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刚刚成立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果断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在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两弹一星”工程。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就向23位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授予功勋奖章,我们今天要说的郭永怀就是其中一位。他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而且是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
郭永怀1909年出生在山东荣成农村家庭,大学考进北大。1938年,郭永怀参加庚款留学生考试,他报考的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专业只招一人,但有50人报名,2%的录取率,跟现在的985院校录取率差不多。郭永怀发挥出色,5门功课总分超过了350分,取得了第一名,但是万万没想到,居然还有两个考生和他考的分数一模一样,三个人并列第一。经过董事会讨论,破格将这三人全部录取。和郭永怀同分的那两个人后来也都成了大师,一位是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另一位是著名数学家、天体物理学家林家翘。
1938年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招生考试现场
1939年,这批留学生第一次去海外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插曲。他们乘坐的船只,被告知将在日本的横滨停船三日,目的是登岸“观光”,同时要接受日本政府颁发的签证。当时正值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接受敌国签证无异于投降,面对这种莫大的羞辱,义愤填膺的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致决定不登岸观光,也不接受敌国的签证。结果,此次留学旅途就此终止,郭永怀与其他22名同学全体下船,毅然返回了昆明。两年以后,也就是1940年,郭永怀才再次登上了前往加拿大的轮船,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海外求学生涯。
1940年8月,在俄国皇后号邮轮上。后排右3郭永怀,前排左1林家翘,前排左5钱伟长
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之后,郭永怀再次开启学霸模式,半年时间就拿下应用数学系硕士学位,毕业后前往加州理工大学,师从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并在此遇到钱学森。郭永怀和钱学森一起,攻克了声障瓶颈。在郭永怀发现理论的指导下,1947年10月14日,人类第一次突破了声障,实现了超音速飞行。郭永怀这个发现有多重要呢?它被称为是继莱特兄弟之后人类航空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郭永怀由此跻身顶尖科学家之列。
1947年2月3日,以美国航空事业奠基人冯·卡门(一排左七)为核心的美国国家航空顾问委员会委员群英汇聚。其中共有3位中国学者:钱学森(一排左三),林家翘(二排左一),郭永怀(三排左二)。
后来康奈尔大学要创办航空研究院时,郭永怀就被推荐过去,成为创立者之一。因为郭永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机密资料,于是美方就要他填一张调查表,其中一项是:“你为什么要到美国来?”郭永怀回答:“到美国来,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去报效祖国。”另有一项问:“如果发生战争,你是否愿为美国服兵役?”郭永怀回答:“不。”由此,他不仅失去了涉密资格,而且也上了美国政府的黑名单。这就是一位科学家的铮铮铁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迫切需要郭永怀钱学森这样的相关领域科学家,周总理派密使前往美国,想要说服在美国留学的华人科学家,回国构建尖端国防系统。正如费翔唱的: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当时的海外科学家都是一腔热血,谁不想早点回来报效祖国啊?但美国人深知这些科学家的价值,他们认为,钱学森一个人能顶五个师,不能轻易放回去。后来通过中国政府的艰苦努力,用美国间谍飞行员交换,才让钱学森回到了中国。钱学森临行前,和郭永怀约定:一年后在大陆共同为祖国崛起效力。
钱学森一回国,郭永怀就坐不住了,整天盘算着回国的事。但他和钱学森一样,是美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他这边刚透露出要走的意思,周围就开始多了很多陌生人,那些都是美国情报部门派出监视他的工作人员。为了断掉他们的念想,郭永怀干了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康奈尔大学同学为他准备的送别晚宴上,他把自己数年的研究数据手稿,全部一页一页地扔进了炭火堆……这个情节还在电影《钱学森》里,被编剧套用过。那些资料都是最核心的研究成果,这就相当于武侠小说里的自废武功。看到这一幕,妻子李佩惊呆了,感到非常可惜。郭永怀却说:“这些东西烧了无所谓,省得他们再找我麻烦,让我回不了国,反正我都记住了。”听听,这就是一位学霸的底气
1956年9月底,他们一家踏上了归国的邮轮。上船前,一群穿制服的美国人先上了船,对同船的物理学家张文裕的行李大肆搜查,拿走了不少东西。为此,轮船延迟起航近两个小时。此时妻子李佩才明白,丈夫焚烧手稿的良苦用心。即使不烧掉,也不一定能拿走,还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回国之后,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郭永怀,问他有什么要求,郭永怀的要求只有一个:“我想尽快投入工作。”就这么敬业。之后,郭永怀就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他回国后的10年,也就是1956-1966年,被认为是新中国建设的黄金时期,大师哥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师弟郭永怀和钱伟长担任副所长。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力学研究所很快成长起来。
钱学森和郭永怀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
为了工作,他放弃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和所有的业余爱好。他喜欢音乐,从美国带回来的两箱新唱片一直未拆封,最后送给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爱好集邮,十分喜爱摄影,现在也都顾不上了……1961年,第26届世乒球赛在北京举行,中科院发给郭永怀、李佩两张票,可郭永怀看了一半就走了,他说看着中国乒乓球队为国争光,自己也十分着急,要马上赶回去继续工作,争取早日取得成功。郭永怀把自己从美国带来的所有书籍、资料都拿出来给了力学所,就连他视为宝贝的手摇计算机也带到所里。连家中的冰箱等电器也都搬到单位,力学所已经成为了郭永怀回国后的第二个家。
郭永怀在力学所和研究生在一起
1959年6月,苏联突然跟中国翻脸,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技术资料,并撤走所有技术员和专家。1960年元旦后的一个晚上,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突然来到郭永怀家,邀请他参与原子弹研制工作,原来由于这次苏联专家撤离,我国核武器行业急需人才,钱学森向中央郑重推荐了郭永怀。郭永怀二话没说,立刻满口答应。两人谈了整整三个小时,第二天,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他和物理学家王淦昌,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郭永怀担任力学方面的领导工作,王淦昌负责物理实验,彭桓武负责理论设计。
当时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青海,处在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侯变化无常,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度。核爆试验现场都不能说鸟不拉屎,也是荒凉得是寸草不生。因为高原反应和当时物质的匮乏,郭永怀身体非常不舒服,但他仍然坚持带病工作,这也让50岁的他就已经满头白发,显得特别苍老。
为了取得满意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队员反复试验,甚至自己跑到帐篷去搅拌炸药。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上,郭永怀提出了内爆法为主攻方向;为解决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这一方案不仅仅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被整个中国的第一代核武所采用。
在郭永怀和其他科技人员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当蘑菇云升起,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但郭永怀却晕倒在试验现场,他实在太累了!后来,带着傲人的成果,他坐飞机回到北京,受到了不能公开的热烈欢迎,叶剑英和其他几位元帅都亲自去机场接机。
1967年,王淦昌(左1)、彭桓武(左2)、郭永怀(左3)和邓稼先(右2)等在我国新疆核试验场区
1967年,王淦昌(左1)、彭桓武(左2)、郭永怀(左3)和邓稼先(右2)等在我国新疆核试验场区
在原子弹和氢弹试验取得成功后,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罗布泊实验基地,准备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的弹头实验。12月4日,在实验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新数据,他要急着赶回北京,把这个数据带回去。同事们劝他第二天白天再走,郭永怀却等不及,一定要马上出发,结果就飞机在离北京地面400多米的时候,突然失去平衡,开始猛烈坠落。从坠落到落地的时间,大概不到10秒,完全没有任何让人反应的时间。飞机坠落在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现场散落着十三具尸体,惨不忍睹。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公文包,里面装的热核导弹数据文件竟完好无损!看到的人都忍不住落泪,这真是把国家利益看的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当时周恩来正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见外宾,得知这个消息,当场痛哭失声。之后他下令彻查这一事故,有阴谋论认为是苏联人干的,但并没发现任何证据。直到今天,飞机失事原因,仍是个谜。
正是依据这份郭永怀用生命保护的重要资料,在他牺牲的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爆成功。1970年4月,由郭永怀参与设计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20多年以后,他成为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的遗孀李佩将代表丈夫郭永怀一生贡献的勋章捐献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大学是郭永怀参与创办的。这枚勋章由515克纯金制成,至今收藏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史馆,成为“镇馆之宝”。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及证书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两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和“李佩星”。郭永怀、李佩先生作为曾经照耀和激励我们的星辰,将继续在夜空中闪闪发光,为我们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