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汉服第一城的前世今生

2019-10-16   看四川杂志社

喜欢逛街的娃儿有没有发现

成都街头穿汉服的人也太多了

偶尔从身边飘过一个轻纱薄袍

成都的街道就是东方秀场

在地铁站,与穿汉服的人来一个不期而遇已不是稀奇事;在商场餐饮店里,你可能要随时做好与一个穿汉服的人拼桌的准备;就连在酒吧,坐在你旁边举着鸡尾酒杯的,可能也是一个穿汉服的人。

这一切都是成都最稀松平常的生活片段,就像嬢嬢搓麻、大爷喝茶一样自然。

图片来源:中新网 摄

仿佛一夜之间

成都大街小巷尽是“穿越而来”的年轻人

2019年9月12日,在成都锦里古街举行的盛大汉服“穿越”活动中,三千余名汉服“同袍”鱼贯而入,还原祭月、“三桥走月”等中秋传统活动。

动图来源:四川新闻频道

来自全国的三千余位汉服爱好者聚集,一片朱、紫、绯、绿、青的颜色中人流穿梭,苎麻和蚕丝布料擦肩而过,让人仿佛穿越到了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

《周易·系辞下》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从江湖至庙堂,衣着装饰,不仅反映着民俗百态,更彰显着历史的演进和规制的变迁。

近十年来,伴随国潮的回归,中国上下开始掀起一阵“汉服热”。而地处西南的成都,成为全国“汉服第一城”

在这里,汉服商家数量全国第一、购买汉服全国第一、汉服产业总产值全国第一

在2006年,全国的汉服商家不超过30家,到现在发展到800多家,成都自己就占了66家,稳居第一!

天猫《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购买汉服人数同比增长92%,而在购买汉服最多的城市TOP10中,成都竟然排名全国第一

成都如今的汉服成绩有迹可循,“汉服第一城”的文化、工艺基因从千百年前就开始发力了。

千年基因

四川成都的历史,“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汉民族一直以来都以华夏民族作为美称,这其中的“服章”就是指中国传承千年的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

汉服

对于汉服,不少国人仍保持着“汉代服饰”这样的印象。其实不然,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指的是从黄帝时代到公元17世纪中叶,流行于汉族居住区、具有汉民族文化元素的服装和配饰体系。

换句话说,汉服几乎囊括了清代以前中国历代服装。一件制作精良的汉服,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

汉服的布料自黄帝以来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

作为自古被称为“蚕丛之国”的宝地,成都的丝绸业名噪千古,蜀锦更是位列“中国四大名锦”。

由丝绸绞练染织而成的丝制品,叫作锦;锦与织金、罗、绫并作为最昂贵的织物;锦中,蜀锦美誉天下,北宋朝廷在东京专设“绫锦院”,就是为了网罗天下蜀锦织工,好为贵族制作礼服,宋锦由此而来。

成都,汉服第一城的前世今生

说到这里,成都与汉服的渊源也就越来越明晰——由于蜀中蚕市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成都之蚕市,因此,成都从这时起便有了“汉服第一城”的文化与工艺基础。

古色古香

这里的建筑,从锦里宽窄巷子,到武侯祠望江楼,少城古风历经千年依然鲜明,正是汉服出游最好的背景板。

锦里

包容开放

在成都,你可以毫无拘束地追求自己爱的汉服,穿着汉服出游,已经成为成都稀松平常的事。

据网友统计——成都是全国所有城市里“奇装异服”最多的城市。

汉服、水手服、cos装……数不胜数,穿着走在路上,也不会招致太多异样的目光。路人只会说“哟,这个帅哥(美女)还可以哦”。

在成都三圣乡,百名外国友人穿古装、秀方言说唱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包容度有多大,决定了它的魅力值。

正是因为成都强大的包容性和舒适的环境才造就了这里多样化的服装文化。

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汉服推动者。

出生在成都金堂县的吕晓玮从小就热爱传统文化。然而,2005 年,在她购置了人生中的第一件汉服后,穿上汉服、坐着公交前往锦里,却被车上的人误认为是日本人;在她参加大庙会等民俗活动宣传汉服时,有人嘲笑她“吃饱了没事干”。

一次次不完美的出行,让吕晓玮意识到,唤回断层数百年的文化记忆并非易事。然而,一个遥远的梦开始苏醒了,吕晓玮想开一家汉服店。

吕晓玮的老公孙异是一位独立音乐人,上网时偶然发现了名叫汉网的网站。这个白天在家写歌创作,晚上穿梭于各大酒吧的小伙,忽然之间被汉网“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口号击中。他开始认真研读汉服文化,邀上好友几人,一气呵成,创作出了歌曲《重回汉唐》,而这首歌的名字也成为了吕晓玮汉服实体店的名字。

2006年,吕晓玮的第一家汉服店,也是全国最早的一家汉服实体店在成都顺利开业。

当时,吕晓玮这种行为是不被看好的。“我们算是成都早一批做汉服的人了,那个时候大家都还没有统称这种服饰为汉服,有‘华夏衣冠’‘汉衣冠’ ‘华服’ 等各式的称呼,但不管怎么称呼,大家的目的都是很明确,就是复兴汉服文化。 ”吕晓玮说道。

筹备了数月,开业当天,微风和煦,阳光耀眼。为给自己的小店造势,媒体出身的吕晓玮邀请了前同事来报道,也邀请了汉网上的“同袍”来走秀。但看热闹的很多,买的人却很少。第二天《天府早报》的报道标题就成了《全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开业不开张》。

为了普及汉服文化,吕晓玮联系上当时的华西都市报副主编,想借媒体的平台来普及和推广汉服文化。在这之后不久,龙泉驿区政府就找到吕晓玮合作第一届桃花节活动的宣传工作。

意料之外的机会,吕晓玮抓住了。也正是这一次宣传的助力,吕晓玮的生意总算有了起色。

之后的日子里,吕晓玮与老公孙异一起把汉服店做大做强。他们的目标是把汉服店开遍全国,让每个城市都有汉服实体店。她甚至给自己孩子取名“孙兴汉”。“如果可以, 我会让我的孩子也做这样一件事,继续发扬我们的汉服文化。”她说道。

汉服头饰

同时,在这十余年间,越来越多的汉服文化爱好者、组织、机构加入进来,“汉服热”日渐升温。

在《2018淘宝汉服商家产值排名》前十名里,吕晓玮的“重回汉唐”汉服品牌位居全国第二,且成都的汉服品牌占据了四个名额,成都的总产值达到了全国第一。

10年前,天涯社区的一篇帖子里有人说:“汉服没有民间基础了。复兴不大可能。”

同一时间,正在读高一的黄国欢刚入汉服圈。这10年里,他见证了成都汉服圈从最初的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小众爱好团体,壮大至今日大型活跃社团并存、“ 合纵连横”的情形

四川歌舞剧院汉舞演出

社团

落子无悔,庆幸与汉服结缘。现在黄国欢已经是圈内的知名人物。他说,成都汉服圈,已有两万人之众,从社团数量、规模以及活跃程度来讲,成都可以说是全国最大的汉服圈所在地了。

紧挨着热闹非凡的春熙路的香槟广场,曾一度冷清到只剩西头的眼镜店和东头的摄影工作室没有关张,但因汉服店的进驻,人气一下就被盘活了。

汉服一条街

现在的香槟广场,摇身一变为“汉服一条街”。至少聚集了30家左右的汉服店,除了几家直营店外,大多为代理店。部分店铺既售卖也租赁。全国知名的品牌如钟灵记、如梦霓裳、重回汉唐等聚集此地,人气居高不下。

位于天府广场的花朝记汉服店在开业当天,抖音上相关视频点赞量累计就超过10万人次。线下店面的人气和汉服爱好者聚集的热闹氛围,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

襦裙的清丽可爱、曲裾的端庄大方,一针一线保留着的古韵,如今仍在闪闪发光。

在全国上下掀起的汉服文化热里

成都是浪潮的中心

与众不同的汉服透露着文艺复古情怀

古典优雅,温婉优美

穿一身汉服,在成都来一场穿越旅行

遇见千年之前的自己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