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造车一地鸡毛 颠覆者恒大后来居上

2019-12-30   汽车大事记M

2019年中国车市即将在踉跄下行中落下帷幕,今年前11个月9.1%的跌幅给整个行业笼上了厚厚的阴云,汽车业遭遇20年来首次下滑已成定局。

身处其中的汽车企业,无一不深深感受到了这场市场的寒意,绝大部分车企都在飘绿的惨淡业绩中苦苦挣扎。这其中,没什么根基的造车新势力,更是首当其冲遭遇灭顶之灾。

在车市寒冬和资本寒冬的双重打击下,造车新势力们的处境极其艰难,裸泳的PPT企业基本已被宣告出局,走下PPT实现量产交付的企业也举步维艰,落得一地鸡毛。

全球汽车业正面临百年一遇的大变革,跨国汽车巨头都在极力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试图占据下一个市场制高点。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却没有诞生一家足够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这在中国力量崛起的全球新格局下,显得很不合时宜。

老一批造车新势力已经被证明难堪大任,而以大战略、大目标、大格局和大决心进入新能源汽车业的恒大,开始展露出后来居上的强大实力。


造车新势力为何集体陷入僵局?


没有人怀疑,在"新四化"浪潮下,全球汽车行业面临百年一遇的巨大变革。

在环境与能源的双重压力下,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燃油车禁行时间表,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德勤(全球最大的会计和金融服务公司之一)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将占据约70%的份额。

传统燃油车技术门槛高、投入周期长,让外来者很难立足;相比之下,摈弃了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些需要严重依赖时间积累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则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入局机会。

于是,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短短几年时间,国内新冒出来的新能源品牌多达数百个,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有好几十个。

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好时代,从中央到地方,大量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上千亿新能源补贴狠狠砸下去,我国从2015年起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市场是足够大了,可叹的是,没有一家足够强大的新能源车企拿得出手。

经过短暂的风光之后,当新能源风口停摆,众多机会主义的造车新势力,重重摔落在地。

头部企业们都无可避免出现资金短缺,即使是融资最多、已率先上市的蔚来汽车也在裁员,其余尚未交出量产作品的企业处境更是糟糕,多家企业已经在破产倒闭的边缘。

搞笑的是,本该在今年10月举行的上海新能源车展延期到明年8月,原因就是有30多家参展企业已经倒闭。

才刚刚兴起两年的新势力造车热潮,难道这么快就要偃旗息鼓?上百家造车新势力中,至今竟然没有一家有能让人看到成功的希望?

显然,这些新势力们太小看造车的难度了。事实证明,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首先是资金方面,需要至少数百亿资金的支撑,很少企业能吃得消。造车新势力依附资本而活,但在资本寒冬下,这些曾经炙手可热的新势力突然间被冷落,生存难以为继。

其次是核心技术,新能源车的核心是三电系统。虽然一些互联网造车企业在智能网联技术上有一定优势,但"三电"技术却大部分一穷二白,电池、电机、电控和其他零部件全靠买,最后组装成一台车,这样造出来的车自然得不到市场认可。


谁建立了新能源汽车业最好的根基?


众多造车新势力失败的教训表明,这个被众多跨国巨头虎视眈眈的产业,其运作难度远远比想象中要大很多。

造车要获得成功,资金和核心技术是两大根基;像造房子一样,根基扎得深不深,往往决定了这栋大楼能盖多高,企业能走多远。回过头来看,众多造车新势力仅仅靠融资而来的一两百亿的资金,以及匆忙整合的非核心技术,早就注定了走不长远。

近年来中国力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认可,在手机、高铁、移动互联网应用和5G新一代通讯技术等领域,更是引领全球产业的发展。难道在百年一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机会面前,就没有一家中国汽车能够扛起民资力量的大旗?

或许,有一家企业的实力和潜力被大家忽略了,这就是在足球和房地产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恒大集团。

11月12日,在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现场,包括206家全球汽车产业各领域龙头企业(不乏世界500强企业)CEO及高管在内的1100多人汇聚,60位CEO齐刷刷涌上台签约。

在中国数十年的汽车工业历史中,从来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邀请到这么多汽车领域的顶级企业同时站台。恒大用一场汽车行业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史诗级峰会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更表明汽车产业链相关龙头企业对恒大的信心。

经过紧锣密鼓的布局,恒大已经建立起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完善和稳固的根基,包括有:

· 与德国hofer合作,获得全球最先进的三合一动力总成核心技术;

· 收购荷兰e-Traction和英国Protean,拥有代表动力总成未来发展方向的世界先进轮毂电机技术;

· 收购卡耐新能源,拥有了顶尖动力电池核心技术。

目前,无论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在三电系统技术上的积累也相当浅薄。就动力电池一块,自主研发动力电池的车企只有比亚迪、丰田、特斯拉等少数几家。反观恒大,一番操作猛如虎,新能源汽车最为核心的"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悉数到手。

除了"三电",恒大还与德国BENTELER和FEV集团合作,获得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汽车3.0底盘架构知识产权。该3.0底盘架构耗时三年半研发,集成了最先进的动力系统、悬挂系统、控制系统和制动系统,代表了行业最高水准,恒大借此可节省三年多的研发时间(研发制造周期一般需要五年)。

恒大通过"买买买"的模式,快速建立起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最好根基,这种做法绝对是前无古人;可能正因为如此,外界对于恒大这样"第一个吃螃蟹者"难免诸多质疑,但新能源汽车业百年一遇的重大机会稍纵即逝,就像恒大足球高薪引进大牌教练与明星球员一样,站在更高的战略维度去实现愿景,无疑要比依靠自身缓慢的技术积累更有希望成功。

许家印造车一年内的密集行程

除了汇聚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恒大为造车投入的资金亦相当惊人。

据不完全统计,恒大在造车的道路上将花费超过3000亿元,比其他所有造车新势力的总融资金额还要多,这样阔绰的新造车企业找不出第二家。而且恒大不缺钱。作为"地产一哥",恒大2018年核心净利润783.2亿,现金流超过2000亿。恒大方面还表示,未来五年内不会再涉足类似新能源汽车这样的其他大产业,为进军新能源汽车除去财力之忧。


换道超车的恒大才是行业颠覆者?


相比恒大集团千亿级的资金投入和汇聚全球智慧建立的核心技术,此前的造车新势力基本就是小打小闹。可以说,恒大不是普通造车新势力,它更像是新能源产业的搅局者和颠覆者。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恒大的业务不仅仅是整车研发制造,还涉足电池电机、销售、充电设施甚至产业基地,这在所有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当中是绝无仅有的。

从布局之初,恒大就带着广阔的国际视野和长远的发展眼光。

恒大新能源汽车的目标是,"3到5年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所以一上来就规划了10年500万辆的产能,首期产能就有100万辆。要知道,2018年全国才卖出120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纯电动车才70万辆左右,恒大首期的产能就超过了2018年全年纯电动车的销售量。

如果你了解恒大掌门人许家印,你应该不会感到惊讶。许家印的做事风格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强。所以,恒大能在房地产、旅游、健康等多个领域都取得非凡的成就,就连进军足球也实现中超八冠王、两夺亚冠。

凭借雷霆万钧的作风称霸多个领域的许家印,也把这种雷厉风行带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

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研究总院在创立之初便缔造世界汽车工业史上两大创举:一个是联手德国FEV、德国EDAG、德国IAV、奥地利AVL、加拿大MAGNA等全球五大汽车工程技术龙头,共同研发15款车型及关键技术,且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另一个是与15位世界顶级汽车造型设计大师战略合作,为恒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恒驰"全系列车型提供造型设计。

绝大部分造车新势力自身至今仍不具备整车制造能力,恒大却大手笔地在广州、上海、天津、沈阳等地布下了多个生产基地。

这些生产基地全部按照工业4.0标准打造,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实现多车型、柔性化、定制化生产,可以说在制造上已经甩了造车新势力们不止一个身位。

放眼全球,没有任何一家车企有此大手笔。

作为后起之秀,恒大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造车之路——换道超车。

"弯道超车是跟别人合作,这样尽管可以实现核心技术世界领先,产品品质世界一流,但是很多东西不属于你自己,等企业大规模发展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瓶颈约束着你。"许家印如此解释恒大造车为何选择"换道超车",而不是"弯道超车"。


总结:十年努力,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依然没有一家拿得出手的企业,"弯道超车"的打法已经被证明行不通。恒大独辟蹊径地采用"换道超车"的玩法,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正确的打开方式。

对造车新势力来说,2019年是"生死年",但对恒大来说却是"爆发年"。 在2019年一年时间,恒大就完成了"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建立了包括汽车工程技术、造型设计和零配件供应商在内的三大朋友圈。

虽然现在谈恒大造车的成功为时尚早。不过,恒大集团国际化的视野,长远的发展眼光,清晰的战略逻辑,在核心技术、研发设计、造型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充电服务、渠道流通等领域完成全方位布局,这种前无古人的造车模式,已经是对百年汽车业的重大颠覆和创新。

不按常理出牌的恒大,早已超脱了汽车行业固有思维的枷锁,成为"一切皆有可能"的代名词。2020年,恒大又将给汽车业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