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很多欢乐,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快乐地长大,看着他蹒跚学步,慢慢长大,上小学、上大学、娶妻、结婚、生子。
但是总有一些孩子没有那么幸运,在很小的年纪,因为一些疏忽就再也不能醒来,只留下父母捶胸顿足,痛不欲生,今天梳理了几个案例,就是提醒父母,这样的错误千万不要再犯,悲剧不要再重演。
案例1:宝宝趴在爸爸胸膛睡着了
再也没有醒来
看着下面这样的画风,不知道你是否感觉很温馨?
但是,不知道你是否意识到这个画面背后隐藏的风险。
一位叫Sam Hank的老爸就分享了他后悔终生的一段经历。
当年Sam刚成为奶爸,高兴的不得了,他是一位非常称职的父亲,承担了很多照顾孩子的工作。
悲剧是一瞬间发生的。
那天他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就把还不满一个月的宝宝放在了自己胸口上,觉得能时刻都照顾着他。
图文无关
没多久,Sam看着电视开始有点打瞌睡,看着宝宝也安静的睡在自己胸口,自己也就慢慢睡着了。
然而醒来的时候却发现,宝宝似乎停止了呼吸。
Sam惊呆了,他立即疯了一样的把孩子送去医院,但是当时已经酿成了意外,宝宝去世了。
他怎么都想不到,孩子好端端在趴在自己胸口睡着觉,几个小时之后就死了,
最后医生诊断孩子死于SIDS(突发性婴儿死亡综合症)。
美国儿科学会的Lori 博士解释道,这位爸爸以及全球上万惨剧的原因,就是孩子的睡姿。
也就是说,小孩子趴在爸爸的胸口上,窒息而死了。
很多爸爸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会打瞌睡,本来出于方便照顾孩子的角度,会在睡觉的时候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臂弯或趴在胸口,结果成了孩子死亡的诱因。
这听起来很可怕,也很难以理解。
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一岁以下,尤其是2-4个月的宝宝,因睡在沙发上而SIDS莫名死亡的几率增加67倍,仅去年因睡眠不当而死亡的宝宝中,就有13%是因为在沙发上睡觉死去的。
而这些宝宝,几乎都是死于了窒息。
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1、6个月以前不要让宝宝趴着睡:6个月以前,宝宝头较重,颈部肌肉较弱,手也不够有力,一般人很容易做到的转头或抬头动作,对小宝宝来说却很困难。所以,万一口鼻被堵住,宝宝很难自己把头移开,造成呼吸障碍,甚至导致窒息死亡的意外。
2、床或枕头不宜太软,否则口鼻可能因为陷进去而影响呼吸。
3、最好让宝宝在床上睡,沙发、大人的身上、座椅等对宝宝来说,都不是好的睡眠场所。
案例2:妈妈就去洗个奶瓶
宝宝却永远地睡着了
有一天,浙江的一所医院接诊了一名因呛奶导致窒息的2个月大男婴。虽然医护人员尽力抢救,仍无法挽救这个幼小的生命。
“据孩子家长讲,当天晚上给孩子喂过奶后去洗了下奶瓶,过一会回来就发现孩子的脸陷在被子里,小小的身体趴在那一动不动,也没了呼吸,嘴里、鼻中流出来的全是奶水。
送到医院的时候,孩子就没有心跳呼吸了。该院儿科主任张品忠说,虽然立即采取了心肺复苏,但遗憾的是,孩子没有抢救回来。据医生临床判断,孩子是吐奶导致的窒息死亡。
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孩子和父母就这样天人永隔。实在令人痛心。
事后,孩子的妈妈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如果她在喂奶以后能及时给孩子拍嗝,如果她没急着去给孩子洗奶瓶……
但世间哪有后悔药?因为大人一时的疏忽,导致孩子发生意外的情况时有发生。
希望所有父母都记住这个教训,不要让悲剧再发生。
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1、喂奶后,一定要给宝宝拍嗝:家长搂着宝宝坐在椅子上,靠前坐一些,身子往后靠呈45°角,也就是俗称的"北京瘫",让宝宝趴在家长的肩膀上
手形:将手微微合拢成碗形,不要用手平平地拍打宝宝后背
(如下图所示)
力度:轻轻拍,拍嗝时,妈妈可从宝宝的腰部往上至颈部拍打,直到宝宝排出奶打嗝。
2、喝完奶以后,最好先让宝宝侧睡,6个月以前,宝宝拍完嗝容易吐奶,喝完奶以后,最好先侧睡一会,然后再仰睡。
3、6个月以前,宝宝睡觉时,最好有人看护,虽然并不用一直盯着看,但最好能让宝宝在自己可以看到的范围内。
案例3:7个月婴儿床上窒息身亡
父母却毫不知情
2017年6月15日早上8时许,王先生(化名)照常将女儿哄睡,并将她放在装有围栏的大床上。
10分钟后,他走出房门。9时许,他在门外看了一眼,但没有听到女儿的声响,以为还在睡觉。又过一会儿,他突然发现女儿已经卡在床尾的缝隙里,没有反应。
他赶紧将女儿抱到医院抢救,经医生诊断,她已经窒息死亡。
之后的2个月,孩子的父母沉浸在日复一日的悲痛和自责中。怪自己没有一直陪在女儿身边,后悔没有让孩子睡在自己的小床上,痛恨自己干嘛要买床围……
看了他的微博,对于同样有了宝宝的妈妈来说,这样的悲痛,真的承受不起。
然而,再怎么伤心自责,孩子也不可能回来了。多么可爱的小天使,才走过了短短7个月的人生……
以上图片来源:新浪微博@卖萌货微博
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床围护栏,不要给宝宝用
床护栏虽然很大程度能防止宝宝坠地,但床围和床之间的空隙很容易卡住宝宝,导致另外的危险。
床围四周的包边一般都是密闭的帆布,不透气,宝宝在睡梦中无意识的翻身,有可能把脸贴上影响呼吸,甚至窒息。
美国儿科学会早在2011年,就对婴幼儿睡眠安全和降低猝死风险指南进行了扩充。其中,特地对婴儿床围的安全性进行了补充:
床围可能会导致婴儿窒息、被夹住等风险,不应被使用于婴儿床。
图片来源:美国儿科学会
案例4:爸爸睡太死
将41天的婴儿压死
爸爸睡得太死,却未料在睡梦中夺走了年仅41天儿子的生命。警方接到报警称,张某在睡觉时压住了仅41天大的儿子却不知,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刑事技术人员勘验,死去的婴儿符合挤压死亡的特征。
虽然这样的事情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却真真实实地在我们身边发生,而且还不只是一起两起,小编就听过一个真实案例: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孩子,结果两人睡觉的时候不小心把孩子压死了,后来两人又要了一对孩子,结果又压死了。
真是不知道说什么,既然已经有了第一次的悲剧,为什么还要重蹈覆辙!
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睡觉沉的父母最好和孩子分床不分房
近些年,从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我们提倡孩子和父母同床,这样既方便父母照顾宝宝,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度,比较有安全感。
但是如果父母睡觉比较沉,或者的确比较胖(此处没有歧视),比较容易压到宝宝,还是建议和孩子分床不分房,无论如何,孩子的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案例5:一只泰迪熊引发的悲剧
前段时间,英国发生了一起泰迪熊引发的悲剧。
Dexy Leigh Walsh是一名23岁的年轻妈妈,她18个月大的小女儿Connie有一张自己的婴儿床。婴儿床只有一侧有保护栏杆,另一侧是房间的墙壁。床跟墙壁之间有一些空隙,Dexy怕宝宝摔下去,就用一些小号泰迪熊玩偶塞住空隙,然后又放了一只接近1米长的大泰迪熊玩偶在最上面。
原以为这样,孩子就不会摔下床了。但这些玩偶酿成了比摔下床更可怕的悲剧。
3月6日早上,Connie整个头埋在了泰迪熊下面,两条腿露在外面,已经没有了呼吸。Dexy立刻给孩子做CPR(心肺复苏),其他人打电话叫救护车。但是最终,孩子也没有再醒过来。
Connie晚上睡觉时翻滚到了靠墙那侧,那个巨大无比的泰迪熊没有保护到她,反倒盖在了她的头上,导致她窒息而死。
看完这个故事,真是让人悲痛。一岁半的小宝宝,因为一只泰迪熊,永远离开了人间。而这个悲剧的根源,是妈妈事先没有储备宝宝的睡眠安全知识。因为“不知道”,不小心酿成不幸。
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1、小婴儿的床上不要有枕头,不要有毯子,更不要有毛绒玩具。
2、哪怕是包裹在小床栏杆上的软床围、保护垫对小宝宝来说都是不安全的。
3、宝宝的床垫不需要太柔软,最佳选择是硬质婴儿床垫。
案例6:5岁男童睡梦中死亡
原因竟是吃太饱
早上,5岁的小万吃了妈妈买的糯米鸡又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就跟着妈妈去幼儿园了。
中午吃饭时候,小万的林老师说小朋友不能浪费食物,一定要把饭菜吃完,小万是个乖孩子,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于是大口大口把饭吃完了。
12:10的时候,林老师就叫孩子们回去睡午觉了,唱完3首儿歌,林老师就要求小朋友要进入睡眠了,可林老师发现小万还在玩,还没睡,呵斥几声。
小万跟老师说他睡不着,肚子还饱饱的,林老师说小朋友一定要睡午觉,不然不会长高,之后,小万趴着枕头最终进入睡眠。
2:30的时候,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午睡醒了,陆续回到教室上课,林老师见到小万还没醒,以为迟睡的原因,因此并未叫醒他。
等到20分钟后,林老师过去叫小万的时候,发现怎么叫都没有反应,于是上前摸他额头,才发现小万嘴唇发黑,嘴巴鼻子都有黑色污物,已经停止了呼吸。
随后两位老师合力把小万抬往医务室,不久又让司机开车送往医院,等去到医院抢救时,孩子已经抢救不回来了。
医生诊断:孩子午餐时,吃撑了,还没消化就直接入睡,导致小孩子因食物倒流,堵塞气管致死。
这样的结果真是令人感到心碎,谁会想到早晨孩子还好好的,中午就再也没有醒来,这样的悲剧,真的不希望在发生了。
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1、睡前不要让孩子吃得太饱,睡前吃太饱,还没消化就入睡,容易引起食物倒流,发生像小万这样的悲剧。
2、如果一旦发生窒息,可以用海姆立克急救方法进行急救:
1岁以内婴儿,这样急救
第一步:辨识
当孩子脸色青紫、四肢挣扎、无声哭泣时,很可能是发生气道阻梗。
第二步:准备
将孩子胸部的衣服除去,迅速抱起孩子,脸朝下,头部低于胸部。
用手托住头部及下颌,另一只手的掌根在肩胛之间用力拍背5次;
抓住枕部,前臂贴住孩子的背部,用三明治的手法翻转,面部朝上,保持头部低于胸部,在胸部两乳头连线下方进行5次冲击;
第三步:
持续交替,直到异物冲出为止。
1岁以上的宝宝发生异物阻塞,可以像下面这样做
第一步:辨识
确认这个人是不是发生被异物阻塞喉咙的状况;
第二步:准备
站在患者身后,用弓箭步站稳,双手穿过患者的腋下,环抱住他的胸腹部;一只手找到患者的肚脐眼,另一只手放在肚脐上方,包住握拳的这只手准备;
第三步:冲击
向患者的后颈部连续冲击,直到异物被冲出为止
与此同时,一定要及时拨打120,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去医院,接受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