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少年的你》一上映,便收获了大量好评。豆瓣8.4分的高分,在今年的国产片中,已经算是非常高的了。撇开原著抄袭的传闻不谈,这部电影所揭露的社会现实,确实值得深思。
而伴随着电影的热播,“校园凌霸”这个话题,再一次狠狠的撕裂了人们的心。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检察机关对于涉嫌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案,提起公诉约3500多件,涉嫌相关施害人员5500多人。
而通过分析显示,部分实施欺凌的犯罪嫌疑人其实曾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为了免于被欺凌,她们宁愿选择变成欺凌者,这是何等可怕的恶性循环!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自己还是孩子时,如果在学校收到欺负,最后基本都是对方家长一句“孩子小,不懂事”应付差事,而不少学校为了维护声誉,基本都会选择息事宁人,安慰受害者几句后就将此事作罢。
在我国,为了保护孩子,给与孩子更多耐心和宽容,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也会给与从轻处罚,主要也是考虑能给他们一个重新改过的机会,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希望因一件过错影响孩子一生。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宽容却被某些恶魔当做了保护伞,保护法更是被他们当做了挡箭牌,甚至因此竟敢肆无忌惮地痛下杀手。
就在上周,大连市沙河口区,一名未满14周岁的男孩,将一名11岁的女孩诱骗至家中,意图不轨。在女孩反抗的过程中,男孩将其残忍的杀害。
该男孩实施犯罪行为后,不仅毫无悔过,竟然还在同学群里分享自己的行凶经历!简直是丧心病狂。
此事过后,舆情沸腾,很多人都呼吁降低刑责年龄标准,必须让凶手承担刑责。甚至还有网友认为,该孩子的父母也必须承担责任。
我们再回到《少年的你》电影中的情节,女主陈念在走投无路之后,奋起反抗,却失手误杀了欺凌者魏莱。虽然最后也算恶有恶报,而且电影最后进行了戏剧化处理,由混混小北代替陈念接受了处罚。但是如果是在现实中,陈念势必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未来肯定是一片灰暗。而之前因受到欺凌,被逼自尽的另一位女同学,也再难复活。一场校园霸凌,造成三个家庭无法挽回的悲剧。
从第一个受害者自杀,到欺凌者被失手杀害,整个故事仿佛告诉我们,校园欺凌只有3条路走,要么忍耐,忍无可忍自杀结束;要么加入欺凌者,从此也走上欺凌他人的道路;要么奋起反抗,以暴制暴。可无论哪种,都是悲剧!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些校园霸凌,为什么这些小小的孩子心理会有如此大的仇恨和戾气,从电影里我们或许可知一二。
欺凌者魏莱就是因为在自己家里受尽冷暴力,以至于她在学校里,通过欺负同学来获得存在感。将自身受到的不公,转嫁给他人,以此获得心灵的平衡和快感,难怪自始至终,魏莱也没认为自己有错。
当然,除了家庭暴力的原因外,还有一种造成孩子暴戾心理的原因就是父母的过度溺爱。过度溺爱会让孩子养成乖张、跋扈、自私、要怎样就怎样的性格。稍不如意,可能就会伤害他人,甚至可能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因为他们知道即便他们做错,也会有人给他们的撑腰。
但是不管哪种,其实最主要的责任都是源于父母。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最容易成为凌霸者和被欺凌者。校园欺凌案件,与其说是给孩子们敲醒了警钟,不如说是给家长和学校敲醒了警钟。
当然,正如之前所说,不能对孩子施以暴力,也不能过于溺爱。作为家长,一定要给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一味的宠爱与包庇,要教他们分辨善恶,不能总以“孩子年纪小,不懂事”为借口,纵容其做出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
要知道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不光是针对大人。施暴者最后成为受害者,甚至最终因此丧命的案例也不是没有。
还孩子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需要家长、校园和法律共同努力。而这其中,家长所要承担的责任最大,毕竟只有家长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毕竟如果等到事情发生才想到亡羊补牢,就真的太晚了。
本期讨论:你是如何看待校园霸凌和未成年犯罪呢?欢迎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