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静思 编辑 | Vivi
最近,一则真人版《小偷家族》的真实故事让很多人泪目了。
21岁的男性青年马亮(化名)是偷盗惯犯,他偷来手机、电器和烟酒等赃物后交给年仅8岁的弟弟轩轩(化名),让他去销赃。
本以为这是一起成年人利用未成年的孩子违法销赃的恶劣新闻,奇怪的是,这个8岁的男孩并不恨利用他的哥哥,而是心甘情愿地跟随;而这个哥哥,把销赃得来的钱几乎全花给了弟弟,买弟弟爱吃的零食,在寒冬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给自己买。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对兄弟压根就没有血缘关系,完全相识于陌生。马亮被捕后,狱中的他被问到四年都见不到弟弟,怕不怕他把你忘了,他说“忘了就忘了”吧;而问到“你会不会把他忘了”,他沉默良久,最终说出“忘不了”三个字。
为什么这对相差13岁、毫无血缘的陌生人会如此相亲相爱、联结紧密?得知真相后,就连逮捕马亮归案的民警们也为之动容了。用特警大队女特警周佼的话来说,在这起侵财案的背后,其实是相互寻求情感寄托、安慰,想要得到照顾与关心的两个人。
自此,这个真人版《小偷家族》的故事在公众面前揭开,真相令人唏嘘。
//无处安放的童年//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
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龙应台《幸福是什么》
龙应台笔下的孩童时代透着简单的幸福,丢在角落的书包和塞在椅子下的臭球鞋是多少孩子的日常写照。但对于马亮和轩轩来说,这样的童年从未存在过。
马亮的童年是在“母亲出走”和“父亲顾不上”的阴影里长大的。
在马亮被捕后,民警知道他有一个姐姐,姐弟俩已经三四年没见面了,以至于民警把马亮现在的照片交给姐姐指认时,她都没有认出来。弟弟离家出走三年,家人从未寻找过,只是因为这早已是马亮的常规操作,大家习惯了。
也是从姐姐的口中,大家才知道马亮的过去,为什么他经常出走、有家不回。马亮的妈妈是从四川远嫁到陕西的,婚后和父亲感情一直不睦。在马亮五六岁大时,母亲说是要去外地打工,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还是幼童的马亮哭着追出去,也没能留住母亲。
这一走,母亲再也没回过这个家。
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中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孤儿家庭的儿童最 容易患心理疾病。其中单亲/孤儿家庭的儿童有30%表现出抑郁症状,并觉得自己不幸福,而且这些孩子的自我效能评分也非常低。
母亲的突然出走无疑给小时侯的马亮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如果父亲能“给力”一些,现在的马亮也许不至于锒铛入狱,很可惜,他没有这样的待遇。
马亮的父亲忙于营生、同时也不懂得如何跟孩子们交流,只能任由其发展,所以马亮刚刚小学毕业就不再上学、十四岁便开始间歇性离家出走。
马亮前几年曾去找过母亲,希望能带母亲一起走,但母亲不愿意,最后马亮只好独自离去,继续自己鸡鸣狗盗、浪迹天涯的流浪汉生活。姐姐说,父母双全、有生无养、家庭破裂的原生家庭是马亮走上犯罪道路的最大原因。
而被马亮“利用”来销赃的8岁男孩轩轩,与他同是天涯沦落人。从轩轩的爷爷口中,我们得知了这个可怜的8岁男孩的身世。
轩轩的父母在20岁左右的年纪,未婚诞下轩轩后二人就分手了。此后两人各奔东西去打工,把年幼的儿子留给爷爷奶奶养,轩轩的妈妈丢下他后杳无音讯,爸爸偶尔来个电话,无论是精神还是经济上从未尽过为人父亲的责任。反而是几年后,在其他城市再婚又生了个儿子。
轩轩知道自己的身世,但孩子实在太小,还不知道这样的身世实在是悲惨。面对出生后素未谋面的妈妈,他能给出的反应也只是她没给我打过电话,我“不想她”,
对爸爸抛弃自己、有了新家、新的孩子这件事,轩轩却没有一丝怨恨,反而还在等着、盼着,希望多年不见的爸爸能来看自己一次,
曾经的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在自己的第一本教育著作《举全村之力》里说过:没有一个家庭是一座孤独,养育孩子需要举全村之力。可对轩轩来说,他想要的真的不多,不过就是父母的关注和爱护。大多数普通孩子生来就有的父母之爱,他没享受过一天。
那把轩轩养大的爷爷奶奶又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
年近60岁的爷爷和身体残疾的奶奶,带着轩轩、遥遥(轩轩叔叔的女儿,和轩轩一样也是被父母抛弃交给爷爷奶奶养着)一家四口住在废品回收站。
这些活命的钱是爷爷起早贪黑、从早上六点忙到晚上十点才能赚到的,四口人一年就靠着这两三万的收入活命。
作为非婚生子,轩轩没有户口可以上;又在一个以生存为首要的环境里长大,早已过了入学年龄的轩轩从来没上过学。成天在回收站周围晃悠、玩耍的他碰到了大哥哥马亮。
也许,正是相似的背景,才让马亮选择和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弟弟相依为伴,而他也因为弟弟久居此地,最终被民警发现后绳之以法。
//爱是遵从内心的选择,与血缘无关//
若我对你好,这与你何干?
若无爱你,这与你何干?
——德国女诗人Kathinka Zitz
《I Love You》
民警说,马亮曾有机会选择离开此地。作为惯犯,他很少在一给地方久居,以免露了马脚。此次被捕,也是因为在这个地方待了一年多,最终被民警盯上抓获的。而让马亮舍不得离开的那个人就是轩轩。
马亮被捕曾后告诉民警,他想过走,但舍不得那个追在他身后、哭着喊着叫他“哥哥”、希望他留下来的轩轩,
轩轩也告诉民警,他让哥哥留下来陪他一百天,马亮都答应了。时间到了,然后说再陪一星期、一星期过来又一星期,哥哥一直都没有走,
在马亮心里,那个追在他背后的人是轩轩、何尝又不是曾经那个六岁时追在妈妈身后希望她留下来的自己?在轩轩心里,这个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却愿意陪伴他、给他讲故事、数星星、买好吃的“陌生人”哥哥何尝不像自己从未亲近过的父亲?正是这样关爱和牵绊,才让轩轩有家不回愿意跟着哥哥露宿在枯枝乱叶的荒地里一年,愿意在冬天手上和脸上都被冻皴了也不离不弃,
我们总以为爱是被相似的基因和血缘联结着的,实则不然。爱一个人从来不需要血缘的牵系,而是出于内心的选择——我爱你、想要与你相伴、照顾你,只因为这是我自己做出的自由选择。
//父母健在、何以为家?//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诗经》
像马亮、轩轩这样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虽然没有死亡或失踪,但是事实上不能提供经济支持和照料的儿童被称为事实孤儿。据统计,我国现在有50万这样的孩童。而民政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等12个部门也在今年下发了文件,计划在2020年起由政府统一托底统一照顾这类儿童。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这是好事一桩。只是再好的照顾也无法和父母之爱相比,这群孩子要如何在自己的人生里去理解“父母”的含义?如何体验作为孩子生来本该享有父母之爱的权利?
记者采访了相关律师,给出的建议是借助法律给予惩罚机制、倒逼父母尽监护义务。
为人父母养育儿女本该是一间苦中有乐的事,作为儿女,要“逼迫”、索求父母才能得到爱(还未必出于真心),这样的现实实在令人寒心。
有人说,马亮和轩轩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流浪兄弟就是现实版的《小偷家族》。那里也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一家六口却用爱和羁绊温暖着彼此。
//“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你会对一个陌生人付出多少?爱他多少?尤其是当你自己深陷困境与贫穷时?
此时,如果你选择冷漠以对、不闻不问,多半也不会受到指责,因为这合乎常理,但依然会有人选择用爱回应,就像电影《小偷家族》里的一家人那样。
《小偷家族》里有一位孤独的老奶奶、一对“夫妻”、一个少女、一个男孩和一个小女孩,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却因为某种原因,聚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家庭”。一家六口的关系与马亮和轩轩一样,都是“偷”来的。
奶奶和少女是没有血缘的挂牌祖孙,少女的父母只爱妹妹,自己遭受了父母深深的厌恶,所以跟随着老奶奶一起生活;还有一对被老奶奶收留的“夫妻”,说是夫妻,其实二人是妓女与嫖客私奔后组成的伴侣关系;而夫妻的“儿子”也是偷来的,正在偷窃的“嫖客爸爸”看到被遗弃在车厢里的男孩,偷偷把他救了出来,带回家养着;后来,在和儿子的一次行窃中,父子俩又碰到了被家暴后流落街头的小女孩,女孩愿意跟着他们回去那个所谓的“新家”。
除此之外,这家人的生活和马亮轩轩一样,也是偷来的。
现实中,马亮负责偷、轩轩负责销赃,电影里也有相似的故事。
少女从事灰色行业、妻子在洗衣房工作,后来为了收养的小女儿还丢掉了工作,丈夫做苦力,但还是入不敷出,只好带着偷来的儿子一起行窃,从食物到衣物,以此“补贴”家用。他们和马亮、轩轩一样,都是生活在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
虽然身份、关系和生活都是假的,但这六口人和马亮、轩轩一样,对彼此的爱是认真的、温暖的。
电影里,被捡回家的小女孩问“妈妈”,是不是父母爱我才会打我。这个冒牌妈妈紧紧地抱着她说:“他们说打你是因为爱你,那是骗你的。真正爱你的人,会像我这样把你抱得很紧。”
现实中,马亮对轩轩的爱也许没有这么温情,但也足够温暖。他买来牛奶逼着轩轩喝,希望他能长高个子、将来不受人欺负。
电影里,哥哥不想让妹妹步自己偷盗的后尘,在妹妹可能因为偷窃被抓时,他故意暴露了自己,
现实中,马亮偷盗,但坚决不让弟弟走自己的老路,告诉轩轩长大了别学他。
电影里,奶奶和孙女是挂牌的,但爱不是。从孙女脚的温度她就能判断出孩子开心与否,
现实中,轩轩的爷爷虽然给不了孙子更好的生活,但那句“我自己的孙儿我得自己养”也是苦难里的一束光,
谁能想到,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里,本该是被自己最亲的父母爱着的孩子却遭遇了父母最深的伤害,而内心的那点光亮居然是被陌生人点燃的。
你我本不相识,但我愿意为你倾尽所有;我一无所有,唯有对你的爱。
马亮最终被判刑四年半,作为一名犯罪分子,他得到了很多人的谅解,大家相信和祝福四年后归来的他能走上正确的人生路、并和弟弟团聚。
而轩轩在民警的帮助下已入校读书,人生的道路慢慢步入正轨。
八岁的轩轩再等马亮出狱归来的同时,也一直等待着自己的父亲,希望他能回来,只是已经过去很久了,爸爸始终没有出现,不知道他的这个心愿是否还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