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被剑桥帝国理工同时录取的中国男孩,曾经也是被忽视的中等生

2020-03-12   留学全知道

今年初,牛津剑桥两所学校,一共给中国地区的孩子发来250余枚offer。但我们发现,接近1/3的录取,是来自几所历史悠久的“国际化大校”,满分学霸、手握各项国际竞赛大奖……似乎是他们的标配。

而我们这次认识的石子言(Stephen)却不是这样。他说自己其实“很普通”,曾经在一所“大校”就读,高二时有两门学科成绩不理想,甚至还在申美申英的方向上摇摆,一度很困扰。

慎重考虑后,Stephen来到了一所新型的“个人学校”。在这里,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成功收获剑桥、帝国理工、UCL的offer


这所“个人学校”的学生人数不多,却有着超高的牛剑录取比例,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像Stephen一样“逆袭”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所以这一次,留学全知道团队特意采访了Stephen和他的责任导师薛思伟。薛老师本硕就读于帝国理工,UCL教育学课程发展博士在读,也是光华启迪•个人学校创始人的之一,他们将和我们聊一聊国际化学校中被忽视的“中间群体”,以及“定制化”教育,如何帮普娃敲开牛剑的大门?

* 为了方便阅读,以下将从薛思伟老师第一人称叙述


传统的教育模式

只能关注“30%”的学生

第一次见到Stephen时,他是来自其他学校的“转校生”,并不属于特别优秀的那一类。作为责任导师,我和他聊下来的感觉是:从英国申请的基本面来说,条件并不乐观:

a. 学术表现两极分化:对于擅长的科目,之前学校的进度较慢,时常一天下来没学到什么东西;而对于不擅长的科目,比如偏文的经济学,成绩始终不理想。

b. 规划不清晰:高二时还没确定申英还是申美,花了一些时间在SAT、托福和课外活动上,学科的学习落下了不少;A-Level的选课也不太理想,导致申请专业受限。

但他也有极强的个人特点,很“敏锐”,领悟力学习力很强,对计算机与编程有极大的热情,主动做了很多实践,比如机器人比赛、设计APP等……

这也许是许多孩子的共同点 —— 有不少亮点,也有一些困扰,非常“个人化”。

包括我在内,光华启迪的初创者都是国内基础教育与国际课程的亲历者,对于传统课堂形式的利与弊,都有着相当清晰的认识。

我们深知,这种20-30人、甚至更多人在一个班级的教育模式,没有办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在前后两端的学生。前面20%会觉得进度太慢,没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而后面30-40%的学生则完全跟不上。而且,大型国际学校的升学老师与学生的比例十分悬殊,很多孩子个人的规划需求,往往很难被满足。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做出改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各自适合的学习模式与状态。

所以,当Stephen来到启迪个人学校后,我们一起制定了个性化的“三步走”的策略:

1.攻破问题学科,缩短时间完成课业;

2.深化个人学术项目,梳理申请思路;

3.针对性地为牛剑作准备;


定制化学习

攻破问题学科

我们做了第一件事 ——重新规划学习节奏。

来启迪的第一天,Stephen就拿到了一张“个人课程表”。最早的课程都是一对一进行的,到后期也不会超过 1:5 —— 课堂规模减小,我们也能做到更精准地教学。

Stephen擅长理工科,对数字、公式很敏感,我们就加快了这些课程的进度;经济学是复合型学科,除了计算外,还要在理解大段的文字材料的基础上,有逻辑地进行解释、分析、论证。

Stephen思维方式比较“直接”,一些必要的论证步骤在他看来是“显而易见”、不用赘述的,这显然是一大误区。


A-Level 经济学考试例题,能看出即使是数据图表题,也需要做详尽的文字论述

上课时,老师会提炼出经济学的关键知识点,也在论述的逻辑和结构上,对Stephen进行反复地训练。

Stephen也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窍门:“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学习完多个章节的知识点后,他会额外花时间看看教科书的目录,在心中画一棵知识树,每一章每一节如同树干与树枝一样,撑起了这个学科的知识点。

来启迪半年后,Stephen就学完了原本两年时间的课程,当年5月就参加了A-Level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正因如此,他假期有了更多时间进行个人的深度学习。这个时间差非常重要,可以说是Stephen “制胜”的关键。


每位学生入学之初都需要做的详细测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高一时,为了提升VEX机器人控制的精度,Stephen初步接触到了PID算法,这是控制理论的重要应用,是大学二年级的高阶知识。他利用高二的暑假深入研究了这一理论,找了剑桥大学工程系的讲义进行自学,在给帝国理工的个人陈述中,也详细地谈了他的理解。

巧的是,帝国理工负责面试的教授,研究的内容正是控制论!面试时他特别提到了这一点,对Stephen赞赏有加,认为他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很深入,代表了他积极的态度和学习潜力。非常顺利地,Stephen拿到了帝国理工的offer。


用个人项目开拓眼界

许多人会认为,只要学习好、多刷题就能进牛剑,我认为这是比较片面的说法。英国大学更希望找到对学术感兴趣,特别是“深度感兴趣”的孩子,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体现方法。

比如数学的本质是去思考、去检验逻辑,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做题去演算、论证。你可以问问在英国读数学本科的同学,他们平时还是需要做很多习题。但化学的本质就不是这样了,它需要做很多的实验,工程则是做很多的项目。

这恰恰是Stephen的优势。在忙碌的高中时期,他想了很多办法,将计算机理论应用于实践,其中就包括APP的开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Stephen设计了一款基于手机里陀螺仪的原理,为盲人导航的APP。

产品诞生的源头有些“意外”。高一时,Stephen的眼睛不幸被足球砸中,诊断结果比较严重,极有可能视网膜脱落。“看不清”的那段时间,让他体会到了盲人群体的艰难处境。

Stephen说:“APP Store里大多数针对盲人的导航软件,都是针对室外出行,和普通人的版本区别不大。从我个人的经历,还有去上海盲童学校等机构的调研结果看,像医院、商场这些室内场景,对他们而言是更加困难的,单单依赖导航的精确度不高。

所以我想到,可不可以增加一键呼叫志愿者的功能,让志愿者入驻程序,及时服务有需要的视力障碍者。”



Stephen设计APP的代码,他在导航的基础上,加入了志愿者入驻功能

我们也帮他对项目进行了一次梳理,在文书中力图从多个角度,突出他的优势:

1.学术基础扎实,有完成实用型APP编写的能力;

2.在项目进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

3.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现象观察细致,愿意用知识为世界带来创新与改变;

这样就打破了外界对“传统理工男”的刻板印象,Stephen的形象变得全面、鲜活了。

这份学术项目,不仅给Stephen申请剑桥、帝国理工等学校加了分,更重要的,是让他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坚定了对未来的选择。多方尝试、积极行动,这是我们自办学以来一直鼓励学生去做的。


本文还剩余30%,看不完,点收藏哦~

举个例子,启迪在每个暑假都会组织U-Camp学术分享夏令营,给不同学科的孩子设计不同的项目制学习内容:机械工程组会制作液压机械臂,人文社科组会绘制“偏见地图”,经济商科组会研究中美贸易战中国房价走势等等。

我们也经常组织“移动课堂”,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一些企业,实地了解行业的前沿资讯,以及从业者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启迪的物理导师设计的学术分享营项目,想要学习工程类的学生可以利用简单的工具,动手搭建数字时钟、体温计、红绿灯等装置

坚持了这么多年,我们的确发现这样的项目探索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学生们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更清晰了,在确定了喜欢和擅长的方向后,学习的过程也自然变得积极、主动了起来。


融会贯通

敲开剑桥的大门

在充分展示Stephen学术能力的基础上,剑桥面试可谓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也早早地开始准备。

其实中国学生很多在学术上都很强,但缺的是用英文正确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我们特邀了剑桥三一学院的Peter作为Stephen的导师,从十月起进行了很多面试环节的训练,着重训练了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学术方面。


Peter在给Stephen及同学们做面试指导

出发前,Stephen还是有些担心的,因为牛剑的面试没有太多“套路”可言。真正进入面试场后,他反而淡定许多,因为“考的都是在学校锻炼出的能力”。

第一场是专业面试,需要现场解题,给面试官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Stephen平时学习的知识掌握得比较牢,暑假里也主动寻找资源,比如一个叫“I-want-to-study-engineering”的学习网站,做完了218道高阶的数学和物理题;也做过英国物理奥赛、美国Physics Bowl的题目,准备得相当充分。

第二场面试,需要与在场面试官讨论工程的社会议题。Stephen选择的问题是:“自动驾驶是不是可实现的?”这个时候,经济学课程中训练的逻辑与论证方式就派上了用场。

他分析了特斯拉、Waymo等企业研发自动驾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硬件、算法能实现怎样的精度,经济成本又是多少……整个过程中,他和面试官的对话推进地很顺畅,教授当场的反馈,他也能迅速理解并给出自己的观点,氛围很融洽。

最后,Stephen能受到剑桥大学的青睐,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


后记:

学生为什么需要“个人学校”?

初期来光华启迪的学生,是一批适应不了传统学校模式的学生。在培养他们成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个性化”、“定制化”的国际课程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按照某一个固定的模式,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我们更看重他们自己内心的选择。他/她在未来想成为一个工程师也好,成为一个艺术家也罢,我们所做的,就是帮助他/她更灵活、更高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这样的故事,在光华启迪还有更多。4届毕业生中,超4成学生入读英国G5大学,逾8成学生升入世界Top100大学,2019届毕业生中,3人升入剑桥、2人升入牛津。2020新一届毕业生,已收到320多封的预录取通知,其中包括剑桥大学4封、帝国理工12封、伦敦政经2封、香港大学4封(均含奖学金)、伦敦大学学院63封、多伦多大学1封……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定制化的学习模式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3月31日,光华启迪将在线上举办

2020招生说明会

如果你对“定制化”国际课程感兴趣

想深入了解“个人学校”的优势

可添加活动小助手“启迪君”进行线上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