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十八户唐之河南睢州江南池州苏州遗裔记

2020-03-17   最忆是巢州

作者:唐宗玄

相关文章链接:


1、“庐江潜川唐氏(椒枝堂)”修谱倡议书


2、巢湖十八户唐 | 庐江潜川唐氏椒枝堂宗谱之《跋》


3、巢湖十八户唐之庐江金冲六大房


4、巢湖十八户唐 | 从《启义世伯大人序》考天祖启义公事迹


5、《晋阳唐氏始迁居巢志》解读


6、巢湖十八户唐 | 庐江西乡唐老屋


7、魅力环巢湖 | 晋阳唐氏十八户唐迁庐始祖守川公考略


8、庐江潜川唐氏椒枝堂后人巢湖西乡寻祖溯源记


9、巢湖十八户唐之庐江唐墩


10、十八户唐之唐氏合族共议后裔命名字派说


11、庐江潜川唐氏椒枝堂宗谱之尚志公撰《序》


12、十八户唐之唐祠神主世系跋



十八户唐谱上有载八世祖君用公胞弟君辅公的孙子唐裕后裔在河南睢阳,同时康熙《巢县志》载:指挥佥事唐贺,性勇毅,有才识 。元季从军,久无战绩 。岁庚子(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龙江归附,从取安庆,拔江州,援浙东,歼汉灭吴,南征北伐 ,积有战功 ,授豹韬卫百户,升兴化卫副千户。洪武三年(1370年)擢湖州卫指挥佥事 ,阶明威将军。贺公子裕改授睢阳卫指挥佥事。因唐裕任职睢阳,随居此地,后裔众多。

同时谱上有记载八世祖君用公三子实公:“公因元季避兵迁居江南池州”,君辅公次子质公:“迁居江南苏州”。

清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续修的庐江潜川唐氏宗谱(椒枝堂)(以下简称椒枝堂谱)中就有谱文《河南睢州遗裔记》和《江南池州遗裔记》:

【《遗裔记》文】


河南睢州遗裔记

河南归德府睢州孝廉,讳正麟,字玉符者,乃从龙祖贺之子裕,睢州卫指挥佥事,后裔也。


玉符中河南顺治丙戍科举人,于戍子冬十月下浣,上公车。

因往庐郡,访乡亲,同李韩,讳范,取道吾巢,遇吴魁阳饭店,特遣人入城查问宗派。

吾家众初不知其为何如人,其使者曰:吾主,河南睢州某,祖籍巢县钟楼上唐氏裔也。

次日,尔昌诣诣吴店拜谒,而公为同行者迫返,旌已北指矣。

家众以未及晤谈为恨。

后因能绍曹公、白眉周公诸公同上公车,尔昌即肃楮( 读音为chǔ)沱托之转致诸公,入都遍访公寓所不得。

不意入闱,初与能老连号,次与白老连号,公闻“巢县”二字,便欣然探闻二公,遂以尔昌手奏答之。


公因序始末,而能亦以尔昌、谷美俱采芹。其弟宏绪,即唐门婿。

白眉与尔昌缔朱陈之好,告公,公甚喜。

次早,即彼此交拜付回示。


自都门复


去冬自江而北,走贵邑。忆麟方幼童,闻先人云:后龙祖,讳贺,以湖州卫指挥升睢阳,遂家焉。


而巢乃故里也,触目恻然,命价(驾)访之,获睹辉光,亦知匆匆难应,遂向庐阳矣。

不意至都,于闱遇曹、周两令亲,述有翰示正,想我祖在矣。

而宗长又以鸿修著江表,故仁孝之感,恻有同心,不我遐弃也。

余兄弟三人,长讳实颖,今以明经,授卫辉 汲县教谕;次讳应麟,庠生;三郎,余幸中丙戌乡试,(父)讳敬弦,廪生;祖讳文焕,庠生;堂兄定国,袭职,其累世家谱,容面再详,肃此奉复。


自睢州寄

前于春闱,遇曹、周两令亲,道及亲台雅意殷勤,又捧读翰教,示以宗谱始末,情由无任,南望驰怀,有只字奉复,未尽所思,今再接德教,感佩何胜?

忆麟居睢仅十二代,祖贺授湖州卫指挥,子裕改睢阳,至详矣。中有数传,因麟居温之广文,未获与家兄面详,拙墨呈览。

李韩公,系敝乡亲,寄书一封,余容面布。

应麟札

昨接翰章,捧读如黄河。旋入故里,游子归家。

不胜翘首南望,神驰左右。

按睢阳家谱,有宝公、宾公之讳,宝误为保,宾误为彬字,多差讹。后人亦不知为贺祖昆仲也。


适拜读,始知二百余年之误,今日方正昭穆矣。

前人武人也,记载不详,至曾伯祖都 阃(读音为kǔn)公尚文学,命麟祖,讳文焕,号心宇,苦志勤学,人庠序,屡上棘闱,不第。

后督麟父敬弦,号绪云,竭蹶芸编,初进超等,蜚声远著。数循场屋后,郁郁而终。

愚兄弟哀亲之志,焦思苦研,幸赖祖宗有灵,弟中兄贡,正值清、明更始之日。虽不能光大前人,聊以上慰祖宗耳,一接翰音,字字金玉,锦心绣口,指日必大,吾宗可喜可羡。

回书二封,已向弟任所,取来奉上,草草拜复,容过江北聚首,吐衷不尽也。

外,金华胡翰族谱序,乞录赐一览。


江南池州遗裔记

知府公第三子,讳实者,以元季避兵,改居池州。

先年,本里甲户朱干父,曾在池州贸易。

值上元节,偶至一宦宅,观灯闻姓唐,其家衣冠济济,时宅主闻朱语,因问籍贯何处?悉具告。

遂询吾族,言系同宗,因兵乱散处四方,即留朱饮酒,并赠赆仪,嘱朱致意吾族,言迟日,率子孙北渡,拜祀祖茔。

后因巢兵寇屡变,竟未至,为之怅怅。

传后查访,非欲附其薰灼,以祖宗一脉,不忍淹减无闻也。

如睢州一支,使无玉符过巢,访问吾族,方知祖贺尚有子孙,垂缨戴纵而称邦彦,谈《诗》、《礼》者哉?

含山县本家冠贤先生发甲,曾有捷报来祠。族人因恐彼来祭祖,难以承应,未曾往贺,殊为憾事。传说从团(疃)内去拓皋(即柘皋)唐牛车湾下本家。

先年,曾有数人往忠庙烧香。至祠查谱云,系竹丝墩分支,将议立祠,来查宗谱,乃从中分十一世分支。


继后数年,又有介臣之后,字裔珩,讳朝珍;圣嘉之后,字冀彧,讳尤文;际云之后,字西兰,讳芳;六分之后,字珩琠。四人备有三牲至祠祭祖,又有土物以馈宗长,意甚殷勤,吾祠内至今竟未报答,殊为缺礼,抱歉良深矣。

中分本家,在合肥城内,曾会一苏州府唐姓人,因问彼祖籍,示系质公之后,未知是否谨记之,以俟再查可也。


此谱文《遗裔记》应该在清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年前整理成文的,因在此文之后的《唐母乐孺人节孝传》是撰写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的。

文中的故事曲折,叙事清爽,讲来讲去都是缘分天注定,都是迁巢始祖总辖公、六世祖时清公和七世祖从政公的后裔,一脉相承,头顶一个唐。


【通篇要点】

1、河南睢州(今商丘)人唐正(祯)麟,睢州孝廉,字玉符。是从龙祖唐贺之子唐裕(任职睢州卫指挥佥事)的后裔,睢州唐氏这一支也是卫籍,相当于今天的军籍。

2、玉符中河南顺治丙戍(顺治三年,1646年)科举人,于戍子(顺治五年,1648年)冬十月下旬,因公事,途径庐郡(庐州府)巢县,寻访宗亲,因事未果,后来巢县唐门有继续寻找,终于在考场遇到,肃楮(尔昌)认真地写了一封信。

康熙版《巢县志》载:“顺治丙戌科,唐祯麟,祖官河南睢阳卫指挥,以官籍隽。今巢之族庠生琬、球、璀、琅,皆其侄。”再查《潮阳县志》,有语:“顺治十一年(1654)唐祯麟(河南省睢州人)任本县知县。顺治十二年(1655)为防御倭寇,知县唐祯麟于城上筑大炮台5座。”潮阳县取唐祯麟祖籍,而巢县则将唐祯麟纳入本邑,仅注明其“祖官睢阳”。就“今巢之族庠生琬、球、璀、琅,皆其侄”而言,唐祯麟一族在那时已认祖巢县;强调“睢阳、睢州”,概有不忘根本之意。而“睢阳、睢州”地名,当是巢人所称“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一带。

唐正(祯)麟,名字很讲究,可能从:麟趾呈祥,而名祯麟。《诗经·周南·关雎序》有:“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其住宿的吴魁阳饭店,可能是清初顺治年间巢城的高端宾馆,食宿一体的,下榻这店,图个吉利“魁”,大魁多士,即中状元。

3、唐正(祯)麟的祖父唐文焕,庠生;父亲唐敬弦,廪生;堂兄唐定国,袭职,其累世家谱。其兄弟三人,大哥唐实颖,今以明经,授卫辉汲县教谕;二哥应麟,庠生;其是排行最小的。

4、按照睢阳唐氏家谱,有宝公、宾公,但将宝误为保,宾误为彬字,名字传错了。其后人也不知道宝公、宾公为贺祖的兄弟。现在知道二百余年之错误,更正了宗族的辈分。

裕公之后的睢州唐氏几世均为武人,记载不详细,至到唐祯麟的曾伯祖都阃公,因崇尚文学,命祯麟祖,唐文焕,号心宇,苦志勤学,人庠序,屡次参加考试,没有考取功名。


都阃公后来督促祯麟的父亲唐敬弦,号绪云,尽力读书,刚开始,远近闻名。但数次科举考场后,忧郁而终。


我们兄弟同情父亲之志,着急忧虑,苦心思考,有幸以赖祖宗的神灵保佑,弟中了举人,兄考上贡生,正逢明、清朝代更替时期。虽然不能显耀前人,但可以慰藉祖宗。

最后希望能得到一篇抄录的《金华胡翰族谱序》。


5、知府公,即八世祖君用公,其第三子,实公,在元末避兵灾,迁居到池州。

早些年,本里甲户朱干的父亲,曾经在池州做买卖。恰逢上元节,偶至一官宦宅子,看到其灯笼(过去一般喜欢在灯笼等上标有姓氏),知道姓唐,其家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庄重,此时宅主听到朱说话,因此问籍贯何处?悉数告之。

唐姓宅主遂询吾族,说是同宗,因兵乱散处四方,于是留朱饮酒,并且临别赠送礼物,嘱托朱致意吾族,说过些时日,率子孙北渡长江,拜祀祖茔。

后来因为巢湖一带兵寇屡屡生变,竟然没有来,为此很愁怅。

传说后来查访,并非想攀附其有钱,是祖宗的一脉,不忍心下落不明。

6、含山县本家冠贤先生发甲,曾经有捷报来祠堂。族人因为恐彼来祭祖,难以承应,未曾前往祝贺,甚为憾事。


传说从唐疃内迁去柘皋唐牛车湾下的本家。

查相关资料知:唐冠贤,字泰初,含山县人,雍正丁未年(即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知孟津县,值岁旱,力筹赈济,详请贷谷一千余石,全活无算(提供帮助,救活的人多得无法计算),孟津士人素钦其文望,祖率请正,尽心诱掖(尽心竭立,诱掖指授)多所成就。

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澄海县,线练治理案无霄牍(办理公务干练、及时,桌案上没有过夜积压公文),五任八载诸废成,修邑有夺予河,县亘数里,治河田数千倾昊。

7、早先年,曾经有数人往忠庙烧香。到祠堂查谱,系竹丝墩(俗称秀才墩子,今中份唐)分支,将议立祠堂,来查宗谱,是从中分十一世分支的。

之后数年,又有介臣之后,字裔珩,唐朝珍;圣嘉之后,字冀彧,唐尤文;际云之后,字西兰,唐芳;六分之后,字珩琠。四人备有三牲至祠堂祭祖,又有土产物品馈赠族中长辈,心意甚殷勤,我们祠堂内至今竟未报答,实在是缺礼,非常抱歉。

中分本家,在合肥城内,曾经遇到一苏州府唐姓人,因为问了彼此祖籍,对方说是质公之后,不知是否记住,以后再查也可以。


【延伸语】

晋阳唐氏十八户唐族人在续修谱,一直在努力尽可能寻找族人,包括外迁的族人,都是同宗的族亲,过去受社会条件的影响,寻亲非常困难。

正如谱书上所说睢州一支,假使没有唐祯麟路过巢邑,访问我们族,哪知道祖上贺公还有子孙,能力卓著,出仕任职,谈论《诗》、《礼》的人?

所有的寻亲,也如谱上所述,不是攀附,而是不忍心祖宗的支脉遗落,遗落了祖宗的子孙,是对先祖的不尊。


《遗裔记》所描述的寻宗亲,在今天续谱建祠过程中,任然有借鉴意义。

今天的条件比之前好多了,寻亲应该更便捷,但存在时间久远,老谱资料丢失的不利,这就需要族人们艰苦搜寻,不懈努力,我坚信肯定是有成果的。

各位家人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强国富民和振兴家族而奋斗!!!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