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回向”吗?这是佛教重要概念,代表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2019-10-14   梦露居士读国学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在佛教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回向。佛教徒在念佛、念经后,总要念诵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

那么什么是回向呢?为什么回向这么重要呢?

“回”就是回转,“向”就是朝向,“回向”的意思是修行者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回转给一切众生,这么做可以使修行者自己趋入菩提涅槃。


关于回向的分类,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说法,比如:

慧远在《大乘义章》中将回向分为三种:菩提回向,回转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种德;众生回向,回转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法,给予其他众生;实际回向,回转自己的善根,以求平等如实法性。

华严宗认为有十种回向,分别为:回因向果、回劣向胜、回比向证、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自因行向他因行、实际回向,即回事向理、回差别行向圆融行、回世(世俗事)向出世(求佛道)、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

净土宗认为有两种回向:往相回向,将自己过去及今生的所有功德回向给众生,希望与众生共同往生净土;还相回向,往生净土后,生起大悲心,慈航倒驾,再回到娑婆世界教化普度众生,希望与众生共成佛道。


但是,不管理论上讲回向分为多少种,只要记住回向是将自己修行所得的一切善根功德,都回转给众生,就可以了。

回向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回向中孕育着悲和智的种子。

所谓悲,就是大悲心,愿意普度一切众生。

中国汉地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之所以自称“大乘”,是因为强调“自利、利他,利益一切众生”,是能够装载、度脱一切众生的、无限大的运载工具车。回向是将自己的功德回转给一切众生,希望能和一切众生同成佛道,因此体现了大慈大悲的大乘佛教精神。


所谓智,就是般若智慧,就是领悟诸法皆空的智慧。

因为明白诸法皆空的道理,所以不执著于修行的功德果报,将其回向给众生,这体现了修行者的般若智慧。所以《华严经》中说:

不以取著业故回向,不以取著报故回向,不以取着心故回向,不以取着法故回向,不以取著事故回向,不以取著因故回向,不以取著语言音声故回向,不以取著名句文身故回向,不以取著回向故回向,不以取著利益众生故回向。(《华严经·十回向品》)

佛教认为,拜佛、念经、修行是有功德福报的,但是很多人执着于这个功德福报,把拜佛、念经、修行看作是同佛菩萨做交易,他们去寺院拜佛,就是为了获得现实的利益,这样的人根本没有佛学智慧,也无法领悟回向的作用。

“悲”和“智”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涅槃解脱的关键所在。所以对于佛教来说,回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