面收入的比重相對較高。 由於境外子公司銷售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平均薪酬、差旅費成本等高於國內同行業水平,因此發行人的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整體偏高。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到的丘鈦微擁有了6家境外全資子公司,如果按照鈞崴電子的邏輯,丘鈦微的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也應該超過同行業平均水平才對,但根據丘鈦微披露的數據來看,公司2022年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分別僅為0.11%和0.91%。 同樣,已上市電子元件企業中際旭創2022年境外收入占比高達86.88%,而其當年的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也僅分別為0.94%和5.26%。

(本文已刊發於11月25日《證券市場周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885e316a310cae3c1791919921f12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