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子的眉山变形记

2019-10-22   看四川杂志社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正如没有一只兔子

可以活着走出四川

一根眉山的竹子

也很难以“原生态”的姿势走出眉山

在眉山

每一根适龄的竹子

都面临着“被腰斩”的风险

四川眉山人苏轼曾说:

“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钟灵毓秀的眉山

走出了苏轼这样的千古文豪

也孕育出了千年的竹编文化

眉山境内遍布竹林

(眉山竹林)

无数慈竹在这里拔节生长

当长到不同年龄时

就会被处理成竹条、竹篾、竹丝

被手艺人编织成各种工艺品

从日常生活所用的

簸箕、竹篓

到用于观赏的竹编画作

眉山的竹子在能工巧匠的手里

变化成可用可玩可观的各种物件

青神竹编

作为眉山市青神县特产

其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可追溯到古蜀时期

01

千年传承

蜀王蚕丛氏教民农桑起,青神先民就用竹编“箕”养蚕。青神境内汉墓中出土的“执箕俑”就是很好的佐证。

到唐代,张武率县民编竹篓填石拦鸿化堰,引水灌溉农田。旧县志载:“竹石垒者几多丈。”

民间普遍使用竹编篼、筐、篮,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岩寺摩崖造像及题刻中就有唐代咸通元年( 860年)的“提篮观音” 。

明代,青神县人余承勋进京考中进土后任翰林院修撰,所用的竹丝书箱、膳食盒均以竹丝编制而成,非常精美。

清代,青神精美的竹编宫扇,被列为朝廷贡品;抗战时期青神人将写有“抗战到底”的细竹丝斗笠用以慰劳抗日将士。

新中国成立后,青神竹编工艺不断发展创新,名人字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精美竹编艺术品几可乱真,受到人们广泛喜爱。

02

精巧工艺

竹编之美,在于造型的质朴和纹理的精细,更在于一丝一缕间透出的秩序感

沉淀了千年的技法在匠人们的全神贯注下幻化凝练,一件工艺品便是一个坐标轴:横向成纬,遥跨东西;纵向成经,连接南北。

数十年如一日地编织,不骄不躁,拼接整齐,起起落落间,像是亲自日行八千里,看过了历史的云和月。

“砍竹”

做竹编,首先要砍竹。选竹也是一门学问,竹子要挑又长又直,一年青两年青的慈竹,竹节之间的距离不能太短,而且不能太老或者太嫩。

看准了,竹编艺人手起刀落,开始砍竹。竹叶上的露水于砍竹时震动掉落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

“刮皮、分篾、抽丝”

获取了最基本的原料,还要经历刮皮、分篾、抽丝。从竹子制成薄如蝉翼的竹皮,然后把竹皮分成1厘米宽的竹线;每一根竹线还要再分成48根甚至64根比头发丝儿还细的竹丝,难度和工程量可想而知。

“系列”

青神竹编分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瓷胎竹编三大系列。

  • 平面竹编是以国画、汉书、木刻的手法对名家书画等进行再创作,其中精品平面竹编以每平方厘米织入48根以上薄如蝉翼的竹丝为标准,其作品犹如以笔描绘于纸上,纤毫毕现、尤为细腻。
  • 立体竹编是用横截面为矩形的竹丝编制成立体造型,具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并重的特点。


  • (立体竹编)
  • 立体竹编造型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竹编炊具与餐具类,还有竹编壁饰、竹编花篮、竹灯罩、仿生动物与人物竹编,以及竹编鞋帽等,造型多样,工艺巧妙。
  • 瓷胎竹编是指在光洁的瓷器外面用竹丝编织外套的一种特色工艺品。这种工艺始于清朝光绪年间,一般选用两至三年的光滑无斑的上等慈竹编织,瓷器则选用景德镇白瓷。

竹编与瓷器的完美结合,不仅发扬了传统的竹编手工技艺,也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03

扬名世界

去年4月,结束了四川之行的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时任总理库尔茨从成都启程离开。与他们同时返程的,还有来自眉山青神的二两竹丝——名为《融》的瓷胎竹编

而就在一个月内,泰国公主诗琳通、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也相继收到了代表四川竹文化的“土特产”:青神竹编

“青神竹编能作为礼物送到友好国家,我感到非常的激动和自豪。”国际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青神县竹编协会会长陈云华说起此事,难掩兴奋。

送给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的竹编作品《国宝图》,正是选用青神特有的优质慈竹,经数十道工艺制作成薄如纱、细如发丝的竹篾,耗时20余天,手工精编而成。

青神竹编《中华国宝图》

“喀麦隆也产竹,去年我还去过喀麦隆,教当地人编竹子。” 陈云华说,“或许因为这样的关系,送上一幅竹编,更能见证两国人民的友谊。

而在陈云华的记忆中,青神竹编作为礼物送给外国友人,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

1997年,竹编《邓小平》通过驻荷兰大使赠予荷兰友人。2001 年,向泰国外贸部部长赠送竹编《九鱼图》

2002 年,向俄罗斯代表团赠送竹编《熊猫》

……

“最早的一次,应该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陈云华回忆说,成都市竹编工艺厂定制了100个竹编密码箱,送给了39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当时反响很好,外国友人大为惊艳,都说简直没想到竹子可以编成这样。”

2006 年,陈云华创作的竹编作品《清明上河图》,卖出了 10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1克竹丝要值3000多元,远比黄金还贵。

20多年间,青神竹编作为四川“土特产”,通过各种渠道,送往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产品已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 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传达着中国工艺的至臻境界

(陈云华竹编大师向外国友人传授竹编技艺)

04

持续发展

小小的竹子,不仅富了当地,也像一座桥一样,搭起了四川与世界友谊的桥梁。

2001年起,国际竹藤组织就把培训基地设在了青神,首期培训班,就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56名学员,到青神学习竹编技艺。

陈云华说,全世界大概有60个国家和地区产竹,而目前国际竹藤组织已有超过3个成员国。

“学习竹编技艺后,这些国际友人可以回到家乡,大力推广使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帮助很多地方消除贫困。”

据统计,2005年以来,青神共培训巴西、厄瓜多尔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贫困人口5000余人

基于眉山对世界竹产业的贡献,2017年眉山市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从2018年起每年举行国际 ( 眉山 ) 竹产业交易博览会。今年的竹博会于9月底在青神县举行。

竹家具、竹子做的自行车、竹房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竹世界,在青神呈现。

(竹房子)

“从小编竹子,从来没想过,竹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世界人民的生活。”陈云华感慨道。

当前,眉山市政府已将青神竹编的保护与发展纳入“十三五” 规划,加大对青神竹编的生产性保护力度,全域动员、整体联动、整合资源,推动青神竹编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将竹编产业做成产值过百亿、带动百万人就业的“双百”产业

(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的缩影——中国竹艺城)

同时,眉山、青神两级政府在面向市场的设计关上求突破,加强与高校、专家的合作,不断研发制作出让广大消费者看得上、买得起、带得走、耐欣赏、可实用、能收藏、能升值的竹编工艺新品,并从功能上分生产用品、生活用品、观赏品三大类,使传统的竹编工艺实现多样化、 市场化。

(青神千人编竹编)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青神竹编

影响着眉山人民,甚至世界人民

生活的各处细节

这大概是眉山竹子变形记的

最后归宿

- THE END -

图丨部分网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