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拍自然纪录片的团队。
BBC认第二的话,估计没人敢认第一。
每次出手,都是在一次又一次拉高平均分的高度。
不上9.5,都不好意思说是BBC出品。
今年3月底,一向非常低调的BBC Studio在北京举办了媒体会,一口气预告了接下来的5部作品。
其中一部,已经在10月28日悄然上线。
并拿下了开局9.9的高分。
这部面世即封神的纪录片就是它——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
Seven Worlds, One Planet
这部BBC新作,头一次联合了央视纪录频道(CCTV-9)和腾讯视频。
维基百科上可以看到央视和腾讯视频属于制作方。
这一次,我们可以在BBC的自然纪录片里看到中国。
开播后到现在,《七个世界,一个星球》在豆瓣已经有超过9成的观众打出了满分。
零差评。
IMDB上也已经飙升至9.6,评论里洋溢着各种赞美之词。
烂番茄上新鲜度高达100%,每日邮报和英国卫报都给出了5星满分的评价。
毫不夸张地说,“世界范围内”都口碑爆棚。
大家都知道BBC的自然纪录片擅长拍画面。
这次《七个世界》里,BBC又一次带来了无数精美、磅礴、珍贵的镜头。
勘察加半岛,世界上著名的火山群。
地下温度达到250摄氏度。
但又因为位于亚洲北部,有着漫长的冬天,经常被冰雪覆盖。
棕熊是这里的长住居民。
他们会在冬眠之后,到滚烫的喷泉附近寻找食物。
尽管十分危险,但如果足够小心,还是可以获得一顿饱餐。
升腾的蒸汽,皑皑的积雪。
嫩绿的青草,惬意的棕熊。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很难相信这些元素可以融合在一起,就如同希施金的画作。
南极大陆,对于人类而言,寒冷、静默,又神秘。
这里孕育着400万亿只磷虾,是极地生物最喜欢的食物。
座头鲸捕食磷虾时,会吐出泡泡将其围困。
然后由下而上升至水面,把跑不掉的磷虾吞入腹中。
海面上缓缓升起的螺旋泡泡,是自然的独特韵律,堪比任何一位伟大作曲家的作品。
等严冬来临,海面结冰,南极的冰面面积会增加一倍。
尽管纪录片看了这么多,但从太空俯瞰南极洲结冰的这个镜头,鱼叔还是被惊艳到。
从寒冷的南极来到炎热的印度北部,这是一片干涸的平原。
有两只雄性华丽扇喉蜥正在争夺至高地——
一块大石头。
它们像两个江湖高手,先是遥遥对峙,掂量对方的实力。
接着由极静变为极动,瞬间向对方出招。
闪转腾挪之间,似乎让人看到了刀光剑影。
宛如一部精彩的武侠剧。
从干涸换到湿润。
亚马逊雨林中箭毒蛙正在抚养孩子。
之前的小水洼有些干了,它们准备搬家。
箭毒蛙爸爸背着蝌蚪爬行的画面,简直像从格林童话,从迪士尼动画中走出来。
有一种令人惊叹的梦幻。
从陆地到水下。
希氏石脂鲤,生活在亚马逊最清澈的河流里。
皆若空游无所依
虽然是水里的生物,却偏偏爱吃树上的果子。
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学会了跃龙门的本事。
大自然永远会打破你常规的认知,告诉你现有的眼界是多么狭窄而浅薄。
以为是鸟吃蜘蛛的戏码,谁知蜘蛛竟然是蛇尾伪装而成。
虎鲸围捕企鹅的这几分钟,是我今年看过最惊心动魄的追击戏。
水母捕食海葵,结果5打1遭到反杀,戏剧张力充足到不可思议。
没有什么是比自然更灵巧,更生动,更流畅的。
画面已经足够惊艳,还有音乐实力加成。
随便上个BGM你们感受一下
神农架的开篇,神秘又静谧的配乐,烘托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丛林。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瀑布从山顶倾泻,恢弘的弦乐应和着磅礴的水雾,冲刷出一道彩虹。
南美洲燕尾娇鹟求偶时的集体团舞,配乐有了百老汇舞剧的复古与诙谐。
不过这也是当然的,毕竟操刀的是大师汉斯·季默。
再加上“自然纪录片之父”戴维·阿滕伯勒(《地球脉动》《冰冻星球》等等无数BBC神作)沉稳从容,绝不出戏的解说。
这样的制作,真是想不好看都难。
为了这些画面,BBC的摄制团队又一次(为什么说又)历时四年,走遍了世界上40多个国家。
不过这一次他们转变了视角。
以往的自然纪录片,都是以动物的栖息地划分:雨林、沙漠、冰川。
这一次他们以七大洲作为创作篇章,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这本地球之书。
冰雪覆盖的南极洲,茂密富饶的南美洲,炙热难耐的澳洲,野性十足的非洲……
一副广袤无垠又息息相关的生命画卷,随着镜头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我们的地球,从最初一块“盘古大陆”分裂解体。
在漫长的时光里一点一点改变着。
板块运动造成的变化是沧海桑田。
它带来了亚洲的喜马拉雅山,也形成了贯穿南美近海的海沟。
山脉阻挡云层,海沟翻起洋流,合力作用下又带来特殊气候。
多变的气候与地势共同孕育了丰富繁多的物种。
地球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时光长河里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从最北到最南,从极高到极低。
七个大洲从同一个根源出发,生出千变万化,成为我们生活的世界。
而这些变化,到现在也依旧还在继续进行着。
生命周而复始,世界循环往复。
从这些回头再看,我们依然是一个整体。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感受最明显的是南北极的生物。
冰川大量融化,栖息地急剧缩减,各类生物的生存都受到威胁。
南极的王企鹅因为浮冰无法顺利觅食。
北极的海象因为海冰消失只能挤在狭窄的海岸上,造成大量死亡。
而与此同时,极地生态圈又是世界上能够吸收碳的重要存在。
它们的存亡关乎了整个星球的生态平衡。
印度尼西亚的雨林被大量砍伐,为的是能开辟土地种植棕榈树。
单一作物的种植园无法像丰富的雨林一样给动物提供保障。
越来越多的动物流离失所,濒临灭绝。
但同时这带来了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产地。
在原住民对抗钢铁怪物的同时,这里参与生产的商品正在摆上全世界的超市货架,被所有人购买和消费。
《七个世界》的解说戴维·阿滕伯勒爵士,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博物学家。
今年已经93岁的他,探索遍了地球所有已知的生态环境。
1956年的时候,他第一次在加里曼丹岛寻找红毛猩猩。
那时候,野生的红毛猩猩大约有17.5万只。
几十年来,他一次又一次的故地重游,见证了雨林的消失。
也眼看着红毛猩猩一步步变成了如今的濒危物种。
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国家公园的铁网就是生存与死亡的一线之隔。
而作为人类,我们是不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跨过了自然为我们划下的那条红线?
自然纪录片有一个永远的母题:人类与环境。
在《七个世界》中,我们看到哥伦比亚有95%的森林已经消失,南极海域有150万头鲸遭到捕杀。
曾经遍布南亚的苏门答腊犀,现在世界上只剩下不到70头,处于灭绝的边缘。
亚马逊雨林里,下面是原始的河流,上面是跑着大型运输车辆的高速公路。
当太空图像中,森林的踪迹迅速消失,绿色从眼前逐渐褪去。
让人不得不思考人类对于这个星球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当镜头拉远,发现其中的一块土地其实就是上海的时候。
鱼叔下意识的向窗外看去,那是一片耸立的楼林。
平生头一次,我有这么强烈的感觉,自己和脚下的土地是如此亲近,又如此遥远。
人类发展和自然保护,难道真的就安得双全法?
或许,不一定是这样。
你会因挖掘机对阵猩猩的场景而痛心。
同样,你也会为人类喂食鲸鲨的行为而感动。
自然总是愿意原谅人类。
南露脊鲸曾被捕杀到只剩下35头雌性存活。
但随着联合国对商业捕鲸的禁止,它们已经恢复到了2000多头。
甚至那些或许曾经历过屠杀年代的个体,也依然愿意对人类保持着温和与好奇。
人鲸接触的这段写意画面,让鱼叔想到了大刘的《鲸歌》。
它们是诞生于5000万年前的古老生物。
那些发自远古的鸣叫,穿越过时间长河,与这个星球的脉搏共同起伏,诉说着今天的人类不能理解的故事。
它们在说什么呢?
或许是在告诉人类,我们对于这个星球来说,实在是太过年轻。
这个有着5.965×10²⁴kg质量,自太阳系诞生已有46亿年的星球上面,已经有过太多次朝代更迭。
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
人类(按照智人计算)25万年的历史,在地球的演变间只是一次小小的阵痛。
我们只是地球生态圈的一环,却总想着要扮演上帝的角色。
可实际上。
物种的消失与诞生,环境的毁坏与复苏,不过是地球亘古生命的一瞬。
哪怕有一天人类消失,它也会继续存在。
保护地球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它从来都不需要我们保护,需要保护和拯救的是人类自己。
保护我们不要失去这个千亿光年之大的宇宙中,目前所发现的,唯一的栖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