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莫测的舍利到底是什么?其实它的本义就是指佛陀的遗体、骨灰

2019-09-29   梦露居士读国学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在佛教中有一种神奇又神秘的东西——舍利子,据说很多高僧圆寂后火化遗体,会得到很多五彩斑斓、晶莹剔透的宝石状东西,这就是舍利子。舍利子被很多信徒认为是高僧修行圆满的证据。


神秘的舍利子究竟是怎么来的?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回答:舍利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舍利是一个音译词,来自于梵语:शरीर śarīra,又译作设利罗,意思是为尸体或身骨,常指骨灰。现代高僧印顺导师在《舍利子释疑》一文中说:

舍利是印度语,或译作室利罗、设利罗:译义为“骨身”,“遗身”即死后身体的总称。……依于尊敬遗体——全尸或骨灰的道理,就是生前剃下的发,剪下的爪,还有牙齿,都是遗体——舍利而受到尊敬。所以佛教中,有发舍利、爪舍利、牙舍利,及发塔、爪塔、牙塔等。

据说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他的遗体经过火化,留下很多骨灰和遗骨,被八位信仰佛教的国王平分,并散于各地。

释迦牟尼的舍利,模样平平无奇。比如南京大报恩寺出土的佛顶骨舍利是浅褐色,呈蜂窝状,看上去和一块普通的石头并无区别。但释迦牟尼的舍利不珍贵吗?当然不是!对佛教徒来说这块舍利珍贵无比,因为这块舍利可以寄存对佛陀的怀念,可以激励真佛弟子努力修行。


所以舍利本不神秘,也无神异之处,只是寄托了佛教徒对于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信仰与追思而已。

但是后世高僧大德烧出的舍利中有很多结晶体,被称为舍利子。这些舍利子绚丽夺目,有的晶莹剔透,有的五彩绚烂,就像珠宝玉石一样,而且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到最后甚至连在家居士,如南怀瑾也能烧出舍利子来了。

有人说,五彩绚烂的舍利子是高僧修行境界的象征。但居士我不明白的是:

佛教中最高境界的释迦牟尼佛,烧出的舍利平平无奇,而后世高僧的舍利子一个比一个璀璨,难道后世高僧的境界比释迦牟尼还要高吗?

况且对舍利子的崇拜也不符合佛教“色即是空”和“五蕴皆空”的教理。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有四大和合而成,只是暂时的存在物,像梦幻一样虚假,像泡影一样短暂。佛教采取火葬,也是为了让身体尘归尘土归土,不留一丝挂碍。那么修行者的身体又怎会烧出绚丽的舍利子呢,这岂不是证明四大不空吗?


那么后世高僧们烧出的那些绚丽夺目的舍利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有人认为,高僧们火化时,会陪葬很多珠宝玉石。而寺院的火化不会采用殡仪馆的高温火化炉,是用柴火烧,因此温度不够高,很多珠玉不会被或烧毁,就成了所谓的“舍利子”。

尼泊尔火化现场


也有研究指出,将人的遗骨在温度摄氏600到1,600度之间进行低温焚烧,骨头内的碳酸钙便有机会与人生前摄取的多种盐类结合,烧结出漂亮的陶瓷状结晶,即是舍利子。现在出现了多项专利技术,用来仿制类似舍利子外观的制品。这些仿制品均是以人的骨灰作为基本材料,在添加了特定的化合物之后制做坯胎,而后烧结制成的。

此外还有一种舍利叫做感应舍利,又名影身舍利,是佛家弟子们用玉石玛瑙等珍稀材料特制的,替代真正的舍利接受信徒的膜拜。

现在大家看到的那些光彩夺目的舍利子,大体不出这两种情况。


最后给大家出一道思考题:

对于佛顶骨舍利,中国古代很多佛教典籍都有描写,外形并无特异之处。如《洛阳伽蓝记》卷五说:

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闪然似仰蜂窠。

《法苑珠林》卷二九说:

广二寸余,色黄白,发孔分明。

《法显传》说:

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

《大唐西域记》卷一说:

面广寸余,其色黄白,发孔分明。

然而现在搜索佛顶骨舍利的图片,可以看到舍利上布满了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颗粒。


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