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地带”这个词,往往伴随着贬义。
在这块被忽视的边缘角落,存在着大量越过道德的底线,乃至恶意利用法律漏洞的行为。
然而今天所要曝光的行业“灰色地带”不同。
不仅没有肮脏的交易。
反而令人为之感动落泪——
《标准之外》
如果要盘点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法国电影。
《触不可及》必然排在前列。
这部在豆瓣上由近70万人打出9.2分的电影,被无数观众奉为“必看经典”。
《触不可及》剧照
只可惜,一手打造出这部作品的两位幕后功臣,在国内却并不为人熟知——
奥利维埃·纳卡什和埃里克·托莱达诺。
而今天真正要聊的,正是这对搭档的最新作品——
和《触不可及》相似的是,《标准之外》同样是双男主配置。
两位主演还因此共同入围今年法国凯撒奖的影帝提名。
除此之外,本片还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重量级奖项在内的共7项提名。
本片也同样取材于真实事件。
但此次视野更大,关注到了一群为社会默默服务却长期得不到认可的人——
慈善社工。
两位男主角,布鲁诺(左)和马利克(右),分别是两家民间慈善机构的负责人。
布鲁诺所运营的“正义之声”,主要负责接收和照顾患有重症孤独症的儿童和青少年。
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凭借了不起的责任心与信念感,为许多家庭提供了帮助。
而马利克所组建的机构,主要是帮助一些无业青年进行培训和再就业。
为走投无路的人,提供指导和出路。
“正义之声”中负责照顾孩子的护工,很多就是布鲁诺从马利克那里雇来的。
孤独症患者,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普遍存在语言交流困难、社会交往障碍等症状。
严重者,还常常伴随不可控的危险举动。
影片中一个名叫瓦伦丁的孩子,情况就十分严重。
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十分混沌,无法分辨危险与保护自己。
可能一个不留神,就跑到车辆疾驰而过的公路中央。
除此之外,他的情绪也极不稳定。
常常因为某件小事或某句话,就无端陷入剧烈的波动。
发作时不仅会攻击身边的人,还伴有着严重的自残倾向。
他之所以被要求时刻戴着头盔,就是为了防止他在狂躁时伤到自己。
另一个孩子,约瑟夫。
表面看起来腼腆可爱,实际上却有着严重的暴力倾向。
经过布鲁诺多年来艰难而漫长的帮助与照顾,情况才逐渐有所好转。
多年来,在提供照顾与庇护之外,“正义之声”的另一个目标,就是努力帮助患者们走出自己封闭的小世界,去接触,适应和融入社会。
哪怕只是和陌生人多见面,或者学会自己搭地铁。
这一环节对患者来说其实至关重要,却往往很容易被忽视。
如果说医生的职责,是疗愈生理上的疾病。
那么布鲁诺所做的这一切,则是在修补心理上的残缺。
甚至可以说,是在帮助这些孩子实现社会意义上的“复活”。
当然,这背后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超强的耐心和绝对的毅力。
在“正义之声”,布鲁诺一共收留了40个重症患者。
这些孩子本该得最全面的照顾和最专业的治疗。
但事实情况却截然相反:
他们最终被交给了布鲁诺和他的“正义之声”——
一家没有获得相关资质和官方许可的民间慈善机构。
这就牵涉到了影片的另一条重要线索:
受政府相关部门的委托,两位调查员正在对“正义之声”进行审查。
审查的情况令人遗憾,布鲁诺的机构存在大量的问题。
没有获得许可之外,经营场所条件不佳,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缺少长期规划等等。
这里没有专业的护理人员,雇来的护工只是经过简单培训的年轻人。
收留孩子们居住的地方,也只是拥挤又混乱的普通公寓楼。
由于各个方面的不专业和不合格,“正义之声”极有可能面临关门的危机。
无可否认,“正义之声”确实是个“三无”机构。
它的存在本身就极不合理,而且还运营了长达15年。
可这背后,是一个讽刺又耐人寻味的真相
被送到这里的,都是被“抛弃”的孩子。
“正义之声”所接收的,统统是那些被专业正规的机构拒之门外,病情却又最为严重的孩子。
上文提到过的孩子瓦伦丁,他的母亲生病住院,父亲不知所踪。
在被送到“正义之声”之前,因为自残、攻击护理人员等过激行为,数度被其他机构扫地出门。
在临时收容所待了六个月之后,实在无地可去。
兜兜转转,最后来到了布鲁诺身边。
还是自幼便开始表现出暴力倾向的约瑟夫。
他的母亲也曾试图向其他机构寻求帮助,却鲜少收到回应。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机构愿意接收约瑟夫,可他们提供的帮助和所谓的治疗,却让这位母亲胆战心惊,不得不放弃。
最后,她同样选择把孩子交给了善良的布鲁诺。
正如调查员在四处走访时所了解到的那样:
由于病人过多,在那些专业正规的机构里,“避开棘手的病例是很常见的做法”。
因此,对于实在走投无路、求助无门的孩子和家长来说。
不挑病人,能收尽收的布鲁诺,无疑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病情最为严重的病人,反而无法得到收治。
这显然是一种吊诡的悖论,一种糟糕的循环。
而唯一愿意收留这些孩子的,竟然是一个没有获得从业资质的“黑户”。
这既是一种可悲的讽刺,也是对医疗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的拷问。
这部电影的片名,“标准之外”,也显得十分意味深长。
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是不符合社会标准的异类。
布鲁诺的“正义之声”也是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机构。
或许正是因此,使得布鲁诺和这些孩子之间,形成了一种惺惺相惜的默契。
整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在感情处理上的克制。
饱含温情却不刻意煽情,提出质疑却不厉声控诉。
这些标准之外的产物,向我们暴露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
显然,这些孩子及其家庭,以及更多其他容易被社会忽视的弱势群体,都本该获得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而我们所做的,其实还远远不够。
或者说,至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像布鲁诺和马利克这样的社会工作者,全凭一颗无私奉献的心,主动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
这些责任,原本并非属于他们,而应该属于政府,乃至整个社会。
然而,影片中那些真正需要对这些孩子负责的人,表现却令人十分失望。
无论是对病人挑三拣四的医疗机构;
还是因为不符合规定而打算关停“正义之声”的政府调查员。
诚然,对营业资质和从业条件等相关方面做出硬性规定,是出于严谨性和规范化的考量。
出发点也是好的。
只是,在死板的标准之外,兼顾人性化的考量同样十分有必要。
类似的例子其实还有许多。
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我不是药神》的原型,因替白血病患者无偿代购外国“假药”而被诉的药侠陆勇。
疫情期间,陆勇又因为远赴印度购买口罩支援抗疫而上了热搜。
再比如疫情期间所涌现出的大量民间志愿组织与慈善基金会。
无论是自发捐款捐口罩,还是突破重围,把医疗医护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
疫情期间@梁钰Stacey博主曾发起捐卫生巾行动
这些力量的震撼之处,不仅仅在于切实帮助到了许多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出现本身恰恰也暴露了某些被时常忽视的弊病和漏洞。
而这正值得整个社会一同反思。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布鲁诺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不重要,不需要改正。
只是,在提出种种质疑的同时,不应该忽视他们可贵的初心,和由此带来的切实帮助。
更不能只负责提出质疑,而不去解决更加根本的问题,反而还去伤害那些试图去解决问题的人。
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该有的样子。
只有发现问题,并从问题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我们的社会才能够不断的前进。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赤诚滚烫的善心,永远不应该遇冷。
更应加倍呵护。
“在没有找到替代方法之前,关闭唯一能够为精神障碍儿童提供出院后护理的机构是不可取的。”
“调查团建议,授予特别临时许可。”
“2017年4月17日,《法国社会事务总监测局报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