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十八街”--天童老街(鄞州区)

2019-11-05   宁波记忆

天童老街一头系着天童寺,另一头连着小白岭,贯穿天童、童一两个村,是香客去天童寺的必经之路,自宋代起,便在此形成街市,曾是“东乡十八街”之一,商铺众多。天童村、童一村是两个连接在一起的村庄,位于太白山麓,原属于天童乡(1992年东吴乡并入天童乡后改为东吴镇),天童村还是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首批“千年古村落”、童一村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荣誉。两村中历史建筑众多,最有名的是太白庙和市级非遗项目“太白庙天童镴会”。2019年3月,天童老街立面改造全面启动,现除了天童村一小部分还没完工,其余都已完成。

天童村--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首批“千年古村落。

天童村

“东乡十八街”--天童老街

“天童街亦不坏,一条溪坑一条街,解开包袱换新鞋。

天童,来了就好。

天童老街

老店铺--元祥

元祥,民国十四年。

“元基永固,祥发其长”、“元祥己墙”

老街新貌

老街立面的改造,大量使用了瓦爿墙、青砖墙。

青砖墙

卵石墙

天童老街

太白庙,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太白庙是为杜孝子而建,原名“孝子庙”,,坐北朝南,由头门、仪门、戏台、厢房、大殿等组成,清嘉庆二年作首次扩建,民国二十年,又进行了一次整修,天童寺方丈圆瑛法师在庙门口立了施茶碑。

太白庙头门临街而建,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三开间。

过道中和古树

民国二十年,将仪门翻建成二层楼,面阔三开间。

戏台和厢房。

天童寺方丈圆瑛法师在庙门口立的《太白庙前施茶水记》碑。

大门外二楼为庙前的施茶亭,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天童寺方丈圆瑛法师建立。亭内都备有用山泉烧开的水,供过路客商、香客和村民饮用。施茶亭旁边有块田,属天童寺所有,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户人家轮到耕作那块不用交租的田,烧茶的善事就由这户人家承担。”

市级非遗项目“太白庙天童镴会”,农历九月十六日举行,使用的镴制会器。太白庙庙会,又名“天童镴会”,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与其他庙会相比,太白庙庙会使用很多镴制会器,故名“镴会”。

村中老宅

紫荆门

紫荆门院落

下陈家

下陈家

老街记忆

知青楼,原是李姓人家的房子,共四间一弄。上世纪六十年代转让经天童综合社,一九七七年将李家房子改成二屋新楼,分配给知青。

王双和茶行,始建于清代,是当时天童街名声很大的”茶行“。

王双和茶行

大堂里的木屏风

石墙门,居住的是天童街王氏宗祠永思堂的一个分支,这里出过一位叫王家安的革命烈士。

墙门里还出过多名进士,其中一位武进士为国捐躯,当地县令根据朝廷旨意,在二四房门口立石墙门纪念。

王氏吉房民居,区级文物保护点,民国建筑,主体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二弄,二层楼。王嘉瑞为供其父养老所建。解放后直至1992年撤区并乡,“吉房”一直作为天童乡政府驻地。

王嘉瑞,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在宁波和上海创办了恒丰印染厂、恒丰织布厂、火柴厂,在沪甬两地印染纺织行业中独占鳌头。

廊前上枋和檐柱等雀替雕刻精致,有镂雕,圆雕,透雕,浮雕等多种手法,如松鼠葡萄、五凤牡丹、蝙蝠、象鼻、石榴等传统纹式。

史家井

清潭

清水潭,有七百多年历史,为天童街最为清澈的三个井潭之一,相传,该是潭原属戴家人所有,元时,戴、王两家联姻,戴家将此潭作为嫁妆划归王家,但仍为全村各姓共用。

太平井

天童十景:平台铺月、南山晚翠、深径回松、太白生云、清关喷雪、玲珑天凿、西涧分钟 、 双池印景、凤岗修竹、东谷秋红 。

太白生烟

背景为镇蟒塔,俗称少白塔,位于鄞州区东吴镇少白岭墩,始建于唐代,现塔为民国三年重建,为八面七层砖木结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