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的中医应用: 心生脾,心功能助长脾功能,因此心为脾之母。 肝生心,肝功能助长心功能,因此肝为心之母。 脾生肺,脾功能助长肺功能,因此脾为肺之母。 肺生肾,肺功能助长肾功能,因此肺为肾之母。 肾生肝,肾功能助长肝功能,因此肾为肝之母。
心肝脾肺肾你生我,我生你,中医叫做母子关系,母亲病了会影响儿子,儿 子出事,也会祸及母亲。 肝属木:疏通气血,调畅情志(木性生长,升发,喜条达)。 心属火:心阳温煦,血得热则行(火性温热)。 脾属土: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土生万物)。 肺属金:肺气有肃降之能(金性清肃收敛)。 肾属水:藏精,主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递,谓之传变。从五行规律来说,病理上的传变主要体现于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及五行相克的乘侮关系。
相生关系传变
1)母病及子:系病变从母脏传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传于属子的脏器。临床多先见母脏病候,继则又见子脏病候。如水不涵木证,即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以致肝阳虚亢,临床可先继见到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眩晕,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
2)子病犯母:系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器,临床多见先有子脏病候,继则又见母脏病候。如心肝火旺证,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见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又兼见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
相克关系传变
1)相乘传变:即相克太过而致疾病传变。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证或肝胃不和证,临床多见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多先见肝病证候,继则又见脾气虚弱或胃失和降证侯。如肝气横逆,可见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眩晕头痛等证。横逆犯胃则继见恶心,嗳气,吞酸,呕吐等症。横逆犯脾则继见纳呆,厌食,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或不调等脾虚失运病证。
2)相侮传变:即反克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证,临床多见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伤肺津或肺络,一般先见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亢盛之症,继则又见咳嗽,甚则咳血,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变由被克脏传来,故属相侮规律传变。
应当指出,所谓五行母子或乘侮关系之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此种传变发生与否,还与脏气虚实、病邪性质,以及护理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或条件有关,一般来讲,脏气虚则传,脏气不虚则不传或难以传变,对此应灵活看待,不能机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