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惠帝是昏君還是仁君?他真的是個被人玩弄的「智障」嗎?

2024-07-28     歷史戰爭

中國古代皇帝中平庸乃至昏庸的人物有很多,不免做出一些糊塗事,後世的事後諸葛亮們看到這些人物犯的各種搞笑甚至荒謬的錯誤,不免也腹誹,這皇帝是傻子們,我上我也行。其實,你上還真不行,人家好歹也一般受過系統的帝王教育,看似無腦的騷操作,其實也不是傻子,只不過是個平常智商的人被放在不該其待在的位置上而已。要說有沒有真傻子呢?確實有,而且不止一個,不過最著名的是曾經講過西晉第二位皇帝司馬衷。司馬衷因為痴傻而被各派人馬玩弄,度過了悲慘的一生。最諷刺也是最不厚道的是,司馬衷在死後還不得安寧,臣子們給他上了諡號「惠」,人都嗝屁了,還被讀聖賢書長大的臣子下屬這樣磕磣,著實悲劇。

司馬衷痴傻的例子史書中提到很多,略舉幾例咱們就知道了。毛主席年輕時候有首詩很有名:「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做聲?」雖然是化用前人詩句,但由青蛙鳴叫而懸想無邊,已經展現出曠代雄傑的「恰同學少年」的雄姿英發之感。

司馬衷聽到蛙聲呢?智商不高的他在皇家園林里聽到青蛙叫,好像發現了什麼了不得的新奇玩意,像一個哲學家一樣問旁邊跟從的士大夫:「這個東西放聲鳴叫,是為了我官家鳴叫,還是為了私第鳴叫」。官員們還被司馬衷的問題給問懵了,只能回答:「在官家的地盤,青蛙就是為了官家鳴叫;在私人的宅邸,青蛙就是為了私人鳴叫。」後世常常會以這個故事來說明司馬衷的糊塗,畢竟青蛙鳴叫還能有什麼目的呢,「萬物皆備於我」,動物還能有什麼想法呢?不過,我倒是覺得這個問題還有點意思,要是智商正常的可能還問不出這樣的問題。再說了,古人還常常講究什麼太白襲日,大星落北坡等更加純自然的現象意味著災禍呢?這麼看來,司馬衷的問題還算無傷大雅,像充滿求知慾和幻象力的小孩子也有種哲學家的氣質。

然而,司馬衷的痴傻還有例子可證。咱們老百姓家想像皇帝的富貴,不是有個笑話嗎,說皇帝肯定都是大富大貴,他老人家耕田肯定用的都是金鋤頭吧。司馬衷作為皇帝想像老百姓家的生活說出的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惠帝當了皇帝沒幾年,天下逐漸荒亂,百姓有許多餓死的,事情傳到惠帝耳朵中,惠帝問了一句:「既然沒有米麵糧食可吃,為什麼不吃肉粥呢?這樣不就餓不死人了。」這就是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典故。

「何不食肉糜」於是變成了皇帝痴傻,甚至主要是昏庸無道的代名詞。我們將昏君這個帽子冠在晉惠帝司馬衷的腦子上當然也無不可,然而,昏庸痴傻了一輩子的他也有明白事的時候。

趙王司馬倫等進京清除了後黨亂政之禍後,卻又搞起了自立為帝的戲碼,於是又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八王之亂」。西晉的政權在許多藩王和京城王爺間反覆易手,有的呢野心大些就廢黜司馬衷而自立,這種通常是沒有好下場的,比如趙王司馬倫,有的呢也有野心,但羽翼未全然豐滿之前還不露出,只是當個權臣宰輔,上挾皇帝,下鎮地方。而在這中間,地方造反起義也時有發生,少數民族南窺東伺也在持續發酵。

到了永興元年,朝局方面對立分為兩撥,一方面是成都王司馬穎和河間王司馬顒,一據長安、一據鄴城,大有威脅皇室的意思,另一方面就是洛陽的中央政權,東海王司馬越、司徒王戎等拱衛著皇帝司馬衷。該年七月,東海王司馬越等奉著司馬衷北征,要平定司馬穎的勢力。到安陽,十餘萬大軍和司馬穎的部將石超交戰。戰況十分激烈,但最終朝廷的軍隊還是戰敗在盪陰。這真是一敗塗地,東海王等領軍在別處,皇帝御駕親征卻陷在這裡,弓箭都射到皇帝的馬車上了,亂軍之中百官們也來不及護著車駕,該逃命的都逃命去了。弓箭不長眼,射過來正要擊中皇帝的要害,只見旁邊隨侍的侍中嵇紹挺身而出,當時就替皇帝挨了一箭。

嵇紹倒在皇帝身邊,血濺出來染透了皇帝的衣袖。司馬衷中了三箭,臉頰上還刮傷了一道深深的口子,但最終小命還是保住了,倉皇逃命,最終還是被司馬穎的部將劫獲了。雖然是敵軍將領,但畢竟是皇帝,石超也很禮敬有加。左右官員看皇帝受傷而且破衣爛衫的,就連忙去給皇帝換身好衣服。官員們脫下這件東奔西走,嵇紹的已經有些發黑的血還在上面的衣服,就要扔掉。沒想到司馬衷看見了,大聲喝住:「這件衣服上有嵇侍中的血,不要丟棄。」於是就從此收藏下了這件衣服。可見,雖說司馬衷智商不高,但還是能看出秉性中善良明理的一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551e2c524c28667d2c0b07c65ab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