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跸驻村位于奉化溪口镇西南,曾是跸驻乡政府所在地,于2001年后并入溪口镇。相传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缪曾来探望隐居的陈文雅(陈殿中监),驻跸于此,此地于是被称为驻跸,后来为了方便,改为跸驻,以剡源为界分为上跸驻和下跸驻。跸驻为“剡源九曲”中的第二曲。村民主姓宋和王,王姓居住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宋姓也有三百多年。村中古建筑众多,有夏房(行房窗门) 、周商房 、第四份、第六份、第八份、老二房、王家三房窗门,王家窗门、新房,还有古桥和古树等,名人有:台湾国民党前中常委,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宋时选、民国时期蒋总裁事略编纂员,奉化三先生中一员王宇高、国民党前中央委员政策委员王宗坤等。
下跸驻村
剡溪二曲--下跸驻
元代诗人陈子翠诗:“二曲萦回水合流,钱王祠下碧悠悠。乘闲试读高僧传,始信长门出颂头。”元末诗人陈基诗:“二曲山头草木芳,钱王驻跸有余光。故家乔木今无恙,礼乐衣冠比郑乡。”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剡源九曲辞》写道:“溪流泻碧玉,蜿蜒出山麓,山溪雨蒙蒙,遗音在空谷。”
下跸驻村,现在正对剡溪进行整治,溪中只有少量的水。
下跸驻村口古树
这张是整治前拍的
下跸驻村口古桥--聚胜桥
聚胜桥,建于民国初期,三孔石梁桥。
聚胜桥
下跸驻老街--直街
直街2号,门上、窗户上和木板上都写满了标语。
夏房(行房窗门)和老二房,都是下毕驻宋氏家属的。宋氏乃唐相宋璟之后,避安史之乱由苏州入奉化,清朝时迁至跸驻。宋姓是下跸驻的一个大姓, 据村民介绍:宋家分为八房,老宅有夏房、周商房、老二房、第四份、第六份、第八份等。
夏房(行房窗门),在奉化对老宅院一般都叫“阊门”,可在下跸驻却叫“窗门”,是写错了,还是当地就叫“窗门”?在其他地方还没看到过这种写法。
夏房,建于清中期,坐北朝南,由两个院落组成,后院称夏房,前院称行房,统称夏房。
前院“行房”,为夏房扩建,年代稍迟,为一“四合院”建筑。
前进明间为厅,双扇格扇门,后进正屋面宽七开间,明间为敞堂。
“行房”后进
“行房”后进敝堂
夏房
据村民介绍:这里是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宋时选的故居,其祖母是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的姐姐毛英梅,其母亲是蒋介石老师毛思诚的女儿。
夏房为三合院式建筑,一正两厢。
正屋面宽七开间,明间为敞堂,前施六扇格扇门,后部施八扇围屏。
厢房面宽二间一弄,有门与前院相通。
老二房
“福”
老二房内已没什么老宅了
周商房,与夏房相近,清晚期建筑,坐北朝南,由位于同一中轴线上的前后两个院落组成。
周商房,为宋姓周、商两房合建,以敞堂为中轴线,东面为商房,西面为周房,前院为四合院式,前进门厅面阔三开间,两侧各有耳房一间,中有五马头封火墙,正屋面宽三开间,明间为敞堂。
东西厢房与前院厢房相连,正屋两侧又建两栋楼房,东侧五间一弄,西侧五间二弄。
堂内喜报
宋家“第四份”
“第四份”,为一“四合院”。
宋家“第六份”
宋家“第八份”
新房
丁家7号老宅
丁家18号老宅
王姓分大房二房三房和上房,这是三房窗门,原规模较大,现只剩门厅和两边厢房,据村民介绍:门前有擂鼓。
王万高,乾隆年间,赐进士,出自三房的。
门厅
王家大房的遗址:石鼓阊门,明嘉靖年间武进士王会名王天奇出自大房。
王家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