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月薪6萬5?說說我所知道的金融人真實薪酬

2020-04-07   普益標準

文章來源於毯叔盤錢 ,作者你的毯叔

4月到了,春天來了,大家的心又開始躁動了。

前一周,20多家券商爸爸紛紛公布了去年年報。在市場行情回暖、業績回升的帶動下,爸爸們果然都賺的盆滿缽滿。

賺的多了,理論上給員工們的錢也會更多。從年報上看,排名前10的券商去年合計支出薪酬461.14億元,較上一年多了20%。比如招商證券薪酬就同比大增81.77%,廣發證券也增加了48.55%,發起錢來一點不手軟。

而從人均薪酬來看,10家券商有9家漲薪。折算到每月,中信證券平均月薪6.5萬,海通證券平均月薪6萬,都是妥妥的高富帥了。

每年年報發布後,我都能聽到蒼茫大地上一片鬼哭狼嚎:

「我酸了」,「我又拖後腿了」,「我是不是進了一個假的金融圈」 ……

甚至有人偷偷跑過來問我:「叔,金融圈這麼賺,我該咋轉行呢?」

習慣了習慣了,年輕人麼,不對賺錢感興趣還能把滿腔的荷爾蒙寄托在哪裡?

可本著不割韭菜不當人生導師,對年輕人負責的原則,我還是想和大家認真說一句:

咱腦子別熱,心裡別急,酸酸澀澀想轉行前,先把金融圈真實薪酬研究清楚可好?

平均月薪6萬5?說說我所知道的金融人真實薪酬

01

真實薪酬?你是說公司年報上的平均薪酬不是真實數據?

我就猜到你會這麼問。

事實上,數據不會撒謊,都是實實在在從年報上導出來的。但是否具有參考意義,就另說了。

首先,我們明確下,什麼是年報里的平均薪酬

數據來源是:(期末應付職工薪酬-期初應付職工薪酬+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 報告期全部職工人數 。

這麼長一串話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你,平均薪酬都包括了什麼。它囊括了公司支付的員工工資、獎金、福利、年終獎、各種現金、非現金形式的補貼、以及公司代繳部分、個人繳納部分的社保公積金等等。對了,工資還是稅前工資。

給你算筆帳吧,假設你稅前月薪1萬,扣掉五險一金個人部分大概20%,再扣掉稅,到手大概7500,但是公司要付多少呢,除了這1萬,公司還要付你的五險一金,大概占40%+,也就是1萬4左右。

所以,年報上的真實數據,與其說是平均薪酬,不如說是公司平均人工成本更合適。這麼一想,公司養你也不容易。

另外,平均薪酬里的「平均」二字也大有門道

什麼是平均?類似於我和姚明平均身高1.98米,我、馬雲、馬化騰的平均財富幾十個億。

我在這裡面是個什麼角色?是被平均的那個。

薪酬分布這個事,其實不僅在金融行業,在所有地方都存在偏態分布。只是金融圈更嚴重而已。

這個行業的二八定律,導致20%的人拿80%的收入,部門與部門之間、同一部門員工與員工之間都差別巨大。

比如投行部,一個團隊幾個人做幾單IPO,創收過億,拿出幾百萬作獎金太正常了。可同一家公司的後台崗,別想了,能拿到個零頭就阿彌陀佛了。

所以呢,千萬別埋怨自己拖了公司後腿,要知道,年報里統計的平均薪酬,是把高管薪酬一併計算在內的。

高管薪酬到底有多高,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我就告訴你,公開數據顯示,去年平安聯席CEO李源祥加入友邦的年薪是5000萬,你自己體會下。

再多說一點,關於公示里的「全部職工人數」

去年券商的整體減員,在一定程度上縮減了全部職工人數。招商證券、申萬宏源減員均超過500人。其他券商也不同程度地精縮隊伍。

人少了,錢又賺的多了,平均薪酬算出來自然也就多了。

另外如何界定「全部職工人數」?這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當我們看到公式里的應付職工薪酬,我們看到的是全部職工的薪酬。

可當我們看全部職工人數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僅僅是占比很小的正式職工。

那些在營業部拉客戶的客戶經理,拿底薪加提成的營銷人員,被算進去了麼?

我猜大機率沒有。

02

所以,看到這你應該懂了。在這個世界上,平均薪酬是平均薪酬,到手的工資是到手的工資。

就好比你和你老婆手拉手走在路上,看到街對面別人家老婆婀娜妖嬈,你欣賞欣賞罷了,絕不敢動歪心。

平均薪酬就是這樣,你信有信的道理,不信也有不信的道理。

反正,比平均低的人不會炫耀,比平均高的人也不會發牢騷。

那究竟,金融圈的真實薪酬是怎樣的呢?

今天,我就冒著被圈內人追殺的風險,給大家分享幾個我所知道的金融人真實薪酬,希望能給大家提供點靠譜參考。

當然,我個人身處的城市,行業環境,身邊的同業層次和人脈分布有限,我只能儘量做到兼顧多樣,大家權且一看:

01

我一個親戚家的侄女,18年碩士畢業,留在老家(二線城市)的城商行工作,剛開始一年沒定崗,去年下半年開始做客戶經理。一周也要加班3天。業績壓力不小。

她和我說,她現在每月固定工資6500,獎金每季度根據業績發,每次2萬左右,沒年終獎。

不過銀行福利不錯,給交六險兩金,除了12%的公積金,還額外給發18%的住房補貼。還有過節費,小節1000,大節2000。

她是本地人,不需要租房,住家裡吃家裡開銷也小,工資存下來不少。

02

業務合作認識的一個股份制銀行支行行長,80後,在發達沿海三線城市。

每月收入包括基本工資加績效。工資每月2萬。年終績效大概10萬,年薪加起來40萬吧。其他福利(取暖費降溫費等)跟所有員工一樣,大概一年2萬。

工資也就這樣了。然而行長可不是光拿工資的,占大頭的是各種費用報銷,一年在20-60萬之間。開銷都是行里買單,他的工資卡一年不用動。

支行每年還有上頭劃撥的費用幾十萬,行長有決策權怎麼分配,不能再說了,不能再說了……

不過,行長的錢現在也真不是這麼好拿的。

03

一個女讀者,坐標某三線城市,在一家大券商營業部做理財經理。

工作兩年半,每個月基本工資2600,加上提成大概8千,業績好還能再多點,這在她所在的城市還算可以。

理財經理的薪酬算法很複雜,有底薪,有客戶佣金,有客戶包經紀提成,還要乘以地區係數。每個月算工資都要費一番力。

不過年終獎,就沒法說了,她所在的營業部去年只發了侮辱性的個位數年終獎,這讓她很心塞。

但想到再積攢幾年經驗能當上投顧,她還是沒放棄。

04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目前在一線城市前文上榜的top 20券商工作,是投行融資團隊的副總,管著15人的團隊(包括養的幾個集團領導家屬),使使勁,日後進公司管理層也不是不可能。

他現在基本上月薪 5萬,年終獎就比較浮動,完全看天吃飯,根據項目提成來,光景好的時候有200多萬,差的時候對半。

壓力是一直在的,能賺多少錢全看自己,所以,去年一年他和團隊都在出差。

對了,他還買了兩套房,把槓桿放到了最大,房貸每月要還4萬多塊。

05

一個今年找工作的金融科班畢業生和我說,他的目標是北上的FA或者VC機構,應聘了很多家,基本給應屆生的薪資都是8000左右,但是要求特別高,要頭部學校的碩士和實習經歷很牛逼。

我有點懵,這個起始薪資比我十多年前剛入行的時候也沒多多少,對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還真是不友好。

06

我的師弟,一個工作四年的信託狗,也在北京工作。他和我說,作為業務經理,他每月基本工資2萬,還有點交通費和通訊費可以忽略不計。

前幾年信託光景好的時候,他也拿到過幾十萬年終獎,不過這兩年,項目天天出問題,績效兌現不了,早就看不到年終獎的影了。

這點錢,對於目前打算結婚買房的他來說,杯水車薪。他想今年挪挪地方了。

07

我的一個多年老友,18年從傳統金融機構轉行去某保險巨頭賣保險了。

Emmm,反正這兩年她的薪水是一個月比一個月高,剛去半年的時候,她和我說一個月到手4萬多。昨天我試探著問了問她現在的情況,她說,大概翻個倍吧……

03

上文這些薪酬,都是我厚著臉皮一個個問來的。絕對真實,不摻水分。

高的是真實得高,湊合的也是真實得湊合。

不過總好過虛高的平均薪酬,更能讓你判斷在這個行業各個領域的付出和回報。

總體來說,金融這個行業對年輕人的回報率,橫向來比,算是高的。

雖然最近幾年,市場行情變化,監管發布限薪政策,金融行業的薪資大幅縮水,不過怎麼說呢,「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但是這個高回報率,也呈現明顯的馬太效應。

你想賺高薪,想要高回報,就得往一線城市跑,去大平台大公司,去總部和核心業務崗。

辛苦幾年,也許你的薪酬和平均薪酬比還是有差距,那至少「被平均」的時間能縮短點。

好,真話都說完了,最後還是灌一口雞湯吧。

真的不要太過在意「平均薪酬」這樣的數據,你可以把它當作參考,但千萬別當成你的目標。

平均薪酬也好,真實薪酬也罷,你所要對標的可從來不是什麼數據,而是你真實且唯一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