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的不是白衬衣下的黑胸罩,而是冷眼旁观的施暴者

2020-03-06     辣评社


文 | 金桔丁

同样作为许鞍华“天水围三部曲”的其中之一,《天水围的夜与雾》显然没有另两部《天水围的日与夜》和《桃姐》来得有名气。

前者为她捧回了金像奖奖杯,后者更是斩获了金马金像,甚至金狮提名。

《天水围的夜与雾》夹在其中,不但没有温情脉脉的面纱,反而像浸着血渍豁了口的刀,一帧一幕都闪着冰冷残忍的光。

它闪现出的不仅是边缘人物的生存困境和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还有许鞍华作为香港新浪潮主将的勃勃野心。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和深圳只有一条河的距离。这个名字朗朗上口的地方,却聚集着大批经济拮据、社会地位低下的内地新移民,因为低收入而不得不依赖综援过活。

生存状况窘迫,在浮华的香港社会俨然底层人民的李森,在连一台电视机都没有的四川乡下,摇身一变成为了城里来的大款。

这种身份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李森作为落魄中年男人摇摇欲坠的自尊心,使他病态的完成了一次扭曲的自我认同,更奠定了李森和阿玲之间不约而同的支配-服从式关系的基础。

同时,身份差距的认知让阿玲一家人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一种畸形的示好方式:沉默和顺从。无论是李森狂性大发无缘无故打死家里的狗,还是色欲熏心玷污了阿玲的妹妹,他们都不约而同选择了隐忍。

对于一辈子待在穷乡僻壤的他们来说,“香港”不仅是生活的保障,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白衬衣下的黑胸罩”“不懂清蒸海上鲜的乡下妹”的羞辱、一次又一次婚内强奸后顺着裤管蜿蜒的血迹、铺天盖地的耳光、背后渗血的大块淤青、以刀相逼的威胁……

这些不堪入目的痛苦,似乎才是婚后生活的真正面貌。

许鞍华的电影中常常出现婚姻爱情悲剧,在现代社会中失位或者说被逐渐淘汰的边缘群体。

《天水围的夜与雾》也契合了她一贯的创作风格,只是在饱含着社会责任与艺术野心的影像下,增添了一定的实验性。

采用女性叙事视角,结合倒叙与多元视角叙事,试图通过整合梳理的方式展现出一个赤裸残忍的真相,削弱了对既定结局的悬念,更多地选择将观众的目光聚焦于这一惨案的背后和中间过程。

这种叙事方式一方面增强了故事本身的戏剧感,另一方面则是将这出惨不忍睹的悲剧不动声色地呈现出来,在内容推进的过程中,将蕴含在细节里的无力感和毛骨悚然一并突显。

与大部分的受害者相比,阿玲并非只有隐忍和退让,尽管她的反抗最终仍以堪称惨烈的失败告终,但这并不能抹杀她曾求助过,且并未获得有效帮助的悲惨事实。

阅历尚浅的年轻社工、热情却欠缺行动力的区议员、互相推诿漫不经心的警署……香港如同一个满腹便便的商人,肥硕的身躯包裹在价值不菲的名牌西装里,内里却并不如表面一般风度体面。

电视转播里,看似正义凛然的警官声称从未接到过相关求助;小莉在接受询问时声嘶力竭地质问警察为什么说谎:“阿sir,人命关天啊!”

除却前后对比得来的荒诞和讽刺,这泣血诛心的话更像一把惨喇喇的刀,精准地扎在了社会制度的最痛处。

每一场触目惊心的家庭惨剧中,错的从来不仅仅是“白衬衣下的黑胸罩”,更是从始至终冷眼相待不闻不问的每一个人。他们不是凶手,却更胜凶手。

《天水围的夜与雾》在许鞍华的作品中并不是最出彩的一部,尽管它犹如匕首与投枪一般振聋发聩,却在极具深度的主题意蕴以及深刻的所涉猎问题的衬托下,使得剧情略显单薄。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单薄却因任达华精湛的演技而得到了弥补。

李森这个角色的立体性在于,他并不单单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只具备男权暴力性格的人物。

他为年幼的女儿修脚踏车时,有着父亲的慈祥;为妻子冲洗头发时,有着和睦夫妻间的恩爱;第一次面对岳父岳母时,彬彬有礼,风度翩翩……

“即使是杀人犯,生活中也该有温情的一面。”贴近现实生活的角色设定,使故事更加真实和具备说服力。而任达华的表演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角色人生阅历的缺失造成的剧情的支离破碎。

所以,与其说《夜与雾》充分展现出了许鞍华的艺术野心,不如换个说法:她身上的人文关怀,自始至终没有变过。

-END-

审核 | 小红 编辑 |夹心饼干

版权归金桔丁所有,辣评社整理发布转载请联系辣评社授权

你点的每个转发,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RBbvHABgx9BqZZItnaN.html