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公眾號「私募排排網」。
近些年,「量化吊打主觀」的聲音越來越多,尤其在今年來持續震盪的市場行情下,量化私募在業績上的突出表現使得市場的風向越來越傾向於一邊倒。
儘管量化投資「黑箱」式的投資模型難以被理解,但較為可觀的業績,已然使「跌的時候比指數跌得少,漲的時候比指數漲得多」的說法深入人心。
量化投資真的是無往不利嗎?主觀投資的希望在哪裡?
量化多頭完勝主觀多頭?
眾所周知,主觀投資高度依賴基金經理的個人經驗和對市場的觀察來做投資決策,而量化投資則是通過使用數學模型和數據分析來做出投資決策。
從私募排排網組合大師的主觀多頭指數和量化多頭指數來看,近三年主觀多頭產品的整體表現,面對量化多頭已然全面落入下風。
這樣的表現背後,與近些年的市場風格也有關係:
2021-2022年這兩年間,高波動、中小票流動性充沛的市場環境,對於廣泛選股、靠交易賺錢的量化策略較為友好,也成就了量化私募如今的聲勢。
而主觀私募基金經理選股策略往往圍繞公司質地,強調公司治理和護城河。符合條件的那些商業模式好、競爭能力強的高質量公司,近兩年基本都處於消化估值階段,自然難有表現。
但如果只看指數表現,將主觀多頭策略「一竿子打死」,似乎有頗多不公,畢竟在這樣的對比中,業績分化巨大的主觀多頭策略,較量化多頭策略有著天然的劣勢:
主觀基金經理大多重倉能力範圍內最看好的股票,不同的基金經理風格偏好、擅長的板塊都不一樣,因此在同樣風格的市場中收益自然也難以一致。而且不同基金經理的選股、回撤控制水平,甚至可能有著雲泥之別。
而量化私募主流的指增產品都以指數為基準,儘管超額收益有高有低,但私募間業績分化不會像主觀多頭那樣大。
值得注意的是,筆者查看私募排排網組合大師中的「主觀多頭優選指數」,對比發現,這個指數近三年表現竟然和量化多頭指數不分伯仲!
更進一步對比發現,主觀多頭優選指數在2021年和2022年,都是跑贏了量化多頭指數,直到今年才被量化多頭指數反超。
為何主觀多頭優選指數表現不輸量化多頭指數?
答案出自指數的編制規則,私募排排網的主觀多頭優選指數,除了對於成分產品的業績披露、公司管理規模有要求以外,還要求其收益、最大回撤以及夏普比率均處於同策略前50%(近五年,如不滿五年則取三年,不滿三年則兩年、一年)。
換句話說,在甩掉一些「拖後腿」的產品後,主觀多頭策略其實也可以有不輸量化多頭策略的表現。
當然,對於主觀多頭「優中選優」,然後與量化多頭產品的整體表現對比,多少還是有些不公平。我們不妨篩選出各自的績優產品,做進一步對比。
根據私募排排網數據,筆者篩選出了主觀多頭優選指數中,今年1-10月以及近三年收益居前20的產品(公司規模限制在5億以上),以及頭部私募量化多頭產品中,今年1-10月以及近三年收益居前20的產品。
主觀多頭優選產品VS頭部私募量化產品,業績誰更強?
首先來看主觀多頭優選指數中,今年1-10月收益居前20的產品。上榜產品均錄得***%以上的收益,恆邦兆豐、君之健投資和千榕資產旗下產品分別奪得前三。
[應合規要求,私募基金不能公開展示業績,文中涉及收益數據用***替代,合格投資者可查看收益數據。]
聚焦頭部私募發現,君之健投資、東方港灣、日斗投資、康曼德資本、廣東德匯投資和望正資產均有產品上榜。
其中君之健投資旗下的「君之健翱翔穩進」今年1-10月收益率達***%,該產品的基金經理是張勇。
公開資料顯示,君之健投資成立於2015年11月,是一家以股票策略為核心策略的主觀私募,目前趨於平台化運作,旗下有張友軍、張勇等四位基金經理在管理產品。公司的投資理念講究順勢而為,波段操作,挖掘低估且有安全邊際的投資品種,在控制回撤的前提下追求長期收益。
主觀多頭優選指數中,近三年收益居前20的產品,均錄得***%以上的收益,亞鞅資產、千榕資產和華安合鑫旗下產品分別奪得前三。
近三年榜中有多家頭部主觀私募的身影,包括復勝資產、日斗投資、仁橋資產和君之健投資。
其中日斗投資旗下的「日斗楓藤價值一號」近三年收益達***%,該產品基金經理是鄒文,公開資料顯示,鄒文擁有20年以上證券投資經驗,曾任職於香港博文基金總經理兼投資部負責人,專注於港股、B股、中概股的研究。
再來看頭部私募量化多頭產品中,今年1-10月收益居前20的產品。上榜產品均錄得***%以上的收益,盛冠達、思勰投資和寬德私募旗下產品分別奪得前三,產品策略均為量化選股。
寬德私募旗下有2隻產品上榜,在榜單中排名三、四位。其中,「上海寬德飛虹1號」1-10月收益為***%,該產品基金經理為徐御之;「上海寬德飛虹5號」1-10月收益為***%,該產品基金經理為諸康平。
公開資料顯示,徐御之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數學系,曾公派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進行高性能計算科研,加入寬德私募後主導研究團隊建設,由實習生一路成長為寬德私募的合伙人,也是如今寬德私募的實控人。
而諸康平本科畢業於上海交大數學系,後於紐約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位,擁有8年海內外量化投研經驗,歷任海外對沖基金Seven Eight Capital量化研究員、GSA Capital投資經理,專注於統計套利量化策略。
最後來看頭部私募量化多頭產品中,近三年收益居前20的產品。上榜產品均錄得***%以上的收益,盛冠達、穩博投資和九坤投資旗下產品分別奪得前三。近三年榜上指增產品占據了多數席位。
盛冠達旗下的量化選股產品「盛冠達股票量化2號」蟬聯兩榜冠軍,今年1-10月收益達***%,近三年收益達***%。
「盛冠達股票量化2號」的基金經理是何純,他200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系,2012年開始專職事股票投資,投資市場覆蓋日、韓、新、馬等多地,2015年開始著力於研究量化交易。盛冠達成立於2013年12月,是國內較早一批從事量化投資的「本土派」先驅者,致力於打造國內卓越的平台型量化私募。
總結
觀察主觀多頭優選指數和頭部私募量化產品中的績優產品,我們可以發現,今年以來主觀多頭的表現比起量化多頭確實有所不及,但仍有不少績優產品表現可觀;而從近三年這個中長期維度來看,主觀多頭績優產品的表現還要勝過量化多頭績優產品。
事實上,量化多頭策略也絕非無往而不利,譬如在風格較為單一的市場中,量化策略往往表現一般。
而波動就像是股市的心跳一般,市場運行,心跳不止——這裡說的波動包括市場的風格變化、結構變化、熱度變化等等。
哪怕是整體風格對量化策略較為友好的2021-2022年,也有如2021年初,少數個股抱團,多數個股跑不贏指數的時候;有如2021年四季度,策略短期擁擠,市場風格突然變化的時候。
包括今年一季度,中特估、AIGC概念熱度空前,兩大主線輪動,交易量高度集中,導致其他板塊流動性較差,量化策略也不好創造超額。
說到底,投資並非是「非此即彼」,不同策略的合理配置,可以有效豐富投資組合的收益來源以及平衡風險。與其押注單一策略,不如多看看不同策略的績優產品。
風險揭示:投資有風險,本資料涉及基金的過往業績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諾或預測產品未來收益。投資者應謹慎注意各項風險,認真閱讀基金合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銷售文件,充分認識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並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投資決策,對投資決策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