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之不寐、嗜睡——外因:情志,内因:郁证禀赋

2019-10-31   大国医说

不寐即失眠,表现为经常入睡困难,或易醒难寐,甚至彻夜不寐。据报道,我国有45.4%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嗜睡是指在白天犯困,昏昏欲睡,精神萎靡的状态。据调查,此病在人群中发生率约在5%~15%。

临床上常见同一患者既有夜间不寐又有白天嗜睡。有夜间不寐导致白天嗜睡者,也有白天嗜睡故而夜间不寐者,还有并无夜间不寐但有白天嗜睡者。笔者认为,不寐与嗜睡的病因都有可能是郁证。

情志因素是外因

情志因素导致的郁证性不寐在临床上占据大半。思虑过多、精神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是造成不寐最常见的原因。有些患者夜寐欠安是因寐中易受惊吓而醒,多为心胆俱怯、触事易惊者。亦有平素多妄思,忽寐忽醒,神不安室者。《张氏医通》概括道:“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

明清多位医家根据《内经》“怒伤肝”“肝藏魂”理论,指出经营不遂、拂郁失志、肝木失疏、郁结化火、痰涎沃心皆可致夜卧不宁。是以不寐非独心系病证,亦可为肝郁的表现。诚如吴澄《不居集》所云:“忿怒太过,肝气上逆,内邪蕴滞,烦扰不寐。”

嗜睡同样如此。张从正《儒门事亲》云:“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指出思虑过度既可造成不眠又可导致嗜卧。《续名医类案·郁症》即有这类医案:“母丧,女因思母成疾,精神短少,倦怠嗜卧。”又载:“一人功名不遂,神思不乐,饮食渐少,日夜昏默”。

郁证禀赋是内因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三因学说将内伤七情归为致病内因,而笔者以为七情不遂还有外因,即分外源性情志病因与内源性情志病因。

外源性情志病因是指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而发生的应激性情志变化,患者具有与不寐相关的临床表现。若时过境迁,内心恢复平静后,系列症状可以消失。

内源性情志病因是指因患者天生具有郁证性性格特质禀赋,如心思细密、多思多虑、敏感狐疑、胆小怕事、忧郁紧张、完美主义等。有关郁证性禀赋早在《内经》时代即已有所认识,在《灵枢》“天年”“本藏”“阴阳二十五人”“贼风”等篇多次论及。张景岳对先天禀赋有深刻认识与阐述,如:“无因而偏多妄思”“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此即是由郁证禀赋使然。有郁证禀赋的人对外源性情志病因的应激性反应更大,更易出现激惹,甚者即便无明显外源性情志病因存在,亦可无端内生忧、思、悲、恐、惊。

性格禀赋具有一定的先天性,即遗传倾向性,很难通过后天改变。这类人的不寐虽有轻重变化,但多经年累月缠绵持久,甚至可以持续一生。嗜睡虽多为一时性或阶段性的,长年累月持续者少,但也可能存在体质禀赋因素。

不同禀赋对同类强度情志因素的敏感性和应激性(情志易感阈值)不同,可以发生郁证也可以不发生郁证,可以表现为显性郁证也可以表现为隐性郁证。不寐与嗜睡作为郁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对郁证尤其是对隐性郁证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