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众多双语国际学校里,包玉刚实验学校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在没有任何一届毕业生的时候,家长们就已经被牢牢“圈粉”。原因很简单:孩子们朝气阳光、思维活跃,他们的活力太有感染力。
学校以“不鸡血,不刷题”的形象示人,每年全员参加IB考试,并不挑选或淘汰学生,IB成绩可圈可点。
(历届包校毕业班IB成绩见下表)
不过,包校一向比较低调,升学榜单很少对外公布。但在今年美国早申放榜中,它以“黑马”之姿冲出重围,光芒着实敛不住了:仅ED阶段,就有10枚藤校和前10名学校offer。
*完整的早申录取情况详见下表:
相比于公立大校动辄成百上千的毕业生,包校这届一共只有89名学生,而且美本ED,也就是早申请,是一人一offer,并不存在多个offer同时被一个学生收录的情况,这结果的含金量,不可谓不高。
成绩高、升学好、学习有幸福感。
我们不想神话任何一所学校,但能够兼具以上三点,一定不是偶然。所以,我们采访了包玉刚的家长、学生、老师,通过一些细微的观察,想全方位看看包玉刚的教育,究竟做对了什么?
01
包校是一所没有“淘汰性质”的学校。
包玉刚没有公开排名体系。你能知道孩子考了多少分,但并不会知道其他同学的成绩。IB文凭大考也是同样。包校每一年都是全员参加考试,不会为了提高平均分,择优部分学生,而让另一部分孩子“弃考”。
这样非淘汰、弱化竞争、鼓励协作的底层机制,使得孩子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们不是对手,而是伙伴、是战友,乐于交流,乐于分享。
我们从包校老师那里了解到一个让人非常感慨的细节:
一周前的某一天,一个孩子率先拿到了布朗大学早申放榜的offer,她的同寝室友,尽管当时还没拿到任何录取,先为室友的成就高兴地哭出了声。
其他同学的反应也十分相近。只要有拿到offer的喜讯传出,所有孩子都会在走道里奔走相告,哭啊、笑啊,叫啊……. 11年级、10年级的孩子都受到感染,和学长学姐们一起分享喜悦。不少11年级的孩子,也深受12年级同学的鼓舞,愿意明年申请时,尝试更有挑战的学校。
一名11年级学生的妈妈说:
好几次孩子打电话回来,问我要不要听“好消息”,结果我一问,全部都是他同学们的好事儿,没有一件是他自己的事。孩子是真心为同伴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我这个大人都十分感动。
02
我们问,你最欣赏包校的一点是什么?
一位家长说:有些学校眼里只看得见最顶尖的孩子,明显把资源向他们倾斜,其他孩子可能是陪跑的;而在包校,每个孩子都有发声的渠道。成绩一般的孩子也可以组织社团,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支持。
9年级的Anna最喜欢的也是这一点。她说:
去年年末,我和年级里另外几位“积极分子”一起向校长提议,要改进教学质量。
作为传统的校长,他一定认为几个孩子不可能把这么大的问题一下就解决。但他并没有直接否决我们的提议,反而还鼓励我们。
他让我们做一个视频,将年级里同学们的声音传播出来,告诉大家自己认为的好老师是怎么样的。最后,他把这个视频放给了全体松江校区的教职员工看,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也达成了我们最开始的目标。
03
说起身边的同学,Eason同学不无自豪地讲:
“一个年级里各式各样的人都有,画画大佬,青训队水平的击剑大师,戏剧天才(就是本人)。”
吴子健校长也分享过两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7年级的学生,想看看学校的网络安全设置到底“够不够格”,化身“黑客”入侵了校园网络;
一个小学部的学生,被保洁阿姨发现偷偷拆装马桶水箱,就因为想看看马桶是怎么抽水的...
这两个孩子都没有被学校责罚。后来,前者为学校设计了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后者在国际乐高竞赛中拿了大奖。
Eason说,“在包校,就算你很奇怪,也能找到一个适合你的群体,接纳你、喜爱你。”
我们问包校的孩子,你会如何平衡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呢?
他们说,这个问题嘛,不准确 —— 课外活动要排在前面。中学阶段,每天每个学生都至少会花两个小时在课外活动上。
从历史数据看,中国孩子进入国外名校,基本上走的都是数理化、计算机路线,不然就是搞金融、经济、商业管理。
而包校的孩子们,文理兼修、兴趣广泛,打破了这样的俗成。
今年的早申录取中,耶鲁政治系、芝大哲学系、康奈尔天文系等等“仰望星空”的学科赫然在列。这样文理兼备,即个性、又多元,非常难能可贵。
(图为包玉刚IB艺术课的作品展)
04
我们也不免有些“担心”:在这么多课外活动的包围下,包校孩子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吗?
Anna说:
“在学校完成作业是非常高效的一件事 —— 不仅是因为旁边有同学老师盯着我的电脑屏幕,以至于我不敢干什么“不正经的事”;更是因为如果我在作业中遇到问题,我可以迅速找到任课老师解决。”
Eason也说,学校目前的学习氛围很好,基本不会出现天天打游戏,不做作业不复习这种状况,请家长们放心。
05
说到学术,我们从学校老师那里了解到,包校开设的IB课程,可以说是全国最丰富的。
比如,有高年级的孩子想要深造戏剧,虽然只有5名学生,学校还是开了首届IB戏剧课。
他们学理论、学创作、学人与社会,更学那些“人生后期很重要的技能:公众演讲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06
包校的的师生配比高,小学部和初中部,目前分别在武定西路校区,和虹桥路校区,属于走读。
松江高中部是住宿制,许多老师都把家安在学校里,和住校的孩子们同吃同住。他们对孩子的了解,是比较全面和彻底的,对他们的帮助,是日日夜夜的。
一位家长分享了她女儿的故事:
“女儿的 IB 拓展论文临近交稿时,实验却一直没有完成。任课老师知道了她的难处,二话不说,当天晚上就带着她在自己的宿舍里做起了实验。而在实验的当天晚上,她也一下子召集了6个学妹参与其中。”
07
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包校家长们也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他们自发组织了有建制的篮球队、足球队、故事妈妈、读书会、品格教育组织、Run A Way俱乐部... 工作之余参加家校活动,忙的不亦乐乎。
外界经常有“传言”,说包校的家长个个“非富即贵”。
但以今年的12年级举例,所有拿到名校offer的孩子,家长大多都是普通的高级白领、专业人士,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名校校友,或者“家里有矿”。
包校家长都知道孩子的成长漫长且不易,需要所有家庭一起加油、一起奉献。所以,哪里有好的学习资源、活动机会,包校家长都愿意分享出来,让同伴们避免焦虑。
08
包校常被笑称为“文体校”,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一位家长说:我家孩子之前就读于公立学校,整体都挺好,但他属于比较乖巧的男孩,在学校里略有拘谨,运动的机会和氛围不足,我们思前想后,做了认真调查,就找到了包校。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体育比赛,游泳、篮球、网球...五花八门。校队每天7点早训、四五点晚训,孩子们乐此不疲;家长们也有了默契,星期六基本不会安排别的课外班,而是“赛场上见”。
(图为包玉刚师生参加体育活动)
很多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音乐专长、拿手乐器,走廊里也陈列着各式艺术作品,全出自学生之手。
Eason近来最爱即兴表演之夜:
“观众提出神奇的想法,台上人用脑洞去演各种奇怪搞笑的东西。很多人看了一场之后,还一定要来第二场,甚至带好小本子写好想要让我们演什么。”
家长说,在包校,孩子身体变强壮了,也更开朗自信了。
(图为包玉刚学生的音乐演出)
09
我们还了解到,有几位在小学、中学阶段出国留学的孩子,目前正考虑回到包校,继续完成他们的学业。
一位从小在包校就读小学初中,后来在美国读了两年寄宿高中,目前又回到包校的学生家长告诉我们:
“把孩子送去美高,一是想让他更好地融入国外环境,二是希望他考个更好的大学。
第一点,他用了两年的美高生活做到了,第二点,还是信任包校的管理和升学辅导,珍惜中国文化的浸润,也珍惜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时间,所以选择又回到了包校继续学习。”
据学校老师介绍,包校近年在学术、升学规划上都进行了全新的举措。比如邀请在芝加哥大学任职多年的招生顾问加入,组织强大的升学团队,更早的开始全面规划,给家长和孩子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10
在此次采访中,不少家长也非常认可包校高中的寄宿制。
和孩子能常常见面,但又不是天天在一起,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周末和家长交流、畅谈,这“恰到好处“的距离,拯救了青春期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
(图为包玉刚学生)
以上,就是我们对包玉刚学校的细微观察。
一位家长这样告诉我们:
包校的优势在于宽容的环境,是一种润物无声,不争朝夕,志在长远的教育。
包校不排名,比较佛系,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象有些学校那样紧张。包校注重阅读、体育艺术,曾一度被称为文体学校,全人教育的理念体现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为孩子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爱阅读的孩子学术不会太差;身体强壮了才有体力;艺术的修养关系到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和创造力...
所有这些,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孩子身上体现出这种后劲。
包校也是一所相对比较年轻的学校,我也会有矛盾和纠结,怕孩子成为小白鼠,有时候也会有点担忧孩子的学习没能得到应有的支持。
但是我也算个比较心大的家长,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学校,有时候有不足正是孩子锻炼自学能力的机会。
反正相信学校,相信孩子,一路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样的心态,相信每一位选择体制外教育的家长都会遇到。
我们和另一位包校家长,也是包校第一届毕业生的妈妈聊了聊。她的女儿在学校度过了10年,有美好的回忆,收获了名校的录取,也经历过不少困难,她这样告诉我们:
女儿们去了大学后,遇到些朋友常听到,你们“大功告成”了。其实想想,进了心仪的大学就是“大功告成”吗?什么是“大功”呢?
进入名校就是成功吗?这一代孩子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许多人默默对抗着抑郁、焦虑的痛苦,不能适应、黯然辍学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既然没有完美的人,就没有完美环境,也没有一所学校是完美的。
相反,没有被名校录取、或者没能进包校的孩子,就一定会抱憾终身吗?也未必。
所以,我们讨论教育、讨论学校的前提是,你是否足够认识你的孩子? 什么是适合他的环境?
再者,纠结考试成绩、升学结果... 成绩和能力那个更重要?挫折和奋进之间的关系?什么是从看似失败的困境中走出来的动力,忍耐和坚持。
我们是否应当思考,哪些元素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的?
我们非常荣幸,包校的同学,家长和老师,能在此次采访中和我们分享他们的肺腑之言,十分真实,不带修饰。
我们深深感受到,包玉刚实验学校,此次成为教育界瞩目的“黑马”,并不是一场偶然事件。包校是以“终身受益”的价值观为原点,本着真正地、用心地践行着全人教育的理念,让个个孩子都可以成就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为孩子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