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半歲以後能獨立坐住的寶貝,家裡人就可以給孩子買大塊的積木來訓練孩子認識幾何形體,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是很新奇的一個存在,是把玩具從單一簡單平面化過渡到多樣、複雜立體化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擴大、興趣被引導在大小不同的積木塊上,對積木塊的觸摸和探索能夠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和進化、促進了孩子科學思維、空間思維、動手能力的提升,有心的家長還能培養孩子整理玩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能力,可以說積木是公認的孩子童年必不可少的玩具。
積木到底是怎麼幫助小朋友的呢?
首先,孩子小手把握不同形狀的積木的過程對他的手部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包括顏色、質地、大小,都是對孩子大腦的一種深度刺激、培養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
年齡小孩子通過探索甚至是啃咬積木來感受這個玩具的神奇。在孩子試著把積木搭成一個圖案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種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能反過來作用於孩子的心理發育,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其次,孩子在大人的幫助下按照圖紙能夠完成更複雜的積木的拼搭的過程中,對孩子的觀察力是很好的鍛鍊。
觀察圖紙的構成,找到相應的積木、按照順序搭建,對於一個剛剛接觸這個的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
同時也能磨練孩子的意志,從簡單的到複雜的過度的過程中不斷克服自己的不能,達到新的高度,這個過程只有孩子自己能夠體會到。
最後,搭積木能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搭積木的過程中最好是兩個孩子互相配合著搭,老大帶著老二或者是親戚家年齡接近的孩子來互相組隊比賽,能夠培養出如何團隊作戰、互相配合。
這種配合能夠讓孩子們互相學會如何分工、如何協調、如何彼此協助,對孩子的情商是個很好的鍛鍊。現在的孩子自我為中心的太多,這類的訓練能夠讓孩子放平心態、調整好如何跟別人一起合作,這種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孩子玩積木的過程中家長還可以順手培養一下孩子的生活自理的能力,也就是說讓孩子自己負責收拾自己的積木。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的事情,但是家長要求孩子去做的話,對他只有好處。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可以讓孩子一邊學著認識形狀、一邊學著掌握數字。很多的積木圖形中都是有標註,這個圖案要用多少塊正方體、圓柱體、長方體、家長在孩子選定了圖案後給孩子拿夠相應的數目,讓後告訴孩子交回來的時候要對得上。
這樣一方面,孩子自己收拾就會更上心,萬一丟了一塊半塊的,他就會很後悔,從細節處培養孩子的細緻性,從小養成細緻的習慣。另一方面也是在強化孩子對數字的概念,讓他知道對應的數量的概念,慢慢為孩子認識抽象的數字打下基礎。
除了數字概念,還能增加孩子以下幾個方面的概念:
第一,空間概念
空間感的基礎是孩子在平面的圖紙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仔細觀察圖紙後選擇適合的積木塊,然後一層層的把積木塊累加成為立體空間,這個過程中還要判斷穩定性,孩子會逐步學會判斷那一塊是最適合、最穩定、最美觀的,體會到平衡和對等的關係在積木中的運用。
對於建築物的構造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興趣,能激發孩子對建築美學的學習的熱愛,可以說一切科目的興趣都來源於熱愛,沒有幼小時候的啟蒙,就不會有孩子對未來的嚮往。
第二,科學思維
積木雖然很小,但是它裡面包含的知識可不小,很多都涉及了力學的原理。從小讓孩子動手接觸這些幫助建立空間感的玩具,能促進孩子對立體幾何的學習。
要知道每個人的空間想像力是不同的,不是誰都具有很立體的抽象思維。而空間想像力在孩子學習製圖、機械、物理等方面有很強的作用,從小就對這些感興趣的孩子,學習起來會非常的有益處。
第三,動手能力
很多孩子因為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缺乏對手腦協調性的訓練,導致孩子在上學後就明顯的落後於同齡人。究其原因就是錯過了大腦和手的精細發展的時間段。
而搭積木是很好的一種鍛鍊。對孩子來說,牽動手、眼、腦的多種鍛鍊開始得越早,手指的靈活度就越高。所謂越練腦袋越好使、越練越聰明就是這個道理。
孩子在擺弄積木的過程中,還可以分辨出積木不同的形狀、比例、大小、粗細、高矮、長短等等,這對孩子的精細觀察是非常好的認知。
現在的積木不像傳統積木基本都是千篇一律,現在根據訓練目的不同,開發出了很多不同品種的積木。比如說適合半歲左右的孩子的拼插式的積木,能夠幫助孩子訓練手的精細度。
而半歲到一歲之間的適用的插片類的積木,是做好了框架讓孩子把一片片不同的積木插出來一個房子,相對於拼插式的難度增加了,但想出效果也並不是很困難。
這就解決了幼小孩子不能獨立完成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在三歲左右過渡到傳統積木的搭建上就相對容易很多了。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iyJ83MBLq-Ct6CZTfH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