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的核心,是讓群眾自己辦自己的事 | 社會科學報

2023-09-29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基層治理的核心,是讓群眾自己辦自己的事 | 社會科學報

基層治理的核心,是讓群眾自己辦自己的事 | 社會科學報

國家治理

曾幾何時,反對鋪張浪費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強大共識。「浪費可恥」,不僅是社會共識,也是官場共識。其實,搞形式主義這件事,基層的確沒有多大的動力。畢竟,搞形式主義就意味著浪費,就意味著增加負擔。從調查情況看,形式主義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有本質差別。

原文 :《反對形式主義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作者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呂德文

圖片 |網絡

不能把不斷創新變成不斷折騰

在發達地區,以及資源和利益都比較密集的地區,形式主義很大程度上是基層領導自發的。比如,上級下達的任何一件事,基層領導都想方設法投入精力把事情做得最好。有條件要做,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做,總歸是有財政支持的。不少地方還有沉重的歷史包袱。比如,已經評上了文明城市,已經是連續多年的百強縣,已經是全國某項工作的先進典型,在任領導就得保持這些榮譽。而為了保持並發揚這些榮譽,就得想方設法搞創新,最好是提出一個2.0或3.0版,讓先進經驗永遠先進,其他地方在學習其老經驗時,新經驗已經在創造了。因為地方的財政資源比較充足,各部門都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工作一竿子插到底,都希望在基層有「腿」,於是乎,鄉村兩級政府有各類「專職」人員。在很多地方,上級機關的借調和抽調人員多於編制內人員,基層的市場招聘人員遠多於編制內人員,都是普遍現象。現如今,每個部門都喜歡就某項政策搞創建,有資源條件的地方就想盡辦法參加各種示範創建。地方上花了錢搞創建,部門又沒時間精力去評估創建成果,於是就依賴於各類「第三方」。

高校里有一批專門承接「第三方」評估的專家,能夠承接項目的專家未必是學術人才,卻是高校里實實在在的「老闆」,其他老師和學生成了員工。市場上出現了各種類型的諮詢公司和調查公司,專門滿足地方政府的需要。這些公司無所不能,但凡上級有政策,它們就可以為基層創建出經驗來,如發展集體經濟、基層治理創新、文旅發展等。前些年,有些地方連黨建創新都外包給這些公司。有些諮詢公司還提供從創建到包裝經驗,再到宣傳的一條龍服務。為了讓各項事務出彩,地方財政花大量的資金去購買服務,各種類型的「第三方」儼然成了影子政府。社區有公益創投,各類社工組織活躍在社區治理領域,它們想方設法「創新」,絞盡腦汁包裝經驗,關鍵事務卻還是得靠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各種評估檢查的「第三方」活躍在各類創建活動中。脫貧攻堅評估完了,又來了鄉村振興示範評估,這項業務看來具有長期性。

但凡稍微了解一點基層的幹部都明白,基層工作很是實在,主要是群眾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有基層幹部說,基層工作就如農民種地,按時播種、澆水、施肥、鋤草、收割,哪有那麼多的創新?不能把不斷創新變成不斷折騰。這不僅浪費了有限的行政資源,還把群眾的信任、幹部的激情給折騰沒了。

形式主義源自於官僚主義

在一些欠發達地區,浪費和折騰大都是不接地氣的政策所導致的。形式主義源自官僚主義,這個判斷應該成為上下共識。基層但凡被發現一點問題,上級的要求都是以最快速度整改,不管整改方案合理不合理,有沒有可持續性,先對上面有個交代再說。在土地進出平衡整治過程中,某山區村被上級要求在深山老林里開荒種地,全然不顧開出來的荒地完全不具備生產條件;某丘陵村被上級要求把池塘填成耕地,全然不顧當地的水系規定;某茶葉大縣被要求剷除一些茶樹以滿足指標要求,全然不顧基層政府和群眾為發展茶葉投入了多少血汗。有些地方政府財政能力有限,配套跟不上,就只能一級壓一級,最後還是村級組織自己負擔。筆者這些年的深切感受是,基層真忙,連村幹部都忙。村幹部也困惑,時間去哪兒了?都到無盡繁瑣的表格、項目、報告、通知等事務中去了。因為太忙,村幹部就得專職化;一旦專職化,就得提高待遇。因為村幹部有了待遇,那些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也得有待遇。現如今,各村開個會,都得給村民代表發誤工補貼,否則會就開不起來。基層花了不少錢,但都發工資去了,事情並沒有解決多少,群眾還不滿意。

基層治理核心是讓群眾自己辦自己的事

基層組織的開銷是大了,事情是多了,幹部也忙了,和群眾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了。過去,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因為基層財力有限,且稅費徵收、計劃生育等事務又取消了,人們普遍擔心基層政權懸浮於社會之上。現如今基層花費了大量的錢,基層組織卻還是懸浮在基層社會之上,治理資源並沒有轉化為治理能力,實在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意外後果。從筆者調查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地方的財政也就是吃飯財政,大多數村莊的村集體經濟也是空殼,真沒多少錢來支撐如此龐大卻又毫無效率的基層治理體系。客觀上,這幾年基層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治理體系,黨組織普遍有力量了,法治下鄉了,有些地方還搞一村一輔警,鄉鎮都在建立綜合執法隊伍;很多地方也在組織鄉賢,成立各種理事會和議事會之類的,似乎德治的力量也加強了;還有,自治的各項規章制度也更為完善了。可以說,我們是有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制度基礎的。

真要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一是在理念上,現代化就等於制度化、規範化、智能化、標準化等傳統想法不切實際。事實上,無論什麼時候,唯有節儉和高效的治理體系,才談得上是「現代」的。鄉村治理體系不需要各種疊床架屋的制度設計,也不需要形式上的多元力量,簡單、好用才是根本。二是在機制上,還需要一些具體措施將已有的制度優勢發揮出來。在筆者看來,基層治理返璞歸真,通過做群眾工作,通過發揮自治的基石作用,才能真正把群眾組織起來。基層治理的核心就是讓群眾自己辦自己的事。節儉辦事,就是要少點形式,多辦實事。因此,反對形式主義,其實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0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國家-基層-社會的有機均衡何以重塑 | 社會科學報

人口外流背景下,鄉村治理難題如何破解?|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4ea2ac897c27c11cf0ddce8c4c4b0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