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丝绸厂,藏着六代南充人的青春

2019-07-04   看四川杂志社

枯黄的落叶铺垫在老旧石板上

连接起去往四合院

老茧库、老厂房的阡陌道路

游人织起张张笑脸

“哐当哐当”

一列老式小火车正载着游人和阳光

穿越在六合丝绸厂百年的丝绸记忆之中


六合丝绸厂 —— 一个拥有大量工业遗址的明珠,传承千年,记录着南充蚕桑的发展轨迹,承载了一代代人的青春。

前年秋冬,我第一次去了南充都京镇的六合丝绸厂。都京镇位于南充市高坪区,嘉陵江中游东岸,与顺庆城区隔江相望,距广安84公里,自驾经沪蓉高速南充高坪出口下,需时约1小时10分钟。

迈进六合丝绸厂,透过斑驳的光影,踩在轻柔的落叶之上,手指拂过厂内的煮茧车间、立缫车间、复摇车间、自动缫车间,又走过茧库、职工食堂、宿舍,每一声呼吸,每一次驻足,每一个凝视,都是六合丝绸厂百年丝绸记忆中的一帧画面。

过 去

天上取样人间织

满城皆闻机杼声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南充早在3000年前的巴子国时期就已盛产桑蚕。

几千年来,南充民间妇女“蚕桑纺绩,咸勤厥职,不以刺绣为工”,故而南充制丝织绸技术在古代就有较高水平。

西汉时期,丝绸成为朝廷贡品。唐代,“果州之绫已为重于长安”,又从长安“出口”日本,日本皇室将其珍藏并视为国宝。明代,南充之绫因比苏杭之绫较为疏松,“惟其疏松故最适于书画”,所以明代书画名家如董香光、杨龙友多乐用绫,其绫皆自南充出。

百年六合

丝绸源点

时光倒回1987年,六合丝绸厂的“金鹿牌”生丝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鹿鹤碑因此而建,激励了一代代丝厂人。当时,丝二厂(原六合丝绸厂)的职工最多时达到了上万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万人工厂。

丝绸厂的建立,离不开一个人——张澜先生。

1912年,张澜在今天顺庆区南门坝创办果山蚕业社,传授孵蚕种、栽桑养蚕、改良蚕种的新技术,并购置60部脚踏缫丝车缫制扬返丝,首创了南充缫制匀度扬返丝之例。


后来张澜与盛克勤等人集资白银5万两,在今天顺庆区学院街创办六合丝厂,并于1929年迁至南充县都京坝——这就是六合丝厂的前身。

当 1931 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国内,上海丝价猛跌,也影响到了南充,致使境内各丝厂歇业。为了共渡难关,六合丝厂和南充另一家丝厂合并更名为同六丝厂,成为当时四川省第一大缫丝厂。

险渡危机后,四川省政府将四川大华生丝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改组成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官商合办,同六丝厂更名为四川丝业公司第二制丝厂,简称“南充丝二厂”。

到 1941 年,四川蚕桑业出现转机,南充丝二厂抓住机遇,招收工人、蚕丝绸技术人员、留学海外精通蚕桑业的人才,并添置设备,扩大生产,创造品牌。 一系列的创举给未来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到来,全国工业经济迅速复苏,丝二厂年产值在9000万元左右,1990年突破亿元大关。这个生产规模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甚至堪称亚洲第一。


想当初能走进这个大门是多么骄傲自豪的一件事!在那个平均工资并不高的年代,在丝厂工作就能养家糊口,当时口号是“幺妹幺妹快点长,长大好进丝二厂,伙食巴适工资高,军官干部随便挑。”

那时的六合丝绸厂,就像一个独立的王国,过着自给自足、不被外界打扰的安稳生活,这里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小吃店等等配套设施,一切都安排的巴巴适适。

然而,随着市场全球化成为时代必然,江浙丝绸、国外丝绸的异军突起,南充丝二厂产销脱节,步入困境。

后虽经政府改制成立了南充嘉丽华丝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但终因其产品的研发能力弱、技术设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而破产。1996年,“嘉丽华”剥离出有效资产,组建四川南充六合集团公司。南充丝绸的空前盛况就这样落下帷幕。

未 来

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没有一成不变的岁月。

缫丝机旁的“丝绸人”已经换了六代,这六代人传承百年丝绸工艺,见证南充丝绸业的变迁。

在世的老厂职工中,有的人已经98岁高龄了。他是曾经“丝绸人”中的一员,他记忆中的南充丝二厂, 还是那片被嘉陵江和农田环绕的老模样。

随着“丝绸女神”的归来和南充丝绸厂畅销海外,遍地金黄的丝绸厂带给我一种新起点、再出发的历史苍茫感。

也许再过两年,你还没警觉,这里就高楼林立,只留下往事让我们慢慢回味。

谁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有第二个“亚洲”第一万人大厂,但是这份记忆与荣耀,是南充人永远会传承下去的。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