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与台湾高雄正式开启社区结对交流起,两地社区便开展密切往来,良性互动,形成常态化交流模式。8月27日,正值中秋节临近,又是花好月圆时,海淀、高雄的社区基层组织正式启动京台社区网络大讲堂,通过视频连线,让两地居民隔空共话中秋文化,共度团圆时刻,同时正式开启首家京台经常性连线,让两地居民的基层交流成为常态。从粽叶飘香到月饼酥饴,京台两地社区又一次在中华传统节日中共享共情,相聚相依。
第一篇
社区网络大讲堂启动,这是京台经常性连线的开始
为了加深京台社区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海淀和高雄经协商达成一致,开展“登高看海—京台社区网络大讲堂”定期系列交流活动,通过视频连线开展网络讲座课程,大讲堂从8月27第一堂课开始,按照课程安排预计每月举办一至两期,每期都设定相应主题,向两地居民同时传播健康运动、中医养生、手工制作和传统文化等多领域知识。
活动现场,两地居民在视频连接成功的那一刻都不禁响起了掌声,这个掌声既是对彼此的亲切问候,也表达了对于未来常态化联系的热切盼望。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云亲切致辞,表达了对两地互动交流的期待和支持。本次活动邀请中关村五星志愿者万民洋老师挥笔题词,并将两幅作品中的一幅带到高雄,两地现场分别由中关村街道办事处主任王翔宇和中关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京红同时向开展大讲堂的基层组织负责人赠送作品。墨宝飘香,书法传情,两幅苍劲有力的“京台社区网络大讲堂”同时展示在两地现场,寓意这项常态化连线活动的正式开启。
京台社区网络大讲堂是在北京市京台社区大讲堂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深化。作为首家经常性的连线,京台社区网络大讲堂一方面拓展了交流形式,从面对面交流转变成网络交流,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经常性连线,使京台两地对话交流更常态、便捷、高效和多样;一方面延伸了交流内容,使社区交流不局限于工作交流,而是更贴近生活和居民,通过分享两地人文、历史、习俗来加深两地的相互了解;一方面传达了科学理念,借助专家学者帮助两地居民掌握更为科学的生活理念,有助于其享受优质生活;再一方面深化了交心共情,以两岸一脉传承的传统文化为媒介,让两地居民进行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交流的深入交流,拉近距离,加深友谊,在彼此心中厚植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第二篇
愿得年年中秋月,不同月饼里的同一轮团圆月
正值中秋临近,京台社区网络大讲堂启动仪式结束后,大讲堂便归回正题,开始了第一课——中秋文化。在现场主持人介绍过中秋节的演变历史和传统习俗后,两地居民边现场制作起了冰皮月饼和幸福球,边分享起了各自的中秋节习俗和故事。
希格玛社区主任胡永珍和空间社区主任张颖共同介绍了老北京的传统月饼——自来红,自来红以白糖、冰糖渣、果仁为馅,外皮上打一个红色圆圈,圈内扎着几个小孔,口感酥松,口味香甜,桂花香味浓郁。两位主任分享了自来红的制作方式,以及儿时吃月饼时的感受和意趣,引得大家馋涎欲垂。高雄的居民也分享了台湾的中秋习俗,除了吃鸭、吃芋、吃烤肉外,月饼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角。月饼以咸甜口味居多,有蛋黄酥的、豆沙的、咸肉的、五仁的等等。高雄现场还请来了去年端午节为中关村基层交流团打鱼、做鱼丸汤的鱼丸婆婆,鱼丸婆婆现场讲解并制作起了鱼丸汤,更是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虽然两地月饼馅料不同,但都是继承了吃月饼传统,虽然中秋习俗不同,但都寄托了团圆之意,都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分享完故事,由海淀现场的程雅敏老师讲解苏轼的著名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且带领两地居民一起诵读。在中秋节临近的团圆时刻,洋洋盈耳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两地活动现场响起,把两地居民的心紧紧缠绕在一起。而连线活动最后的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更是把气氛推向高潮,两地居民共同歌唱,互道再见,互诉祝福,暖意融融,并且已经开始了对下期课程、对再次相见的满心期盼。好在,我们很快又会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