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泡腾片竟夺走1岁宝宝性命…给宝宝喂药,这些错误千万不能犯

2019-09-19   拜托了妈妈

央视纪录片《见证》之“药案寻踪”节目中,曾播出过一个令人扼腕的事件:一个年仅18个月宝宝,因为家长用错误方式服用泡腾片最终死亡。

起因是:

孩子感冒发烧,去医院治疗,医生给开了药,其中就有泡腾片,在喂药的时候,心急的妈妈并没有看说明书,从盒子里拿出一粒直径约6毫米的泡腾片,塞进宝宝嘴巴,并用水辅助孩子冲服下去。

悲剧瞬间发生了。

服药后,孩子四肢抖动,剧烈咳嗽,嘴边变成青色,产生了窒息症状,被送进抢救室进行手术。

第二天下午,医院发出通知:孩子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

一颗小小的泡腾片竟然要了孩子的命?!为!什!么?

据专家介绍:泡腾片属特殊剂型,需特殊服用方法,它含有泡腾崩解剂,一般是有机酸和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混合物,遇水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若直接将其放入口中,大量气体急剧充斥气道,有引起窒息的风险。

泡腾片正确的服用方法应该是:取半杯凉开水或温开水,将一次用量的药片投入杯子中,等气泡完全消失,药物全部溶化后,再摇匀服下。

切记,泡腾片服用方法不对

后果致命

就因为一粒小小的泡腾片,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任家长无论如何捶胸顿足也无法挽回孩子的生命。



心痛之余,也忍不住气愤:给孩子吃药为什么不看说明书,给孩子喂药看起来事小,但真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啊。

事后,很多网友质疑泡腾片应不应该给孩子吃,因为如果医生没开泡腾片,这桩悲剧就不会发生。

一个悲剧的背后,总是有诸多的原因,今天我们不想过多地讨论泡腾片该不该吃,而更想让家长看到这个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警示:

从这事件里,我们看到的是

父母对孩子用药安全的忽视

一些父母对孩子用药常识的无知

还有整个社会环境对儿童用药的不谨慎!

孩子生病,家长最着急,往往拿了药就给孩子吃,甚至连说明书都顾不上细看;

而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有项调查结果显示:

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指出

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耳聋。

每年约7000名儿童因用药不当死亡。

7000名儿童,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每个孩子的悲剧就是一个家庭的悲剧。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的发生,父母一定不要轻视给孩子用错误方式喂药带来的危险,下面这些用药的错误,父母千万不能再犯。

给孩子捏着鼻子强行灌药

轻则呛咳,重则致命

很少有孩子乖乖吃药,每次吃药就好比一场苦情戏,哭得稀里哗啦,悲痛欲绝。遇到这种娃娃,很多父母可能会做出无奈之举——抓住孩子的头,捏住孩子的鼻子,强行灌药。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严肃提醒一下父母们,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

我们先来看这样两则新闻:

2014年11月,深圳龙岗一名母亲,因为女儿不肯吃冷水调和的西药,强行灌药,最终导致女儿窒息而死。

2015年5月,黑龙江大庆市的一对年轻夫妻捏着鼻子给自己2岁的宝宝喂药,最终导致了宝宝窒息,抢救无效死亡。

这种服药方式易使药物呛入气管,轻则呛咳,容易引起呼吸道肺部发炎,重则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危险。提醒父母千万别用这种方式给孩子喂药。



把药放在果汁、牛奶、奶粉里服用

降低药效,导致孩子抵触牛奶

用果汁送服药物,或吃药后立即喝果汁或吃水果,果酸会中和碱性药物,或使药物提前分解,降低药效。

用牛奶或者奶粉给孩子服药, 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酸等在药片周围形成薄膜,将药物包裹起来,影响药物吸收。此外,牛奶及其制品中含有较多的钙、磷酸盐等,可与某些药物生成难溶性盐类,影响疗效。

虽然用奶瓶喂药,孩子更容易喝进去,但一旦被孩子察觉出味道不对,很容易就会对奶瓶产生抵触和反感,甚至会厌奶。



喂药加糖

易产生有害物质

糖能抑制某些药物的药效,干扰矿物质和维生素在肠道的消化吸收。再者,糖易与某些中药中的蛋白质、鞣酸等成分起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物质



用假包装欺骗孩子

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抖音上有很多骗孩子吃药的视频,比如把药放在果汁盒里。其实我们不建议父母使用这种小聪明。



家长最好提前告诉孩子药会有点苦,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而不应该骗他说:来,咱们吃口糖,结果孩子张嘴时,突然就把药给他吃下去了,这样会给孩子带来特别大的心理伤害,会加重孩子对喝药的排斥而且容易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给孩子吃成人药

损害孩子的肝肾器官,甚至引起死亡

有的孩子出现感冒、腹泻等常见病后,家里没有储备相关的儿童专用药物,由于看病不方便等原因,有的家长会自行给孩子吃成人药,有时还自作主张把药量减半,认为这样就可以了。



尤其是家里一些老人,总是以自己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为理由,就随意给孩子用成人药。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儿童的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完善,肝脏的解毒功能、肾脏的排泄功能都较成人弱。

而成人的药品,有可能会对他们产生副作用,严重时会损害肝、肾等内脏器官、甚至引起死亡。比如儿童如果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脑、肝部的病变甚至死亡,因此12岁以下的儿童要慎用阿司匹林。

再次提醒,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

千万别给孩子乱用成人药

用错药量

导致孩子中毒

有些父母给孩子用药不看医嘱,甚至擅自改变用量,甚至孩子感冒的时候,很多家长会把复方感冒药和退烧药同时服用,这非常容易导致孩子用药过量,因为很多复方感冒药里也含有退烧成分。

孩子体温调节功能还不成熟,这样非常有可能导致孩子药物中毒,甚至患低温症(体温持续低于35℃),这比高烧更可怕,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孩子死亡。



压舌头喂药

引起呛咳,让孩子对喂药更惧怕

有的家长建议,用小勺盛药,压住孩子的舌头,顺势把勺里的药倒进孩子嘴里,这样孩子就会乖乖地把药咽下去。这种方法其实也不靠谱,压着孩子的舌头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一次性给药太多,还有可能会引起咳呛。

给孩子吃药,硬灌不能解决问题,相反只会引起孩子的更大反抗,压舌头的方式还是不要用。

给孩子喂药如同打仗?

医生推荐的技巧学起来!

1

利用好喂药工具,省一半力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给孩子喂药,选择好用的喂药器很重要。

滴管式喂药器:一般供需严控用量或用量很小的液体药物用。

奶嘴式喂药器:对习惯用奶瓶的宝宝比较适用。

针筒型喂药器:和注射器外形有点像,药物一般是喷出来的,可以迅速结束战斗,但也需要控制好力度。



2

Get 2种正确的喂药姿势:半卧or侧身

孩子吃药,多少都会有点抗拒行为。平躺着吃药,很容易被呛着,因此尽量让孩子把头侧向一边。



最好将孩子抱在怀里或采取半卧位,上半身稍高,适当固定手脚,再紧贴着嘴角喂药。如果孩子不肯咽药,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他的两颊,使其吞下。

喂药后,将宝宝抱起轻拍背部,使药液顺畅地流入胃内,并驱出胃内空气,避免呕吐。最后,给宝宝喂适量温开水,以冲洗残留在口中及附在食道壁上的药物,消除口腔内遗留的苦味,并避免食道黏膜受损。

3

2 个细节:让药物“不苦”

嫌苦、有怪味道,是大多数孩子不配合吃药的原因。以下2招,一定程度上能减弱药物的苦味。

汤药在37℃以下送服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药汤温度在37℃时,口感最苦,高于或低于37℃,苦味就会减弱。因此,最好将汤药冷却到37℃以下再给宝宝服用。

减少药物与舌尖接触

舌根部对苦味感觉最轻,所以喂药时应尽量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