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面花:面為食,花敬神

2022-04-18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關中面花:面為食,花敬神

關中面花:面為食,花敬神

農曆二月二龍抬頭,陝西省阿壽村村民

在龍王廟門前展示面花。攝影/冉玉傑

面花是一種用小麥粉製作的花饃,之所以為它加上「花」這一個前綴,正在於面花造型的豐富性和藝術性。

那麼造型獨特的面花,到底分布在哪些區域呢?

從地理上說,面花源於秦嶺以北的廣袤地區,一種食品的形成,往往離不開當地物產。面花的原料——小麥,是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慢慢地出現了 面花,它在山東、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河南等地都紮下了根。

其中陝西關中面花尤具特色,它不僅是食物,更是民俗文化的載體。中國國家地理·美食地理邀請 著名攝影家兼作家冉玉傑執筆,讓我們隨他深入關中平原,直奔陝西大荔,一路輾轉去往阿壽村。

在這裡,食物與文化如被揉搓的麵糰一般延展開來,將它們揉捻取段,我們得以了解關中平原鮮為人知的一面。

小女孩正在端詳面花。攝影/冉玉傑

01 車進阿壽村

多年前一位陝西的學生寒假歸來時送給我一個面花,我被它質樸的造型所吸引,很是喜歡,但一直以為它僅僅是漂亮的工藝品,2014年春節期間得以到關中地區一探究竟,才感受到其背后豐富的文化內涵。

出咸陽機場,我們租車直奔陝西省大荔縣而去,一路大多行程都是高速,且車流較少,兩小時左右到達羌北,經問詢轉入一段鄉道,在一陣顛簸中進入我們的目的地阿壽村。

問路的過程頗有些戲劇性:當地老鄉非常熱情,都是有問必答,但由於口音的關係,多次問詢未得答案。又經一路口遇到老鄉,我正要開口問話,旁邊的老王說:「你那普通話不行,看我的。」然後他轉過身去,嘴裡突然蹦出濃重的關中口音:「阿壽村咋走囁?」我正在納悶之際,老鄉已經給我們準確的答覆。我多次與老王一起出差,見識了他的語言天賦,發現無論去過還是沒有去過的地方,他都能很快地掌握當地的發音韻律。

村裡轉了一圈,見村中主道邊一幢農舍上寫有「面花」字樣,便招呼著人進了門。迎接我們的是一位慈祥的婆婆,看著她屋裡堆滿桌子的各種麵塑作品,我們知道找對了人家,仔細一問, 主人正是著名面花藝人馬琴葉。採訪得知,馬老師從小跟母親學做面花,幾十年來練就了嫻熟的技藝,因她做面花的技藝高超,多次被陝西省的文化部門邀請到外地做交流表演。現在她家以做饅頭為生,逢年過節,重點工作則會放在做面花上。

馬琴葉在給面花上色。攝影/冉玉傑

面花俗稱花饃,也稱禮饃、谷卷、餛飩、高饃盤等,這些稱謂從不同側面說明了面花的成分、形狀和用途。由於正值年節,在馬老師家,我們有幸見到了面花製作的全過程。面花以小麥面為原料,和蒸饅頭一樣,要經過發酵、成型、蒸熟等過程,但面花前期製作的工藝更複雜,後期裝飾的過程更精彩。

有多少種對面花的需求,就有多少個面花的種類。臨近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時,供奉藥王孫思邈要用到的葫蘆、祈求小孩健康成長的老虎就成了最受歡迎的花饃。

為了保證老虎大小一致,每一坨面都會上秤稱重。 製作面花的工具簡單而多樣,剪刀所到之處,各種形狀瞬間即成,木梳、湯瓢、牙籤、礦泉水瓶蓋經過巧手的運用,都成為壓花的重要工具。所用的食材也都是農家最易得的,剪一片紅棗便可做成老虎的舌頭,兩顆黑豆一點就成了一雙眼睛,紅豆嵌入麵條裡面便成了花蕊……一切造型,皆出之自然。

製作中的馬型面花。攝影/冉玉傑

成型之後待其發酵,因冬天關中氣溫較低,馬大娘專門隔了間小屋用爐子加溫,以便讓面能夠儘快發酵,然後將其放入蒸籠蒸熟。面花的裝飾過程則展示了關中民間藝術的多樣性,老虎和駿馬身上都插上各種裝飾用的面花。

這些花兒精緻小巧,色彩艷麗,通過一根牙籤即可裝於動物身體之上,最後在再加上各色彩旗,一個花枝招展、威風凜凜的老虎或者奮蹄馳騁的駿馬便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從中可見在民間藝人對繪畫、剪紙、刺繡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運用和發揮。

02 廟宇與牌樓

相傳孫思邈曾經行醫至阿壽村,為了紀念藥王的醫德醫術,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阿壽村都有祭藥王的習俗。民間面花藝人別出心裁,捏出了一組藥王廟的建築群,包含了廟殿、排樓、旗杆、戲樓、山門、藥王洞等。因為該面花體積較大,所以由各家分別捏制,一起組裝,在廟會上組合成一體。我分別在村莊北頭和東頭見到了藥王廟的製作。

婦女在炕上製作排樓面花的裝飾品

暖炕加上被褥的保溫作用

能夠幫助面花發酵得更蓬鬆。攝影/冉玉傑

一幢面捏的廟宇其實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光一扇排樓就讓北村的好幾位婦女忙活了一整天。我們進到家門的時候大概是早上九點左右,主人說清晨發的面現在剛剛好,鄰居的幾位婦女此時陸續過來,大家圍坐在炕上,一邊聊著天,一邊開始了排樓的製作。

排樓一般用竹篾作骨架,為了更堅固耐用,現在已經改為金屬焊接。 她們做的排樓為四柱、三間、三樓的形制,將發好的面成型貼於檐上,用剪刀修出檐口的形狀,四柱用麵條纏繞,狀如盤龍,前後兩面沾上裝飾性的圖案,便可放入蒸鍋。

在蒸製面花之前,進行造型的調整攝影/冉玉傑

灶房的火旺了起來,炕上開始繼續做各種精美的小面花。柔軟的麵糰在大娘們的手上幾經點化便有了靈性,從麵糰變成麵條,稍作纏繞又成了一朵朵盛開的花兒。染成綠色或者粉色的麵糰變成了花萼,一粒隨手取來的紅玉米粒一經鑲嵌進去,便如同一顆紅寶石,瞬間賦予面花以生命。

大紅大紫是關中婦女們的最愛,就如同蕭瑟的冬日,北方婦女們身上棗紅色的大花襖一樣,這應該是數千年來在與自然的對話中鑄就的性格。

製作精美的花型面花。攝影/冉玉傑

農婦們用一根牙籤輕輕一壓,或以瓶蓋一扣成型,她們對面花的認真態度,通過指尖傳遞出來。 一床大紅的棉被覆蓋著漂亮的小花兒,讓它們在溫暖的炕上慢慢生長,而蒸汽的熱情會讓面花驕傲地綻放,整個過程中我感受到它們的生命在誕生。

排樓要反覆蒸兩次,各種小花分幾鍋蒸好,冷卻以後進行裝飾。柱礎點綴成獅子,虎虎生威,四柱的盤龍裝上龍爪龍頭一下子便栩栩如生,三層樓的屋頂和飛檐也都裝點起來,頂樓的瓦檐上加上「馬上發財」的吉語,最後在正中頂上放一隻加紅腰 、金嘴箍的葫蘆,以示是藥王曾經的用具,寓意保佑大家吉祥安康。

排樓面花。攝影/冉玉傑

東村製作的藥王廟花了幾天時間,我去的時候已經接近尾聲,兩位婆婆在做最後的裝飾與調整,廟門的風鈴、屋脊上的飛禽走獸,形象樸實、神態生動,由此可見製作者們的用心,也足見面花在關中民間百姓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03 面花的用途

回到馬琴葉的門前,一輛西安牌照的車停在門口,院子裡面幾個人正把裝好箱的老虎往車上搬,一打聽,他們早早定製了花饃,今天專門來拉回去。 問他們定這些面花做什麼用,他們答道:走親戚作為贈送的禮物。

面花在關中地區能夠流行,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應該說它是八百里秦川中典型的農耕文明的遺俗。大荔位於渭河平原北部,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以前叫同州、又稱東府,長期以來是關中東部的經濟、文化中心,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農耕時代出於對自然的敬畏和生產生活的需要,逐漸形成了許多民間節日, 在這些節慶中,最初的祭祀用品都是殺牛宰羊,隨著文明程度的不斷推進,加之麵粉與關中地區人們日常生活廣泛而密切的聯繫,用麵塑的動物取而代之作為祭祀用品,也就自然而然的演化出來。

憨態可掬的動物面花。攝影/冉玉傑

在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中,我們也依稀能夠看到面花的身影。相傳女媧從黃土高原醒來後,走到黃河邊去洗臉。黃河水映照出了她孤寂的身影,她便想能有一個和自己一樣的人多好!於是順手抓起一把黃土,摻上黃河水摶了一塊黃泥,照著自己的影子揉捏了一個和自己一樣的小東西。她越揉捏越像自己,當她把泥人一放下地,這些小精靈便一一動了起來。後來伏羲又來給這些小生靈生出陰陽,分為男女。現在的面花中有專門結婚時送的禮品「娃女」, 通過貼花的不同以作為性別的區分,象徵力量的龍、虎、獅子代表男性,而鳳凰、牡丹、石榴則代表女性,也從側面應證了傳說中折射出的社會心理需求。

圖中為顧客訂做的面花

剛送走西安的客人,一對年輕夫婦又來取走定做的一對老虎。從他們那裡,我們知道了面花老虎在民間有祈子的作用。在關中的習俗中,如果年輕夫婦希望要孩子,便會在春節期間去廟裡請一隻麵塑老虎回去,如果在這一年能夠得子,便會在來年「二月二」送一對老虎到廟裡還願。這樣送一對、拿一隻,老虎經過在菩薩面前的集聚和流轉,帶給更多人新的希望和祝福,成為人類生息繁衍過程中的重要精神寄託。

面花也經常作為走親戚互贈的禮物亮相,生日壽慶、紅白大事都要用面花,它既是禮品,又是食物,既用於「行門戶」之禮節,又顯示婦女的心智手藝。無論在家中的堂屋裡,還是在廟宇的神龕前,都會常年供奉著面花,作為祈福、敬神的禮物。

04 面花盛會「二月二」

各式面花隆重登場是在「二月二」這天。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這是一個慶祝冬去春來的日子,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它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而在阿壽村,我們感受到「二月二」的重點是敬奉藥王孫思邈。

當地村民正在藥王廟前做準備。攝影/冉玉傑

天不亮,鞭炮聲便從村裡村外各處傳來。村民們街頭相遇,都互致問候,小孩子穿得大紅大紫,嬉鬧著跑來跑去,冷不丁扔一隻鞭炮,炸出一片笑聲。

時近中午,送面花的人們陸續走來, 有的提著籃子,有的捧在手上,有的端在盤裡,裝著精心製作的面花朝著一個方向——藥王廟前進。

大一些的則是擺放在桌子上,由四個或者更多的人抬著前來,一時間廣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循著一陣鑼鼓,人們涌到路邊,一隊拖拉機緩緩而來,車上分別裝載的是構成廟宇的各種組件:排樓、廟宇、旗杆以及廟門前的看門虎、藥王濟世救人的藥葫蘆等等。車隊到達藥王廟,一時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圍觀的群眾也都一起上前,抬著面花,恭迎進殿,以求吉祥。

村民們參加阿壽村面花節。攝影/冉玉傑

藥王廟裡熱鬧非凡,許多爺爺奶奶帶著孫子,端著老虎前來還願。孩子們大多穿著虎頭鞋,帶著虎頭帽,大紅大紫、虎虎生威。家長會讓孩子們在藥王洞裡,拜一拜藥王,摸一摸藥王,以祈求健康成長。婦女們會圍著各種面花仔細觀看,品頭論足,互相切磋製作工藝。而外地來的遊客們往往被這精美的面花所驚艷,伴隨著嘖嘖的讚嘆,不停地用相機、手機留下面花的精彩。

在阿壽村跟蹤拍攝了四天,從對面花的觀察深深感受到關中地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面花的製作是一個團體活動,參與製作其實是一種社會交往,左右鄰舍共同合作,雖然是拉著家常,但傳承的是幾千年來的民族精神;對藥王的敬奉不但反映出老百姓健康平安的質樸願望,也折射出尊重傳統,懂得感恩的美好品格;而製作過程的精益求精,這也恰恰是這個浮躁年代需要找回的平靜與安詳……

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面花的功能已經從以前的「吃」,轉變為現在的「看」, 但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不但沒有變,反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顯得愈加彌足珍貴!

Article author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四川教育攝影學會副會長,《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特約攝影師,《人民攝影》專欄作家。

出版《四川民間節日》《四川古鎮》《遠方的風景》等專著、畫冊和教材二十餘部,發表攝影作品兩萬餘幅,發表攝影論文、評論數百篇,策劃多個重要展覽。

專家解讀

民以食為天,民以神為敬,關中面花就是這兩種文化的結合。

關中麵食起源頗早,大約距今四千年前,小麥從原生地在兩河流域傳入中國,從最初的「粒食」變為「麵食」,麵食又從普通饅頭變為開花饅頭、花捲、包子等,《晉書》中記載宰相何曾,因為常吃開花饅頭被認為「性奢豪」,說明好吃又好看的饅頭,十分珍貴,演變到關中面花,就是集「麵食」和「面子」於一體的悠久文化,大致有以下三重意義。

一是美學價值。饅頭的饅,從「曼」演變而來,面花製作的「曼妙」「曼舞」,遠遠超過了饅頭的食用價值。

二是祭祀。殷商用活人祭祀,後來逐漸改為陶俑、紙俑和面俑。北宋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記載諸葛亮南征時擒孟獲,為了祭神,用麵粉做成人的形狀,作為「犧牲」,成為饅頭的起源。西晉束晢《餅賦》中說:「三春之初,陰陽交際。寒氣既消,溫不至熱。於時享宴,則㬅頭冝設。」在冬春之交的季節吃饅頭,有陰陽調和的功能。東晉盧諶的《祭法》,則明確提出「春祠用㬅頭」,意思是春天祭祀就用饅頭。

三是儀式感。關中面花的內容,有藥王孫思邈、伏羲女媧、獅虎、葫蘆等,全是吉祥的神人、神獸和神物,製作面花和互贈禮物,就是敬神、迎神的過程,如此精美的非遺傳承,都禁不住用關中話由衷的讚美:「額滴個神」。

專家介紹:四川師範大學旅遊與城鄉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兼總規劃師,國家發改委、國家文旅部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委員。《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旅遊報》《人民網》特約作者。出版《城市景觀本土化解讀與旅遊意義》《發現四川》《長江上游古代鹽業開發與城鎮景觀變遷》等專著。

參考資料:

[1]《中國民間麵塑藝術研究》,王江,河北師範大學,2006

[2]《中國民間美術鑑賞--民間面花》 魯漢,江西美術出版社,2006

[3]《黃河萬里尋面花》,曹振鋒,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

[4]《義務教育山東省初級中學教科書·勞動技術(第二冊)》山東省教學研究室,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8月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紫宸香頌3期1棟2單元2901室

Room2901,Unit2,Building1,Zichenxiangsong#3,Jinniu District,Chengdu,Sichuan

撰文|冉玉傑 袁佳利

攝影|冉玉傑

責編|劉乾坤

編輯|代萍

設計|鍾陽白雪 代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f6832f3482e1abb3a1f0c8eac679b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