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不快樂,都是因為對自己太刻薄。
你可能不會這麼覺得。
那我想問你三個問題。
第一,你有沒有像對待女兒那樣,照顧自己的內心?
做自己的朋友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像對待自己的女兒那樣,照顧自己。
不要因為犯了錯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也不要因為30歲沒成功,就覺得自己是個廢物。
更不要因為今天在領導面前說錯了一句話,就覺得沒有了明天,沒有了出路。
我們對自己過於嚴格,但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女兒的,我們會支持她,包容她。
那麼對待自己,也要學會放過。
第二,你有沒有像照顧汽車那樣,照顧自己的身體?
巴菲特曾說:
如果我給你一輛車,並告訴你這是你這輩子唯一一輛車,你就會對它很小心。
它有一個小劃痕,你都會主動修理它。
我們的身體就像是這輛車。
車能隨時更換零部件,我們的身體,卻可能連零部件都換不了。
但我們對待它,還不如車呢,經常喝酒、熬夜傷害肝臟,暴飲暴食,傷害胃。
我們對自己這麼差,那還能叫愛自己嗎?
第三,你能拿住自己的方向盤,不被他人裹挾嗎?
對待自己人生最大的浪費和殘忍,就是聽別人的話活著。
人這一輩子,短短几十年。
別人說什麼,你就做什麼;別人說你哪裡錯,你就改什麼;甚至於別人期待什麼,你就變成什麼。
這不是愛自己,而是在愛別人。
對別人聖母,對自己殘忍。
永遠記住,欣賞別人不要超過欣賞自己,我即便有缺點,也輪不到別人對我指指點點。
更不能為了避開別人的指點,就改變方向,我們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很喜歡一首詩——卓別林的《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我才意識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僅僅是在提醒,我的生活背離了真實的自己。
今日,我明白,這叫做「真實」。」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開始遠離所有不健康的東西,不論是飲食、人物、事情亦或環境,遠離拖累我、讓我背離了真實自我的一切。從前的我稱呼這為『有益健康的利己主義』。
今天我知道,這其實是「自愛」。」
「我們無需再害怕生命中的爭論、衝突,或是任何出現在與我們自己或與其他人之間的問題。因為即使是星星也會有碰撞在一起的時候,而從它們的撞擊中,新的世界將會誕生。
今天我知道,這,就是「生命」!」
這詩很動人,但背後的故事其實是:
父親酗酒,於他12歲離世;母親在世,卻因罹患精神疾病,數次被關進瘋人院。
而卓別林不到5歲,就被迫進入一個貧民學藝所學藝,那裡幾乎都是失去父母的孤兒。
學藝的小孩只要犯了錯,就會被一個身材健壯的退伍軍官體罰,用一根比大拇指還粗的藤條打三下。
卓別林就曾經被這個藤條打得皮開肉綻。
因為父母不在他身邊,自己又笨嘴拙舌,即使被冤枉,也解釋不清,只能承受。
他在成為喜劇演員前,做過報童,做過印刷工人,賣過玩具,吹過玻璃……
這樣一位才華橫溢,人人稱頌的喜劇明星,他的童年和幸福一點關係都沒有。
以至於後來縱使他名揚四海,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喜劇演員,但在生活上,他依然深深被抑鬱症折磨。
從來沒有獲得父母的照顧與呵護,一旦犯錯,自然就會陷入巨大的自責。
掙扎半生,在70歲生日那天,他才終於和自己和解,寫下了這家喻戶曉的名篇。
他真真正正地找到了「愛自己」的解法。
這個故事比這首詩本身更打動我。
因為它告訴所有人:
「愛自己」這三個字說起來特別的雞湯,特別的輕易,但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卓別林經歷了那麼多挫折,才有體悟,終有體悟。
如果你現在足夠愛自己。
那麼恭喜你親愛的,恭喜你擁有了面對坦蕩人生的勇氣。
我祝願你所向披靡,一路繁花似錦。
如果你現在還不能接受自己,照料自己。
那麼我也想祝願你。
我祝願你跟自己的內心一遍遍對話,祝願你每一次的心態崩潰都能得到重塑;
祝願你穿過荊棘和風雨,溫柔又強大,對自己寬容且不苛責。
愛自己,並不是說給自己買個化妝品,買個包,買一堆好吃的就夠了。
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活得平靜,強壯,豐盛,開朗。
那是我們的終身命題。
我們有一生的時間,去探索和觸碰這個命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