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了一部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传诵了两千多年,是华夏文化的不朽经典,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来源。
不过有人说,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提倡愚民政治,他说:统治者要使百姓无知无欲,这样才有利于国君的统治,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比如《道德经》第三章中说: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在这里老子认为,要让老百姓“虚心”、“弱志”、“无知无欲”,要让“智者不敢为”。
而《道德经》第六十五章更是赤裸裸地说,古代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是让百姓变聪明,而是让他们变愚笨,如果百姓的智慧太多,就难以统治了: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作为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老子真的提倡愚民政治吗?
当然不是。
所谓愚民政治,指的是统治者采取种种措施让人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等各方面素质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这样才有利于统治者压迫、奴役以及剥削人民。相反,如果提高了人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等素质的水平,他们可能会反抗统治者的奴役,这样是不利于统治者的。
那么《道德经》中所说的“虚其心”、“弱其志”、“使民无知无欲”,是要降低劳动人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等素质的水平吗?
这当然不是老子的本意。
因为在《道德经》中,不论是“虚”、“弱”或是“无知”等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词汇。比如《道德经》第十六章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第四十一章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可见老子认为,只有虚、弱才符合道的特性,因此对百姓“虚其心”、“弱其志”,正是要提升老百姓的思想水平与境界,让他们达到道的境界。
《道德经》中说的“虚其心”,是指让百姓的心灵开阔宁静,去除忧虑与私欲;而“弱其志”,是指让百姓的意志坚韧。因为了解《道德经》的人都知道,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只有柔弱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
如《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生于春秋时代,礼坏乐崩,社会一片混乱,统治者们动不动就征伐其他国家,百姓受到奴役,如牛马一样辛苦,生活困苦不堪。老子看到正是由于那些聪明人智巧日生、伪诈百出,想方设法的欺骗别人,才造成了天下混乱,带来了许多灾难。正如《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所说: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所谓奇物就是邪物。老子认为,人的技术智巧越多,带来的邪恶事物也就越多;人的知识越多,带来的欲望也就越多,便会争权夺利。比如一个人学会了军事知识,就会想着为国君占领更多的土地;一个人学会了管理知识,就会想着为国君奴役百姓。
因此老子提出的对策是:“不尚贤”,不要推崇那些聪明人,“使民无知无欲”,要让所有人都去除伪诈智巧,“愚之”,让百姓回复淳朴善良,这样才能达到平等的理想社会。
正如《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所谓“为学”,自然是指学习知识。学的知识越多,人的欲望与纷扰也就越多,离道就越远。而求道则会一天天地减少机诈智巧,最终达到无为的境界。
可见“无知无欲”是《道德经》中一贯所提倡的,并不是专门要让百姓无知,怎么能说是愚民呢?
例如《道德经》第二章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三章说:
为无为,则无不治。
认为最好的统治方法是“无为”。什么是“无为”呢?就是统治者不要认为自己比百姓聪明,不要强作妄为,不要对百姓指手画脚,而是要顺应百姓的本性与要求,让他们自己成就自己。其实“无为”和“无知”就是一体两面,并没有实质区别,只有无知,才能无为。
《道德经》不仅要让百姓无欲,同样也要求统治者无欲。老子认为,只要统治者清心寡欲,老百姓自然就回归于淳朴了。如五十七章说:
我无欲,而民自朴。
可见老子宣扬的并不是愚民政治。因为他不仅提倡让百姓“无知无欲”,还要求统治者“无为无欲”。而真正的愚民政治则是让百姓无知无欲,而统治者则肆意妄为,与老子思想截然相反。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