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抱怨作业多,想曝光学校。8岁孩子说“活着没意思”。专家:好孩子,慢慢养

2019-07-24   河北好书

暑假里,家长们碰了面,嘴边的话大概都是:“你家报了什么班?” “某某班不错,我打算让孩子去听听”“一会儿得送孩子上辅导班”……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总是在担心自己的孩子一开始就输掉了。可是,抢跑一定会赢吗?听听儿童文学作家、家庭教育学者杜梅老师怎么说吧。

杜梅

孩子说“我还没怎么玩,天都黑了”

没时间玩,是现在孩子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

经常有家长在我的QQ留言,抱怨孩子作业太多,希望我能采访曝光学校。今天中午,又有一个妈妈打电话给我,她义愤填膺地控诉了半天,最后问我怎么办?因为她儿子还不满8岁,却对她说活着没意思。

自古到今,学习只是人成长中的一部分,可是,现在却成了一个人成长的全部目的!殊不知,满负荷的学习,使得孩子慢慢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甚至连带的对生活也失去了激情,而这样不快乐的孩子在校园里甚至不是少数。

配图,图文无关

昨天我的同事说,她刚刚上二年级的儿子非常肯定地对她说:“妈妈,现在地球的转动肯定比以前快了,一天根本没有24小时!”

同事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他答:“因为我还没怎么玩,天都黑了。”

不知您听了这话有何感触。许多父母尽管懂得“玩是孩童的天性”,但面对写不完的作业,除了让孩子放弃玩耍,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也有不信邪的家长,开始是铁了心的让孩子不写或少写,但最终抵不过残酷的现实,不得不因孩子无法承受“搞特权”在班级受歧视,从此随波逐流。

请把发呆的权利还给孩子们

一个孩子曾经亲口告诉我,他不想学小提琴,想参加学校拉丁舞队。可是他妈却说,跳舞没啥用!

配图,图文无关

这就是当今我们许多中国父母的致命问题:太功利——学习任何东西都要有用,尤其要对升学有用,否则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学习。

一个初二女生,这样问她一天到晚督促她学习的母亲:“难道你生下我,就是为了让我学习的吗?要是这样,你干嘛不买个学习机器人,又便宜又听话!”

不知大家是否同意,这就是我们中国父母的另一个误区:孩子的每分钟必须要做有意义的事。也就是说,只有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才有意义。

可是我真的想知道,人生真的有必要分分钟都充满了意义吗?

当然不是这样!所以才会有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如果我们还希望看到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明天,那么,请把发呆的权利还给我们的孩子们吧,因为,想象力的萌芽就隐藏在发呆中!

配图,图文无关

许多父母的鼻子,很容易被他人牵着走

六七年前,我认识了一个姓李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二,八年间,他换了不下十所学校。最后连市内的民办学校都不收他了,他妈妈只好把他送到惠州一所寄宿学校。但是,他在那里,还是经常爬围墙逃课去网吧。

没见到小李时,我猜想那一定是个混世魔王,谁知见了却忍不住喜欢他。因为他很开朗,脸上始终笑笑的,知识面也广,他跟我说车,说各种球赛,以及流行歌曲。午饭时间到了,他推开妈妈,非要亲自去厨房给我做他最拿手的蛋包饭。我吃饭的时候,他打开电脑的一个页面,让我看一款据说2023年才出的宝马车设计图。见我惊叹不已,他认真地说,将来要送我一辆。那时,他15岁。

晚上,我跟他妈妈在电话里交谈,我说:“挺好的孩子啊。”

他妈妈叹气,无奈道:“只要不提学习,他就没有任何问题。”

配图,图文无关

可为什么不能提学习的事儿呢?

民间有句俗语:吃伤了厌食。那么,学伤了是否也厌学呢?

答案是肯定的。

另外,学习是终身的,是一辈子的。如果一个孩子考上了好的中学,或大学,之后就再也不想学习了,那么,他曾经的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可是,这道理又有多少父母明白呢?

现在许多父母的鼻子,很容易被他人牵着走。别人怎么样,他也怎么样。别人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他也不问问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兴趣,硬是也让孩子去学。

于是,孩子兴趣班上了一堆,却没有一件是自己有兴趣的。最后一考试,孩子成绩不理想,这时,父母不仅不检讨自己跟风的责任,反怪孩子不努力,不珍惜父母的钱财。

配图,图文无关

适度放手,别对孩子限制太多

我自己还有一个感受,这也是我在抚养孩子时曾经犯下的错误:对孩子限制得太多。

限制太多最终导致我们的孩子不会思考,无法独立。

一个非常优秀的华裔爸爸曾经对我说,只要不伤及生命,尽可能地让孩子去尝试,去经历。因为,相对实践而言,再完美的书本,传授的也不过是二手知识;相对于校园,社会的风雨更能让孩子真正成长壮大起来。

孩子也唯有在社会实践中,才真正明白自己需要怎样的知识和技能。那位优秀爸爸的女儿,暑假去非洲做志愿者,回来后她认为学医更能帮助别人,于是果断地改换了自己的专业。

他爸爸非常支持,说:“做你喜欢的!”

我女儿小学时有一个男同学,每到周末,他就会提一个网兜,去各大公园捕捉蝴蝶,制成标本。他父母每次只给孩子一点买水的钱。

配图,图文无关

另一个孩子,是初中生,同事介绍他时说:他对深圳交通状况的了解不亚于交通主管部门。这个孩子节假日最大的爱好就是乘地铁、公交。无论去哪里旅行,他都不会放弃了解当地的交通情况。国内如此,国外也如此。

所以,所谓父母放手,不过是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有人说,父母放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真的要做,并没那么难。在我看来,若要父母舍得放手,关键在于,父母要相信孩子。其实,信不信,总有一天你都要放手,与其那时不得不放手,不如早点放手——趁他在身边,你还可以有所指导和建议。

人生如果是一场赛跑,跑得快不如跑得稳。好汤慢慢熬,好孩子慢慢养。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贾立芳摘编自《男孩阿不》一书序言

杜梅的“总有一天会长大”系列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杜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儿童文学作家,家庭教育学者,著有《好家庭就是好学校》心灵篇、行为篇各一部;小说《爱我的人请起立》《铁是铁钢是钢》《女孩范贝西》《男孩阿不》《青苔街往事》等。其中,《女孩范贝西》《男孩阿不》《青苔街往事》分别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男孩阿不》荣获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第一届“平湖杯”儿童文学奖优秀奖。

编辑/贾立芳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