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校录取的“隐规则”,谈谈成绩之外的“软实力”

2019-11-05   东西儿童教育

几天前,我收到一个读者的咨询: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月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哈佛在‘亚裔招生歧视案’中胜诉的新闻。

虽然Sffa(“学生公平入学”组织)分析对照了2010-2015年的哈佛申请和录取材料,发现:哈佛连候选人都没见,直接给黄皮肤最低分(在积极人格、亲善力、广受尊敬、勇敢等主观分栏目里)。


可是波士顿联邦法官(allison burroughs)依然在10月1日的判决中称:哈佛大学的做法“并不完美”,但已经是目前最好的。

哈佛公平与否,在这里不做讨论,我们可窥见的,是这个案件揭开的名校录取中,成绩之下的一层隐规则。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聊聊国内的私校录取,也一样存在的“隐形规则”,以及这给我们的启发。

01

国内私立名校效仿的都是国外精英教育,部分甚至以原滋原味来标榜,筛选机制自然十分类似。


面试也同样分两个环节,“笔试”和“面谈交流”。


“笔试”是第一道门槛,测量的,是孩子的智商与知识水平。


这个标准很显性,模式大家都熟悉,自然成了家长们的主攻方向,也是很多培训机构的发力部分,于是全国各地一年比一年难的幼升小题就是这么被水涨船高造出来的。


“面谈”是第二道门槛,测量的,是孩子的天赋和综合素质。


这个标准很模糊,依赖于老师给出的印象分,有点像藤校的主观分评价,所以往往成了很多家庭容易忽视、培训机构也难以作为的部分。


其实在如今,孩子都得到了家庭充分培养,笔试成绩很难拉开差距的情况下(有老师朋友告诉我,即使题目不容易,可孩子们几乎都集中在95分以上,满分的有1/3),真正起到筛选作用的,反而是“面谈”环节。


“面谈交流”,好听点说,是看孩子是不是符合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好听点说,就是筛选‘优质’家庭。

02


为什么要筛选家庭,站在学校立场,其实不难理解:

私校想要成为牛校,必须有成果验证;

私校想要成为名校,必须有资源保证。


在学校看来,这两方面的实现都必须有生源家庭的保驾护航。


成绩来自学习能力


如今家长耳熟能详的三年级分水岭现象(即一二年级,大部分孩子都是满分,到三四年级,成绩却出现了明显分化),分化原因有很多,可归根到底,是孩子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学习能力不同于先天智力,它更多的是后天素质,是在家庭中构建,在生活中习得的能力。


学校自然对分水岭现象理解更深了,这表现在不会过度看重入门成绩(笔试)的成色,而是会这么认为:


有高等学历和教育精力的父母,才有学习能力的娃;


有家庭资源和足额财力的父母,才有多才多艺的娃。


所以能筛选到‘优质’的家庭,基本就能锁定若干年后靓丽的成绩,而靓丽的成绩,又能吸引更多‘优质’的家庭,助力于口碑和招生。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资源来自家长圈

先别忙着说学校势利,它想要最好的,你也想要最好的。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天价学区,甚至有些极端的家长,连孩子交友,也要看对方家庭。


做家长不都渴望着,学校不仅有先进的教学体系、优质的硬件设施,有高水平的老师、多元化的辅导专家,还要能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有外出交流展示的机会。


私校是自主办学,能获取的行政资源有限,想要成为名校,无可避免的,家庭能为学校做什么样的贡献,就成了一个重要指标。


这里的贡献,不是狭义地指经济实力,而包括了,有没有精力为班级做环创,有没有资源提供实践场地,有没有专业知识来当校外专家,有没有财力来外出交流……


只有各方面资源,在“家校共建”的平台上汇集共享,学校的底蕴才丰富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那么,学校通过什么途径来筛选家庭呢?


受限于接触条件,除家长的简历填写外,孩子在“面谈交流”环节的表现,成了学校观察判断的唯一窗口。


有句谚语叫:你的谈吐中藏着你的家庭。


随机的表达最能反映一个人过往人生的积累,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可以从孩子的临场表现里,判断出家长的教养能力、教育理念,家庭的资源层次和愿意对教育的投入程度,从而判断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学生。


比如,老师会让孩子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过程中,看孩子眼神是直视还是躲闪,表述是从容还是紧张,手指是自然放松还是很多小动作,从而判断孩子是主动型还是被动型,得到怎样的培养,有什么特长……


或者,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你平时喜欢玩什么?”

“来学校的路上看见什么了?”

“爸爸妈妈经常和你做什么?”

“爸爸喜欢什么?妈妈喜欢什么?”

......


看孩子是就事论事的回答,还是可以主动发挥出更富感染力的内容,既了解了家庭情况,又了解了孩子的能力。


我们常说“父母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是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孩子表达中的自信度、逻辑性、热情度、仪态动作、偏好习惯,都折射着家庭潜移默化给与的影响力。

04


而受制于文化传统的影响,展现自己、表达自己,一直不是中国孩子擅长的。这也是很多笔试成绩很好,家庭也不错的孩子,在面谈上丢分而落选的原因。


所幸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客观来说,一个人完成社会化的成长过程,就是个被筛选的过程。入学入职都有面试,无论什么能力,也都需要通过表达呈现,来获得他人的认同。


在面试中,表达是让老师耳目一新,欣赏你的硬指标!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表达更是让你脱颖而出,赢得机会的软实力!

那我们该如何从小处帮孩子构建这种软实力呢?

一个表达从容大气的孩子背后,有两个关键要素:自信和逻辑。家长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来绘制教养路径。


自信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很感慨,作者回忆了自己在哈佛任教时遇到的一名有意思的犹太学生,很惊讶于:


“虽然啥也不懂,但什么都敢问,一点不羞赧,完全没有怕被人鄙视的感觉,还特别敢于向别人提要求。”


正因为这种特质,对IT一窍不通的她,被当时还是初创公司的谷歌CEO施密特看中,发出邀请,“如果有人给你在火箭上提供了一个位置,那么,别管位置在哪儿,先上去再说。”


这位女生后来成了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她就是大名鼎鼎的雪莉.桑德伯格。

(图片来源于新闻)

你可能觉得这只是个例,作者当时也这么想,于是他走访了更多顶级名校,这里聚焦了最能代表美国精英的一群人,发现“自信”是他们明显的性格标识。


什么样的家庭,能造就自信的孩子呢?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平常和孩子的对话模式,孩子在对话中的角色,是平等地交流,还是在交流中处于从属位置。


如果大人长期在交流中扮演权威角色,不自觉地下结论,孩子表达的观点得不到open地支持,他自然会变得谨言慎行,没有信心,甚至失去表达的主动性。


想增强孩子表达的信心,就要通过家庭关系的构建和家庭氛围的营造,弱化孩子的“小”,突出其个体性。


比如,家庭关系构建中,父母有意识地“去权威化”,给孩子强势表达的机会,不论他表达的观点是不是听起来很幼稚,都至少表现出你在认真倾听和思考。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我们可以看到,以色列的父母和中国家长很相似,对孩子的用心程度和期望都一样高,可是在亲子关系的处理上,以色列父母更注重放大孩子的信心,支持孩子的表达,从而让他们的孩子更有幸福感、更有创新力,这些都是以色列孩子自信的源泉。


又比如,家庭会议是个很好的表达场所,让孩子参与讨论和决策,当他亲身体会到自己的观点被家人认同,并转化为将要执行的决定,这种“被当作大人”的经历,也会带给孩子莫大的表达信心。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有家长觉得,孩子在家跟父母敢说话,也说得溜,但出去后,在陌生的公众场合就不敢说话了。

改善这种状况,可以从家庭氛围的营造做起。


有的爸爸喜欢在晚餐时吐槽工作上的糟心事,抱怨一些社会现象,孩子从这些碎片语言中,获取的信息是,我的爸爸工作不开心,我们的生活很艰辛,无形增加了孩子的不安感,在外表达的信心自然就会降低。

教育真是超级复杂的事情,可能你用了一百分的心,却因为一些日常细节的缺失,只收获了三十分钟的成绩;你辛勤工作,为孩子未来打拼,却因为某些习惯,让孩子内心没有建立相匹配的自信,从而与许多机会失之交臂。


营造一个正向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信心打底,需要我们做出有意识的努力。


平时,多跟孩子聊聊自己工作的意义和成就感,有条件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到爸妈工作的地方,让他看到父母工作给社会带来的价值,他人对父母的认可,有助于增强他对外界的信心。


每年,有计划地带孩子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在帮助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我和我的家庭,与他人友善的连接,这种感受让他更乐观地对外表达。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逻辑


没有逻辑的时候,孩子的表达是卡顿,混乱的。当有逻辑做骨架的时候,表达才是清晰,言之有物的。


在培训机构里,老师会用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结合看图说话的方式,来强化孩子表达的逻辑性。


但这只是最基本的训练,更多的逻辑表述源自生活日常的练习。


我们可以在跟孩子的日常对话中,多引入条理性词汇。


举些例子:


表达因果的--

“因为......所以......”

“如果......那么......”


表达先后顺序的--

“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第一步,我们......其次......”


语言是一种环境,孩子听多了,会不自觉地模仿你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逻辑练习。


除了表述上的逻辑,更深的逻辑是思辨力。饱含独立思考的表达,才具有感染力、影响力。


这方面,犹太精英家庭常用的“海沃塔”(Havruta),是最好的练习。


Havruta的意思接近英文单词fellowship,即伙伴关系。表示两人一组,通过提问、回答、对话、讨论来学习和表达某个问题。用在家庭中,就是把父母与孩子的简单聊天变成讨论,让聊天富有含金量。


在犹太家庭里,周末的安息日,是全家的聚餐时间,也是一起“海沃塔”的时间。家长不会叫小朋友“好好吃饭别说话”,而是边吃边讨论各种问题。


在"海沃塔"中,孩子不仅被鼓励大胆说,更要在逻辑思辨中学会怎么说,表达的逻辑性能得到迅速提升!


具体怎么聊,我之前做过详细的方法分享,这里就不再啰嗦,有需要的爸妈可点击:


《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在跟孩子聊天这件事上有很大区别》


最后我想说,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将重心放在教育分层的"不公感"上,而是要多思考它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要想解决具体问题,我们就不得不直面真实的世界:

私校不是为公平而生,它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私校的录取规则,不过是将真实世界的复杂、多元性提前了,如果家长只盯着成绩这一条跑道,学得“太窄”,注定要吃亏;

私校很清楚自己的教育作用没那么大,必须是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表达能力越来越成为这一代孩子的核心技能,如何构建孩子的多维竞争力,考的就是父母的眼界和格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