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奇葩?在国外这样上课都可以?| 话题

2019-10-25   艺术留学小百科

随和,自由,易挂科

这是大多数人提到

国外上课方式与国内的区别

最经常出现的三个词语

无人监管的课堂

存在感低的老师

电火花四射的教室

多种模式选择的上课方式

国外的课堂可比变形金刚魔幻

然而,这样的课堂

可以说是一道“自由的难题”——



随和 是因为艺术教育行业的平等环境,学生与老师都以独立艺术家的身份互相交流,师生界限没有那么黑白分明

自由 是因为国外教学氛围和讲课方式,习惯共同探讨自我表达自由引导的方式。

挂科 则是因为国外在创作逻辑作业要求上都非常严格,获得学分要比在国内大多数高校难,而国外自由的教课方式,也更要求学生以足够的主动性即时性尽快适应完全自主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健身房都在啃书的名校学生。

“教育不是对既定事实的学习,而是对思维方式的训练”

——爱因斯坦


这种上课方式到底可以有多自由?多奇葩?下面这些在国外院校见到的清奇课堂,或许可以开开你的眼界——






一、上课如同打游戏过关卡

国外的学校大都意识到了传统老师讲课模式的课堂效率很低,而发展出了一套以游戏、课堂活动、解谜、甚至运动的方式,来代替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方式,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 动觉学习:

即结合身体运动来学习,而

不是仅仅通过静态讲座或观

察演示来学习

这种方式不仅使参与者更全神贯注,而且通过触觉动觉等感官的参与,肢体的感知与协调配合,使学生更能够对所学内容培养出惯性和个人感觉、收获靠单纯背书很难得到的知识经验,而这种方式,却在国内极少被提及——

用游戏得分兑换学分??


自由?奇葩?在国外这样上课都可以?| 话题


一位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大学教授就通过让学生玩愤怒的小鸟通关来培养力感游戏得分与学分挂钩。力感就是对力的感知,而愤怒的小鸟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力感的游戏,用游戏来教学,简直是天才之举。


仅凭借手机游戏的触摸屏操作,就轻松解决了力学感知这一教学难题,不仅如此,他还自己设计编程了一些小游戏,来教授不同的知识,从侧面反应出国外许多高等院校老师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喜欢直接把创意带进课堂。

用电火花作画锻炼辨认度??

一手火线一手零线,在纸板上用电火花作画,这种硬核的上课方式真的是让人捏一把冷汗,但是实际上,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这种作画方式启发了学生打破所有材质的限制、灵活地将周遭的一切融入创作,产生出更符合未来趋向的艺术作品

而且这种创作方式也极大地考验了绘画的准确度、构图和辨认清晰度,对于习惯了随意泼洒的艺术学子来说,提出了非常高难度的专业要求。





二、豆袋教室比在家还爽


国外的课堂到底有多随意?可能你走进教室的那一刻,看到的不是整齐严肃的桌椅,而是一地软啪啪的豆袋,有些同学甚至葛优瘫在豆袋上戴着耳机,而老师的存在感接近于无。你会可能会在心里惊叹,在这样的教室,还学得下去吗?


但是实际上,对于国外的老师而言,学习本就不是一件需要过多约束的事情,而是一件完全自由自主、自我安排的事情,既然如此,不如就把教室做成一个舒适的家,而纪律要求,只需要不影响他人就足够了。

因为这个教室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你自己。

“ 老师悖论:

(Teacher Paradox)

即在课堂上,老师越不重要,

才越重要。



传统教学观念里,老师类似于一个指挥,棍棍指到哪儿,学生的眼睛跟到哪,一个丝毫松懈,就不知道讲到哪去了。

“大脑不是需要填满的水壶,而是需要点燃的木柴”

——普鲁塔克


但在国外常用的 UDL学习法 中,老师只是一个学习助手,帮助你解决你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课程变成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内容来完成每节课上固定的“学习目标”

“ UDL学习法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

全方位学习设计

旨在通过全方位课堂设计

让各类型学生

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UDL学习法提倡教师让步,通过各种技术辅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更灵活舒适的学习工作空间、更丰富多元的学习方式、更注重自我表达的课堂氛围、更模糊的课上课下边界,也能让所有学生都愿意更参与进来,不把学习看成与生活隔离的部分


教室后排,参与式的“电脑流程”完全代替了老师讲课



三、课堂上的选择比食堂还多


然而比老师让步更神奇的是,在课堂开始前,你有可能需要自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无论是视频、书本、做题目、甚至游戏、实验、纪录片,你在课堂里的选择可能比食堂饭菜的选择还要多。

同一个教室,不同的学习方式

这就是在国外最先进的 6C课堂 ,让你每一次上课前都有一个“游戏模式选择”的环节,不同的模式适应不同的人,而又都能达到优秀的学习效果。


6C课堂,即以Choice(选择)为主导,来引导Collaboration(合作)、Communication (交流)、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reativity(创意)和 caring(爱),它所立足的理念在于,人生而是有自我选择意愿的,而单一的课程内容会给人生硬感和强迫感,因此给予选择、因才教,会让知识的吸收更具效率。

自由?奇葩?在国外这样上课都可以?| 话题


除此之外, 6C课堂非常注重课后展示环节,交作业和展示的方式没有具体要求,鼓励创新媒介,你可以交一个小短片,也可以交一个装置,你的想象力是唯一的限制



四、戏精课堂,随时来戏


动不动面临人类末日,头脑风暴合作解决问题。“戏精课堂”总是充满激情。国外的课堂总是喜欢提出困难,让所有人以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的形式合作解决困难,上课氛围就如同一场无休无止的狼人杀




这种方式看似空想,但却演化出了无数的社会实验社会学悖论,产生了只有一帮全神投入的戏精才能产生的研究结果,有一些,甚至被改编成了电影——

哲学课堂上的末日指南




在电影《末日哲学家》中,最后一节哲学课上,老师带领20名学生参与思想实验。他们由教室跳进了一场核辐射末日的防空洞中,而防空洞内的氧气及食物只够10人存活一年。

这个实验最后演化出了非常多稀奇有趣的世界末日生存方式,也引发了大量哲学思考,成为了最经典的课堂实验之一

复制国家制度的社会学实验




在电影《浪潮》中,一个老师在课上为了让同学熟悉“国家体制” ,而成立了一个叫“浪潮”的组织,许多学生为了好玩参与了这个课堂实验,最后没想到入戏太深,引发了一场学校内的法西斯独裁。这个故事改编于1967年4月克柏莱中学的一场试验,只持续了五天,却是20世纪最耸人听闻的社会学实验之一。

小戏怡情,大戏伤身哦,奉劝同学们还是戏少一点为好。



五、动不动就进博物馆 / 面见大师


在国外读书的人最让人羡慕的就是,进博物馆也太方便了!!!见大师也太方便了!!!


国外学习最直接的优势可能就是本土资源了。教室直接搬进博物馆,对着课本上的实物学习,每一个细节和变化都让你深深体会到,说不定还能发现前人没有发现到的奥秘。

不仅如此,名流资源也相当丰富,经常有机会与电影、时尚、动画大师沟通,在生活中了解他们,在学习上借鉴他们。

而国外的大多数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老师,往往有着自己的工作室、与大公司、大品牌的良好对接,以及在各自行业中的重要地位,还能带你直接参与现实项目无缝过度到产业当中……

可以说,能成为他们的学生,就是赚到。



你对于这种充满创意和实践性的

烧脑又畅意的上课方式怎么看呢??

其实,国内也有非常多新型教育方式的尝试

但在国外,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常态

对于留学后上课方式的巨变

你有准备好吗?

或者你当初是怎么适应的呢?

怎样的自主性和创意思维

才足以应对这道“自由的难题”呢?

快来评论区,

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