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學王羲之太像,而被專家痛批,沙孟海反駁:300年無人能及

2023-10-14     書法網

原標題:他因學王羲之太像,而被專家痛批,沙孟海反駁:300年無人能及

他因學王羲之太像,而被專家痛批,沙孟海反駁:300年無人能及

在明朝後期一直到清朝,文人士大夫逐漸追求開放創新的理念,在書法上不再追求晉唐古法,以及典雅溫潤之氣,而是崇尚金石質感,研究起方折峻整的碑文,並創作出纏繞奔放、丑拙怪異的新派書法風格,使書壇走入「怪亂之路」,為了讓書法發展重回正軌,繼續追求魏晉的瀟洒醇和之風。

在民國時期出現一些重追古法的書法家,例如沈尹默、于右任、林散之、白蕉等人,都是近代極具盛名的「大師級」人物,尤其是白蕉沉醉於王羲之書法中,有著近代「學王第一人」的稱號,白蕉的書法最初取學歐陽詢、虞世南等人較多,點畫呈現挺拔瘦長之態,到了中年時期走進魏晉風韻之中。

點畫不再追求平直端正,加入大量的弧度跟曲折之勢,營造出渾厚婉轉之美,還多用「虛尖」,筆絲爽利虛靈,搭配著筆畫間的映帶連絲,給人搖曳生姿、飄逸韻律之美,對於字形、筆法以及章法上的變化,也十分自如靈動,尤其是到了晚年時期的行草書縱橫開闔,具有跌宕的磅礴之感。

在楷書上則帶有幾分碑文的嚴整肅穆之態,但在總體風格上以魏晉的清新儒雅為主,還有靈活大氣之風,深得王羲之《二謝帖》、《喪亂帖》的藝術格調跟技法,因此被後人譽為「王羲之第二」,不過白蕉也因為學習王羲之太像,而被專家痛批沒有自我風格,在追求個性發展的當代人看來。

書法要有獨特風格,才能奪得眼球,引起評論者的關注,突出風格單一的重圍,其實白蕉用筆也並非跟王羲之一樣,在筆畫上相較於魏晉更加簡潔,行筆輕盈又迅疾,追求落筆的無痕之感,對於提按變化的力度,沒有王羲之那般渾厚強勁,對於折筆的運用較少,展現出圓融遒和之態。

給人蕭散洒脫之感,絲毫沒有媚俗浮華,還是有一定的獨到之美,也深得部分名家認可,例如沙孟海曾評價其字曰:「白蕉先生題蘭雜稿長卷,行草相間,寢饋山陰,深見功夫。造次顛沛,馳不失范。三百年來能為此者寥寥數人」,沈禹鍾也說:「(白蕉)書法逼二王,畫蘭也無敵。」

確實就像沙孟海反駁的那樣,這種功力跟實力,300年來無人能及,因為古人都曾說學習書法當以「古法」為宗,在基礎沒有打牢之前,一味追求奔放自如的運筆,就會讓書法沾染上流俗的弊病,之後想要再通過鍛鍊筆力去更改,就要耗費較長的時間,若是一開始就建立完善正宗的根基。

之後深化自身技法時,就能有所依據防止問題的發生,尤其是王羲之的筆法,是唐、宋、明、清以及各代書法的發源之處,若是能通過白蕉的作品,逐步探究透徹古人秘法,之後研究歷代名家也能輕鬆自如,所以直接否認白蕉的書法成就,確實有些誇大其詞,還是要從客觀角度上公正分析。

您對白蕉的書法有何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7327f0ac96003b7ce5d20e45d04b9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