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关村街道科源社区内有这样一组历史建筑,被称作“中关村特楼”。
它特殊在哪呢?它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筑,当时中国科学院选址海淀中关村,除了本身科研基地的建设,同时兴建了一批配套住宅楼。“特楼”就是为安置科学家和海外归国学者而建。
当时“特楼”的居民是新中国的第一批世界级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赵九章、叶渚沛、张文裕、赵忠尧、汪德昭、郭永怀、王淦昌、杨承宗、熊庆来、黄秉维、秉志、童第周、贝时璋、罗常培、吕叔湘、顾准等60多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生活。
在《中关村特楼》这档栏目里,我们将和您一起回顾这些特楼居民们曾经的传奇故事。
让我们一起回到新中国成立的大时代,在他们的故事中感受那个时代的热忱和浪漫,那个时代的昂扬和信心。不论是工人、农民、士兵,还是教师、医生、科学家,都在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也被这个新生的国家赋予重任,就像神话中的创世者一样,亲手搭建起这个国家的某个部分,传递给我们今天身边的世界。
中关村特楼居民,这一批大师很多已经远去,但他们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虽然他们是“传奇”般的人物,当其时也,也都曾是年轻的模样,也有过普通人的豪情与苦恼。历史留下了他们的事迹和抉择,希望他们曾经的过往可以给如今的我们带来勇气和启示。
2019年6月21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处市级历史建筑,其中包括“中关村特楼”。本栏目亦旨在呼吁,将中关村13、14、15号三座“特楼”列为科学名人群体故居加以保护。中关村街道也将持续积累、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资源,只为更好的保存中关村记忆、讲好中关村故事、服务中关村战略。
与诺奖擦肩而过的科学家赵忠尧来自乐活中关村00:0021:19
1950年,在日本东京都东池袋的巢鸭监狱,一位沧桑的囚犯蹒跚的走向监狱的大门,他即将从监狱中被释放。这所巢鸭监狱是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管理的,用来关押东京军事法庭列名的战犯,如东条英机等人伏法前都被关押于此。
盟军司令部管理的日本巢鸭监狱
更可怕的是巢鸭监狱也是甲级战犯的绞刑执行场所,在这里这么快就能放出去的人,可是实在不多。这位老人一副学者模样,虽然他一身落魄,却难以压抑眼中的期待——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
他是谁?又为什么被关在这里呢?美方给的理由是这是一场“误会”,其实这是因为美国、蒋介石政府和新中国之间的一场角力,这是一位三方都想要争取到的重要人才。
这位老学者就是新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奠基人——赵忠尧先生,他不仅是当时全世界核物理领域首屈一指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个亲眼看见原子弹爆炸的中国人,是“两弹一星”23位元勋当中一半人的老师,更是第一位几乎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
说起他的传奇故事,要从他身上的几个谜团说起。
国的核物理事业开拓者为何功勋卓著却不为人知?
第一位肉眼看见原子弹爆炸的中国人为何在美国神秘失踪?
蜚声国际的科学家为何被关在日本战犯监狱?
海归大教授为何沦为颠沛流离的难民?
本应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者为何与诺奖失之交臂?
迄今为止,中国共有两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分别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可是你知道吗?实际上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早在上世纪初就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1902年,赵忠尧在浙江诸暨出生。1924年,22岁的他从东南大学毕业后,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叶企孙先生。叶企孙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宗师中的大宗师。他为祖国培养了79名院士,23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中,有19人是叶企孙先生的学生,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邓稼先等等,这是不是听着跟孔子的感觉似的?没有他,中国的现代物理学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才能发展起来。
1923年冬与南京高师同学合影 赵忠尧(中)
当时,叶企孙刚从国外归来,至东南大学任教,他一眼就看中了赵忠尧,毕业后赵忠尧也留任东南大学,成了叶企孙的助教。
1925年,清华学堂筹办大学,请叶企孙前往,叶企孙又带他一同北上清华。第二年,清华大学成立物理系,叶企孙担任系主任,赵忠尧也正式成为清华的教员。
1926年初夏清华大学科学馆门口(一排中间叶企孙、后排右二赵忠尧)
1927年,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振兴中国科学,25岁的赵忠尧远赴美国求学。到美国后,他以出色成绩,考入久负盛名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该校校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密立根教授。
赵忠尧1928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加州理工学院当时是一所较新的私立学校,前身是一所在1891年建立的职业学校,1920年改称今名,设大学本科及研究院。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密立根任校长。他办学的方针不求扩大学校规模, 而是广聘大师,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师生在学校里开展科学研究。
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密立根
在密立根领导下,加州理工学院很快成为国际重点科技研究及培养人才的中心。现在该校每年在校的学生只有约900名本科生,1000名研究生。该校在国际上的排名经常在前10名之内。
192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留学时与导师合影
到了快要毕业时,密立根亲自给他布置了一道题目,只要他完成,就能顺利取得博士学位。赵忠尧觉得这个题目老师太照顾他,很容易做出来,很容易拿学位,可他来这里是为了学技术的,不是来混个文凭的,做这个题目学不到多少技术,所以他竟然主动要求换更难的题目——这是只属于学霸的硬核操作啊!
密立根教授很欣慰,重新给了他一道题目,可是这道新题目非但没难倒他,反而成就了他在物理学上的伟大发现,他以这道难题为起点,不仅第一个观测到了正反物质湮灭,还成为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
在此基础上,赵忠尧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同学安德森又观察到了正电子的径迹,并借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物理奖,可是赵忠尧的发现明明比安德森早了整整两年。物理学界议论纷纷,连安德森自己都坦率承认,他的成果,是在赵忠尧实验基础上做出来的。今天,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洗稿”。
197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菲利浦·安德逊
直到半个世纪过去,诺贝尔奖评审情况才得以解密。原来,一是因为赵忠尧是中国人,当时西方对中国人有歧视,根本不信中国可能有这么杰出的科学家;二是有两个外国学者进行类似实验时,没能获得赵忠尧所发现的结果,诺贝尔评审会就对他产生了质疑,可后来证实,这两位学者,一个是方法做错了,另一个是仪器有问题,不禁令人叹息,就这水平还好意思歧视中国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杨振宁、李政道和丁肇中三位华人大物理学家,都做了大量的调研、考证,充分肯定了当年赵忠尧的成就。当年年仅28岁的他,本应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却让偏见和歧视给耽误了。西方媒体甚至报道:赵忠尧才是所有物理学家心中、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世界欠中国一个诺贝尔奖”。
1931年,赵忠尧再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的老师是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直到国内发生了“九·一八”事变,赵忠尧坐不住了,决心尽快回国。就在赵忠尧准备归国时,卢瑟福特地将50毫克放射性实验镭赠送给他,让他带回去供研究使用。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
要知道即便现在,镭在全世界都非常稀有,而且有放射性,很危险,直到今天仍是被全世界禁运,可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赵忠尧不顾安危,硬是将它带回了中国。
赵忠尧、钱学森、邓稼先等百名留美学生,学成归国在甲板上集体合影
回国后,他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并在中国首次开设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并将手中价值连城的这50毫克镭,提供给清华师生们免费做研究。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部分师生在科学馆前合影(赵忠尧在二排左二)
时间来到1937年,抗日战争中北平沦陷,人们开始逃离北平,南下避难,偌大一座北平城再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清华大学计划转移到大后方昆明,和其他几所高校组成西南联大。可这事儿不光咱们自己知道,日本占领军也知道,对几所大学的重要资产都严加看管,可是这难不住科学家——赵忠尧想方设法竟然绕过了日军岗哨,冒死悄悄溜回清华园的实验室,拿到这些镭,把装镭的铅筒,放到咸菜坛子里伪装,把这个危险又珍贵的重要实验材料带了出来。之后,他扮成难民,跟着逃难的队伍一起,千里跋涉前往昆明,要把镭送回清华。这一路上他把行李几乎全部丢掉,还要冒着受辐射的风险,从北京一步一步走到了长沙,一个多月后,终于来到西南联大临时集结地的大门口。他在门口坚持要见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门卫以为他就是个老叫花子,就想着打发他走。幸好这会梅校长刚好外出送客,他赶紧甩开门卫冲上去,用沙哑的声音喊了一声:梅校长……当梅校长认出这衣衫褴褛的乞丐竟是曾经的归国大科学家赵忠尧教授时,那真是感慨万千……进了梅校长的办公室,赵忠尧郑重地将那个咸菜坛子放在办公桌上,这才长出了一口气:“这下我就可以放心地睡个安稳觉了!”这里面就是用铅筒密封着的50毫克放射性实验镭元素,如果它落到了日本人手里,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尽管西南联合大学的物质条件十分困难,他还是和张文裕用盖格计数管做了一些宇宙线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昆明时,他对在1937年做的中子共振能级的间距实验作了更细致的理论分析。西南联合大学没有大楼,只有茅屋和大师。
赵忠尧和他的同事培养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两弹一星”功臣朱光亚、邓稼先,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奖者刘东生、吴征镒、黄昆、叶笃正等卓有成就的人才,是对物理界的一大贡献。
二战胜利后,美国继在日本扔下了原子弹之后,又准备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岛上,试爆一颗原子弹。
1946年7月25日,美国原子弹试验爆炸
美国人也好显摆,邀请了英法苏中4个胜利集团的盟友代表,前去观“战”,其实也是跟盟友们秀秀肌肉。当时的蒋介石政府专门指派了赵忠尧前往,毕竟说起这个领域他是中国一顶一的专家。1946年6月30日,当原子弹核爆炸时,他成了第一个看到蘑菇云的中国科学家。在见识到核爆炸的威力之后,他就在想——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拥有这样的技术,也能释放出这样巨大的能量?
1946年赵忠尧以观察员身份参观美国试爆原子弹(前排左一为赵忠尧)
观战完毕,他就”神秘失踪”了。他可不是去买纪念品,而是去执行一个我们今天都难以想象的任务,他要去为祖国购买核试验必需的加速器设备。他先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又去了曾经的母校加州理工,利用一切条件研究加速器的操作和建设,之后通过各种关系,悄悄找寻核器材。当时正值中国国内战乱,政府根本无力支持科研,他就贴上自己的钱自费购买。但是一台加速器当时大概要40万美金,虽然赵忠尧先生节衣缩食,又想尽办法筹钱,但是毕竟毕竟财力有限。他只能尽量想办法,先买核心部件,其他部件他竟然将技术参数这些都默背下来,烂熟于心,计划回国后自己去制造。
1949年底,赵忠尧开始做回国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已经加工好的静电加速器部件,以及费尽心思采购来的核物理实验器材运回国内,他把加速器零部件分装在30多个箱子里面,跟购买的教学设备混在一起,竟然奇迹般地运回了祖国。这批费尽周折才归国的部件,对从零起步的中国核物理学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好比就是那个年代“西天取经”的故事,可他去的远比天竺远得多,他带回来的宝物也“重”和“重要”的多。
设备回来后,人就该回来了。1950年,他登上轮船准备回国,美国特工突然上船搜查,赵忠尧早有准备,咱说过他都已经背下来了烂熟于心,特工们找来找去也没发现机密文件什么的,只好将他放行。可他刚走没多久,美国情报局立马儿就反应过来,赵忠尧是谁?那可是差点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又长期混迹于美国最顶级的核物理实验室,他究竟能顶五个师还是十个师这都没法儿算了!美军最高司令部居然立刻连发三道拦截赵忠尧的命令,当轮船途经日本横滨时,美军立即冲上船,把他抓了起来,罪名是与核武器机密有关的“间谍嫌疑”。不久,他和同事三人又被转移到主要关押日本战犯的巢鸭监狱。
巢鸭监狱所关押的战犯
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赵忠尧成了新中国、蒋介石所在的台湾当局、美国人都想要争夺的核心人才。美国和台湾当局软硬兼施,胡萝卜加大棒,威逼利诱,可是赵忠尧回祖国的决心从来没变过,虽然那时的新中国条件是最艰苦的。幸好,当时刚刚历尽波折从海外归国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严正抗议。全世界的学者们都纷纷谴责美国,哪有抓人家大科学家跟战犯关一块儿的?中国也掀起了营救赵忠尧的浪潮,在巨大压力下,美国只好将他释放,并表示这件事情“误会”,完全是“误会”。
1950年11月,赵忠尧(前排右二)经香港回到新中国
就这样,没用“战狼”出手,赵忠尧劫后归来。1950年11月28日,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他用带回的器材和零件,主持建成了中国第一台70万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中国的核物理研究算是迈出了从0开始的第一步。
1958年,赵忠尧又主持研制成功250万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它对我国的核事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台加速器有多重要呢,它在中科院一直使用了几十年,一直为共和国服役到2000年前后。
250万电子伏质子静电加速器
在赵忠尧将极大的科研热情投入到中国核事业时,1966年,文革爆发,由于曾滞留美国的经历,赵忠尧被戴上“特务嫌疑”的帽子,就这样,作为世界顶尖物理学家,赵忠尧又离开了科研岗位十几年。
1973年,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当时已经是71岁的赵忠尧,终于恢复工作。1984年,在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这个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终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尽管赵忠尧年事已高,但82岁的他仍然积极参加了高能实验基地的建设,并且又带出了一批青年才俊。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1989年4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点安装就位。几个月后,通过技术鉴定,已是87岁高龄的赵忠尧作为鉴定技术专家参与该项目。2003年底,国家批准了总经费6.4亿元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
1998年5月28日,赵忠尧不幸去世,可让人唏嘘不已的是,他的遗体告别仪式极其简单,媒体甚至也没有正式报道。命运让他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时代也让他错过成为“两弹一星”的元勋,然而,他为中国核工业所做的巨大贡献,是不会被忘记的。
中学生祝贺赵忠尧九十诞辰
赵忠尧先生一生更大的贡献在于教书育人。他一生中先后在清华、西南联大、中央大学任教,王淦昌、钱三强、钱伟长、王大珩、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这些顶尖人才都曾是他的学生。中国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中,一半是他学生,他的所有学生中,还有两位是世界诺贝尔奖得主。
赵忠尧晚年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能做出多少事情,很大程度上是时代决定的。由于我才能微薄,加上条件的限制,工作没有做出多少成绩。唯一可以自慰的是,六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为祖国兢兢业业地工作,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没有谋取私利,没有虚度光阴。”在我看来这是赵忠尧先生的谦辞,因为他这一生的所做所为,真正的改变了那个时代。
让我们记住赵忠尧,这位不该被遗忘的伟大科学家。
也请记住他的殷殷嘱托:
“回想自己一生,经历过许多坎坷,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国繁荣昌盛,科学发达。我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但国家尚未摆脱贫穷与落后,尚需当今与后世无私的有为青年再接再厉,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