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后,深圳家长也疯了?教育走向已浮出水面,再不准备就输了

2019-12-17   东西儿童教育


听说,南京家长刚缓过气,深圳家长又疯了。


起因是深圳市教育局日前发布的一份《深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方案(试行)》。


根据《方案》,综合素质表现评价等级将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用于划定招生学校录取标准。


方案一出台,就引发了全深圳七年级、八年级家长的集体吐槽,12月8日,网名为“雪妈”的网友发出《吁请深圳市教育局修订综合测评标准及简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公开信》,这篇文章被众多家长转发,一天之内成为10万+。


争议声中,12月11日上午,深圳市教育局召开了“综评”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后,教育局宣布暂停深圳市2019年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填报工作,并将尽快完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图片来源于新闻)

从全民热议到渐渐归于平静,这场“综评风波”好像就这么过去了,我却觉得,现在才是谈论它的最好时机。


因为政策叫停后,大家终于从情绪的高点下来了,可以客观理性地回头看。这一看一琢磨,你就会发现更多东西,看似短暂的风波背后是未来教育的走向,而我们,是时候准备起来了。


01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第一只靴子都会落地

咱们先来认识一下让无数深圳老母亲崩溃的“综合素质考评”(以下简称“综评”)。

从去年9月开始,深圳公立初中的家长们,个个都得仔细研究一份洋洋洒洒共16页的“中考综评方案”。


在深圳市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信息管理平台上,我找到了附在方案之后的评价指标体系表:

(图片来源于管理平台)

按照方案,学校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实践创新五个方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每方面占20分。每个方面有5个“重要观测点”,各占4分。想要拿到综评高分,学生需要完成25项任务。


我看了下,抛开掌握1项艺术特长,每周参与2次以上家务劳动等基本款不说,仅是“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累计24小时以上;与国际友好学校交换学习、参加国际事务会议、讲座和社团活动2次以上;参与海内外研学旅行或社会调研1次”这三项,就足以让普通家庭感到时间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


尽管官方表明,综评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但它仍然是高中入学参考依据:


1.综评按分数A B C三个等级,其中C等级不能被省级学校录取;


2.在中考成绩相同的情况下,按综评等级高者优先录取;


3.综评结果,是自主招生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条件;


这几条依据,在本来就竞争剧烈,只有40%的人能上公办高中的深圳,分量不轻。


家长吐槽:“什么嘛,以前都没搞过,现在平白无故突然冒出个新东西……”


这个政策是深圳教育局“拍脑袋”想出来的创新教育举措吗?不是的。


事实上,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改革目标一栏里明确写明:


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也就是说,以后,在全国的大多数地方,中考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要看综合素质。


(图片来源于Pexels)

这份意见,意味着“综评”和前段时间的“减负”一样,它不是某个地区的行为,而是一项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举措。


深圳不过是走在了前面,之后还会在其它地方逐步推行(成都也在开启中),不只是中考,以后小升初也可能挂钩。


它是一个方向。


为什么国家开始倡导这个方向,我在《据说南京家长已疯:减负潮下,谁是赢家?》一文里已经分析过了:


一直以来,我们遵循的是高确定性、高标准性的教育,老师和家长都爱说一句话,“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除了确定的学习考试外,你不需要同这个世界其余的内容打交道。


这样的教育符合了上个世纪工业化社会的需求,学生进入社会,只要角色是被安排好的,目标和手段都是确定的,就能高效胜任。


但时代走到今天,随着5G、人工智能、数字化纷至沓来,经济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以更快更颠覆的速度演化,去标准化的经济模式正在逐渐取代流水线工业。之前标准化体系培养出的人才,面对目标不确定,手段要多元的工作,就无法适从了。


所以,从未来需求看,孩子只专注于课本学习已经不行了,必须发展综合能力,往更多元的方向走。


“综评”中的参与家务、义工、研学、交流等等,培养的正是课堂之外,孩子与真实世界打交道的能力!


这也符合了前段时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在记者会上对"减负"的回答:减不必要的负,增必要的负。


要减的是过重的学业负担,要增的便是像"综评"这样的负。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可以说,“综评”和“减负”就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套组合拳,预示着我们的教育,正式开启了“从应试为导向到综合素质为导向”的转型!


我知道,很多人会骂“减负减负,越减越负”,会质疑“综合素质评价”不公平,将没有钱没有闲的家庭拒之门外。


但我还是想说: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靴子都必然落地。


因为这是趋势,不由个体或某个地方政府左右,它受制于未来经济模式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亦是我们孩子所需!


02

为什么第一只靴子

落地的姿势这么难看

接着,我们再来解读政策颁布之后引发的骂声和质疑声。


初衷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什么效果不好?


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节奏上。


太急了,不论是配套措施还是留给家长孩子的缓冲准备,都明显不足。


根据综评要求,深圳初中生每学期必须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累计24小时及以上。这意味着,除去长假和期中期末前后两周复习时间,孩子每周至少要做2小时义工,才有可能完成任务。


我在深圳的朋友,每个周末都在为给娃报义工活动的事发愁。


首先,报名要拼信息,拼手速。


作为一个合格的老母亲,你得像地下工作者一样穿梭于各大家长群、义工群里,耳听八方、眼观四路。


家长群日常聊天是这样滴:


“本来打算去深圳博物馆做引导员,可是人家只有10个名额,报名晚了一些,没轮上。”


“想预约去深圳南山书城整理书籍,工作人员说这几天都已经安排满员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好不容易抢到名额,还得花大量时间陪同,送娃到达指定的义工点对接,普通“社畜”家庭的父母本来就靠周末吊一口仙气活着,现在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了。


在这种慌乱、焦灼的氛围下,原本正能量的义工活动变成了负担,家长、孩子都疲于奔命,又是车站卖报纸,又是给老人搞按摩,回家还得疯狂补作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做义工仅是综评里的4分,还有研学,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海外交流等等,每一样都需要时间,精力。可家长、孩子的时间精力,早已被繁重的学业压力压榨得所剩无几了。


“减负”和“综评”本来是套组合拳,只有学业压力降下来了,孩子有时间了,家长也不那么焦虑,有个平和的心态了,才有动力有精力去做课外的事儿。


现在是“减负”还没落地,学业压力就摆在那里,孩子每天还得作业、补习连轴转,你突然加个“负”,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而且,一项政策的推行是个复杂工程,它往往需要很多配套措施的铺垫。

比如,义工名额如何保证充裕,综评流程是否需要第三方介入,如何避免学校老师说了算的状况,怎么降低家长对“可能不公平”的潜在担忧……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改进,不是三两天就能搞定的。


如果准备不充分,配套措施跟进不及时,就急着推进,引发争议和质疑就是意料之中了。


03

第二只靴子落地前,

我们能做点什么


咱们前面也看到了,不管喜不喜欢,“综评”的靴子最终都会落地,第一只靴子落地姿势不那么好看,主要是因为节奏太急了,很多该做的准备工作都没做,导致站在前面的家长一下子被砸懵了,也没心情管出发点了,“总之,我们不支持,赶紧撤吧。”


撤是不会撤的,教育局的回应也是“暂停,再完善”,言下之意完善之后,还会继续推行,只是推行的力度和姿态,会比之前更合理更优美。


那么,第二只靴子落地前,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看清方向。

我自己是认同这个方向的。真正的教育本来就应该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受教者。


想想看,你期望中的孩子是什么样,肯定不是只会刷题的学习机器,而是一个与他人与世界有良好链接,有正向价值观的人,对吧?

这个教养目标,无法通过传统的“应试导向”实现,所以,教育改革是必然,也是必需的。即使它现在看起来还不那么完美,我还是会选择支持。


至于一些家长质疑的推行素质教育会带来更大的不公平,对此,我的看法是,就全世界而言,都不存在绝对的教育公平。总不能为了维持所谓的公平开倒车吧,即便个体同意,经济发展的洪流也不同意啊。(我知道有些实话不中听,但我仍然坚持说,希望自己的分享,带给大家的是理性、真实,而不是情绪的狂欢)


(图片来源于Pexels)


其次,看清方向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转换思路,把素质教育融入到生活里。

前几天,逃妈代表咱们“东西儿童教育”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搜狐教育论坛,回来分享了北京一位知名中学校长的话,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

教育不是重塑,而是成长,就是朝着一个方向,缓慢地,有迭代地去做。

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临到头,为了分数就要抓紧搞一搞的事,如果是这样,那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

在我们家,义工活动已坚持四年左右。我每年都会带千寻到乡村学校,给贫困家庭的孩子送绘本、送衣物,平时周末只要时间允许,也会去小动物之家,帮流浪小猫小狗喂食洗澡。


做这些事的时候,还没有“综评”一说,我也从未想过这些事今后会不会给千寻的学业、前途加分。做事的过程也是困难重重,去年暑假前夕我们开车去四川省旺苍县的小学送书,回程遭遇大雨加泥石流,车在半路抛锚了,那叫一个狼狈,能平安回家已是万幸。


我觉得重要的不是那些外在的东西,而是我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帮助了别人,收获了快乐,沉淀了正向的价值观,就够了。


以后,就算没有“综评”这回事,我也会继续把公益做下去,我相信千寻也会继续做下去。这就是我理解的素质教育,以“素质”为初心的教育。其它方面也一样,把上各种补习班的时间腾出一些,多带孩子阅读、做科创、参加社会实践,把刷题的时间匀一些给家务事,从书桌旁抬起头来,看看自己身边这个真实的世界,听听人生动而鲜活的声音,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本身就受益匪浅!

试想,如果“以综合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本来就是我们认可的,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养的主体,未来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唯有看清方向,笃定前行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育儿咨讯”,可点击下方“了解更多”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